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伤寒论》的学术流派

《伤寒论》的学术流派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界的百家争鸣,归根到底,就是在“证”上产生分歧,仲景一部《伤寒论》,引起了后世医家激烈的学术争鸣。方有执认为应该重新编排《伤寒论》,为了寻求理论依据,他不避困难,多方寻访,广益多闻。张志聪对《伤寒论》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伤寒论集注》和《伤寒论宗印》之中。张志聪的学术思想也为后世研究《伤寒论》开启了新的理论模式。

任何一位医家都离不开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中医的奥妙与深邃也全在这辨证论治中。其实,辨证论治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体现,但真正将其融入中医诊疗思维中的还是张仲景。他在《伤寒论》中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的是任何疑难杂病,医生都应该透过现象抓本质,以证立法,以法选方。中医界的百家争鸣,归根到底,就是在“证”上产生分歧,仲景一部《伤寒论》,引起了后世医家激烈的学术争鸣。

(一)错简重订派

王叔和搜集仲景遗落民间之著作,流传后世,但明代医家方有执认为王叔和并没有维持仲景医书的原貌,而是按照个人意愿做了顺序上的调整。这与方有执生活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因当时王叔和重编《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年代久远,多所窜乱,很多医家认为《伤寒论》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所以弃之不学,或者沿袭二家之说,失其真意。方有执认为应该重新编排《伤寒论》,为了寻求理论依据,他不避困难,多方寻访,广益多闻。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伤寒论条辨》中,他在著作中提到书中一些论述“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为赞经之辞”,所以他删去《伤寒论》中的《伤寒例》,将《平脉》《辨脉》移至篇末,将太阳篇分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他还提出“六经岂独伤寒之一病为然哉?病病皆然也”的论述,这也为后世“六经钤百病”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方有执的观点,虽未完全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同,但是一些医家对于错简重订《伤寒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是清代的喻嘉言、张路玉、吴仪洛、吴谦、程应旄等人,这就是对后世颇具影响的“错简重订派”。

(二)维护旧论派

与“错简重订派”相对立的,是“维护旧论派”,指的是维护世传《伤寒论》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代表医家如明清时期的张志聪、陈修园等医家,他们认为旧本《伤寒论》非但没有错简,相反还义理贯通,层次分明,而且还对“错简重订派”医家的学术观点加以反驳,同时也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张志聪对《伤寒论》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伤寒论集注》和《伤寒论宗印》之中。对于《伤寒论》的编排次序,他指出“本经章句,向循条则,自卫节目。细玩章法,连贯井然,实有次第,信非断简残篇,叔和之所编次也。”张志聪在研究《伤寒论》时,也是按照原序进行研究,他认为不同于仲景理论的仅有《伤寒例》,故先移后削,他还对成无己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尤为重视运气学说,认为《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病,多非经络病变,而是天之六气与人体六气相感而为气化之病,继则入经入脏,百病丛生。据文史记载,张志聪“奋志重释全经,不集诸家训诂,止以文本参悟,分析章旨,研究精微。”张志聪的学术思想也为后世研究《伤寒论》开启了新的理论模式。

提到维护旧论派,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中坚人物—陈修园。陈修园认为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是“欲补其详,非有意变乱”。他标注《伤寒论》时,原则上“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但是对王叔和所增的内容,则削而不录。他著书的特点除维护旧论外,另一显著特点则是分经审证,太阳分经、腑、变证,阳明和少阳分经、腑证,三阴则从寒热分证。他的著作《长沙方歌括》,将《伤寒论》中方剂编成方歌,朗朗上口。方歌中不仅涵盖了方药组成、治法功效外,还包含方剂中每味药的剂量,很适合初学者记诵。陈修园非常提倡白日临证,夜晚读书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从临证中找到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诊疗水平,这种学习方法至今仍值得中医学者借鉴。

(三)辨证论治派

另外,以清代柯韵伯、徐大医家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派”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辨证论治派”主张融会贯通仲景的思想,既然仲景传递给大家诊疗疾病要辨证论治,那又何必拘泥于《伤寒论》条文的编排顺序呢?他们抓住病机核心,将伤寒条文以类方统领,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泻心汤类等方剂,其类方虽未分经论治,但是将六经汇列于脉证之后,很利于学者记诵。

柯韵伯文采斐然,并且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研究《伤寒论》,其研究原则为“先立总纲一篇,令人开卷便知伤寒家脉证得失之大局矣;每经各立总纲一篇,读此便知本经之脉证大略矣;每篇各标一证为题,看题便知此方之脉证治法矣。”他的研究体例看似有失仲景编次顺序,但其实却不失仲景心法。柯韵伯提倡六经经界学说,明确有是证用是方,不必纠结于风寒营卫,也不拘泥于外感内伤。他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并把上述三书合刊为《伤寒来苏集》,并且提出了“六经钤百病”的观点,“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柯韵伯的理论思想也为后世“方证辨证”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胡希恕老教授就提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的学术思想。

徐大一生著作颇丰,临证洞明医源,用药精审,即使是急危重症,也能药到病除,他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散类、理中汤类、杂法方类等12类,方证相从,逐条注释。这种先定主方,然后根据主方进行同类衍化的方法,使得《伤寒论》方药体系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但是,其中的弊端也广为诸医家所诟病,比如单纯的以方划类,以方统证,不注重六经传变规律及疾病发展变化的走向等。徐大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剑棍刀枪无一不通,为世人所敬重。

综观上述,在学术争辩过程中,融入了诸医家丰富的临证经验与独到的学术视角,孰是孰非,古之学者已成一家之言,但他们对治学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至今仍不失为伤寒学术界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