首页 理论教育 张仲景治咳特点

张仲景治咳特点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张仲景是治咳大家,他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内伤咳嗽的关键,紧紧抓住病机,因证立法,以法遣方,灵活多变而又不失法度。他的用药特点和遣方规律有:肺之治节失职,无以输布津液,通行水道而致水液停聚。对此病证,仲景常用大辛大热之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在上者见咳嗽目如脱状,胸部胀满,气粗息涌,脉浮大,为越婢加半夏汤证。

汉代张仲景是治咳大家,他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内伤咳嗽的关键,紧紧抓住病机,因证立法,以法遣方,灵活多变而又不失法度。他的用药特点和遣方规律有:

(一)散寒化饮,常用姜辛

肺之治节失职,无以输布津液,通行水道而致水液停聚。对此病证,仲景常用大辛大热之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如《伤寒论》中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的真武汤加干姜、细辛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治“更咳,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咳而脉浮”的厚朴麻黄汤,均不离姜辛。

(二)降逆敛肺,重用夏味

温肺降逆是他常用之法。仲景合半夏、五味子而重用之,实有深意。二药又多与干姜、细辛同用,辛开苦降酸敛并用,使升者升,降者降,各归其所。姜辛夏俱为辛温之品,合用可散在肺之水寒,祛上焦之痰湿,但难免耗散太过,故重用五味子以敛肺生津。如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均用半夏半斤(或大枣八枚),五味子半升,为全方药量之最。其目的在于降逆化痰,敛肺止咳。

(三)清宣肺热,合用麻石

如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之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脉浮”的厚朴麻黄汤,即以麻黄、石膏同用,辛凉相伍,不惟解表,且能清宣肺内郁热,发越胸中水气,使表邪饮热俱去。

(四)外寒内饮,以小青龙汤进退

外有风寒,内有停饮,固然是小青龙汤证,而随着见症不同,遣方自然有别。若表寒轻而水寒重,咳嗽剧烈甚则喉中水鸡声者,以小青龙汤减解表之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即为射干麻黄汤。射干、紫菀味苦,苦可降逆,较之小青龙汤祛痰化饮、降逆止咳之功更著。若外寒内饮而兼郁热烦躁者,则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在上证基础上,更见胸部胀满,烦躁特甚者,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减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使脾气健运。加杏仁利气化痰,助半夏以降逆。加小麦养正安中,助石膏清热除烦,即成厚朴麻黄汤,其消胀满、止咳逆之力又较小青龙加石膏汤为优。

(五)胶痰黏着,用皂荚丸宣壅开塞

咳嗽而见喉中水鸡声,说明痰液清稀,是为射干麻黄汤证。咳而胸满而不兼表证者,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唯病程迁延日久,痰气胶结,稠黏厚浊,虽时时咳吐仍难咳出,但坐不能平卧者,非皂荚之辛咸峻猛不能宣壅导滞,涤痰利窍。皂荚之消胶痰,甘遂之破水饮,葶苈之泻肺胀,均药力峻烈,须用枣膏调服或枣汤送服,以免徒耗正气。

(六)水饮射肺,视病机不同选方

“咳而脉沉”者,乃知里有水饮,上逆射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说:“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仲景设泽漆汤以泽漆、紫参消痰逐水,更用人参、桂枝、生姜、甘草健脾温胃,益气扶正,使脾气健运则饮出无源。咳而脉沉迟,又加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或水肿,头眩心悸者,则为真元不足,肾阳衰惫,不主蒸腾气化,关门不利,水液停聚,上冲射肺所致,故用真武汤加姜辛味温阳利水,化饮止咳。若咳而胸胁胀满,甚则痛引两胁,脉沉弦者,是为肝郁气滞,不主疏泄,影响津液的输布,使之停聚为水,水寒上犯所致,此时又须四逆散加味行气导滞化饮。而水停心下或胸胁,致胸部胀满而咳,喘鸣迫塞,甚则心慌心悸,面目浮肿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治之。

(七)水热互结,分在上在下施治

因水热互结而致咳者,有在上在下之分。在上者见咳嗽目如脱状,胸部胀满,气粗息涌,脉浮大,为越婢加半夏汤证。若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上逆犯肺而见咳而欲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眠,甚或下利不止者,则应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止咳。水气得去,阴津得复,自然诸症可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