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学派的兴旺鼎盛鼎盛:学术发展

伤寒学派的兴旺鼎盛鼎盛:学术发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期以王叔和为代表,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方证条文,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与编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成氏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和《药方论》三书,其影响导致《伤寒论》的研究蔚然成风。方有执持错简重订之说,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其中以陈修园为干将,影响最大。

郭老认为,伤寒学术之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此期以王叔和为代表,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方证条文,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与编次。他在《伤寒例》中自称:“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以防世急也”。表明他是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唐代孙思邈晚年见到《伤寒论》,在《千金翼方·伤寒 上》中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意思是说,仲景之书精深入微,一般医生掌握不了。所以他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即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归类编次。他说: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开辟了后世从方证角度研究伤寒的先河。而明代方有执、喻嘉言等,竟本此而发展成“三纲鼎立”学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二)宋金时期,为深入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此期以成无己为首倡,他用以经注论,经论结合的方法,阐明伤寒学理,使《伤寒论》第一次获得理论上的说明。同时,他对论中50个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表现特点,形证异同作了精深的辨别。成氏的成就,赢得了广大医家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开辟了用注释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成氏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和《药方论》三书,其影响导致《伤寒论》的研究蔚然成风。如韩衹和著《伤寒微旨》,从脉证分辨,以脉为先;朱肱著《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倡经络之说;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等,从临床验证上深入探索;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方面的阐发,倡寒毒异气之说;郭雍著《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补入其中,常于平凡之处见精微。他们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医家,各有独到、各有特长。

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韩衹和共称宋及宋以前治伤寒八大家。

(三)明清时期,为流派形成,竞相争鸣阶段

这一时期,伤寒诸家非常活跃,围绕着《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流派,从而促进了伤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伤寒学派的兴旺,鼎盛时期。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形成,实发端于明。方有执持错简重订之说,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于是,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对其大加改订,并着重发挥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论,著成《伤寒论条辨》。后来,喻嘉言著《尚论篇》,对方氏的考订大加赞赏,认为其“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并将风寒重订之风大盛,和者竞起。如张璐著《伤寒赞论》,深感诸家多歧而不一,读到方、喻之书后,才“忽有瞭悟,觉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之后,著名医家如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等,无不以错简为说,指王叔和之非,记成无己之误。这一派称为错简重订派。与之相反,也有“尊王赞成”的,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义,实为 诸家所不胜。持此种观点的代表医家,如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这一派称为维护旧论派。其中以陈修园为干将,影响最大。陈氏著《伤寒论浅注》等书,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这一派对六经病机的解释,持六气气化学说,观点也几乎是一致的,介于上述二派之间的另一派学者,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不管是仲景旧论,还是叔和纂集,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其错简与真伪就不是主要的问题,所以,通常称之为辨证论治派。此派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启发下,运用归类编次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仲景学说。其归类编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极力反对方、喻“三纲鼎立”之说,认为伤寒太阳病只有麻、桂二纲,也不同意维护旧论派的主张,把一个个方证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证候,以方名证,按方类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等,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加以分析。其优点是能够完整地体现各个方证的脉证,明确分辨出主证与次证,及其类证的鉴别,便于掌握应用。与此同时,他对三阴三阳本质的认识,力主“六经地面说”。

2. 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特点是以法类证,以证论治,将有关条文方证汇列于大法之下,加以阐述,其法包括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其优点是充分揭示了伤寒治法规律。

3. 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特点是以伤寒百余个主要症状,如恶寒、发热、烦躁、咳嗽、小便不利等,为归类标准,将具有这些症状的条文汇列于下,加以比较分析,其优点是充分阐明了伤寒主要症状的发生机制、表现特点及其治法异同,可以说是继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之后,又一部关于伤寒症状鉴别诊断学的著作。

4. 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他采取以方证的发病原因为归类标准,如太阳病有中风、伤寒、风寒两感,中风火劫、中风误吐、伤寒蓄血等,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以突出方证的病因为特点。

5. 分经审证。陈修园虽为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从物,但到晚年也吸取了辨证论治派的优点,著《伤寒医诀串解》,创分经审证之说。他立足于六经气化理论,将三阳病分经证、腑证、变证,三阴病分阴化阳化、水化火化、寒化热化之证,加以综合分析,充分体现出方证的联系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

当代,伤寒学派不乏名家。江阴曹颖甫著《伤寒发微》,强调“仲景后的方书卑不足道”,其门人沈氏述其学术思想云:“历代之注伤寒者,不下百数千家,大率皆妄易次序,颠倒经义……而吾师此书,以经解经,独得仲景之奥,更足以光大仲景之学”。西安黄竹斋著《伤寒论集注》,“还医林之巨观,刊诸注之谬异,集群哲之雅言……撷百种方书之精华,集一贯古今之真诠”。二人著作的编次注释,具有“尊王赞成”的倾向,但能兼采众家之所长,可称近世“旧论派”之代表。四川左季云著《伤寒论类方彙参》,“述仲景之心法,宗洄溪之方式,以方名编次,不类经而类方,且繁征博引,为见证施治之准绳”。可认作“辨证派”的代表。至于武进恽铁樵著《伤寒论研究》,倡导以中医为主体的改革论;上海陆渊雷著《伤寒论今释》,杂以西学,可以认为是“汇通派”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的编次,体现了“旧论派”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采取按理类证,以理名证的方法进行编次。如在太阳病里有表虚证、表实证、邪热壅肺证、心阴心阳两虚证等,突出病理、病位和病性为特点。这种归类分析方法,实源于“辨证派”观点的影响。这一时期,是明清以后仲景学说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伤寒著作、专题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伤寒论》的脉证方治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全面深入地探讨,提出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与设想。例如,围绕伤寒六经本质问题,继前人经络学说、六经地面说、六经气化说之后,又提出六经形层说、阴阳多少说、证候群说、阶段说、综合体说、六病说以及体质说、病理层次说等。这些探讨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六经病理实质及其传变转归的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伤寒学理。又如,人们运用时兴的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逻辑理论等,探讨《伤寒论》理法证治的规律,提高了对其科学性的认识。此外,人们还对《伤寒论》的方药也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探索其卓有成效的原理。正是这些探讨与研究,使伤寒学说显示出坚实的可靠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综观伤寒学术的古今,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而现在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由于历代注家通过整理,编次、校刊、注释的形式,将自己的临证经验与认识融会于其中,从而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今所谓伤寒学说,《伤寒论》是基本的,后世注家发展的内容则是大量的、丰富的,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以及注家们对《伤寒论》条文的不同校刊与注释,大都是由于不同的实践经验产生的不同认识,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相反,他们的论争在客观上却成为伤寒学说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