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万至几万,甚至高达几千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范畴,其分子粒径为1~100nm,因此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特性。如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具有吸附性质及不能透过半透膜等。
(一)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虽然蛋白质分子中大部分氨基酸已经结合成肽键,但末端仍具有游离的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同时氨基酸残基侧链上还有可电离的基团,如羧基、酚羟基、氨基、胍基、咪唑基等。在不同的pH条件下,这些基团可以离解成阴离子或阳离子,所以蛋白质分子既带有正电荷也带有负电荷,像氨基酸一样也有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的性质。在水溶液中蛋白质的电离情况为: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渗透压、黏度和膨胀性都最小。因此可用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纯化。
(二)蛋白质的变性
天然蛋白质分子内部具有复杂而有规律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严格的空间结构遭受破坏,导致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叫做蛋白质的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加热蒸煮、高压处理、剧烈搅拌、紫外线辐射、超声波处理等物理因素,以及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及合成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因素。
蛋白质发生变性时,其一级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是其二级、三级结构。性质改变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变性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藏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于分子表层,使蛋白质水溶性降低。同时由于结构松散而使分子表面积增大,黏度增加,且由于多肽链展开,使酶与肽键接触机会增多,因而变性蛋白较天然蛋白质容易被酶水解。
蛋白质变性具有实际意义。临床上常用乙醇、加热、高压、紫外线、表面活性剂等物理化学方法消毒杀菌,就是利用蛋白质变性失活的原理。还可根据蛋白质变性的特点,防止各种蛋白质类激素、酶、抗体、疫苗和免疫血清等失活,在制取、运输、保存过程中要选择低温、缓和的溶剂、适宜的pH等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