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危机时具体有什么表现

金融危机时具体有什么表现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融危机的定义关于金融危机有种种表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情况。货币冲击或货币危机常常构成区域金融危机的标志性特征,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2—1994年的卢布危机和1997年7—8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关于金融危机有种种表述。经济学家雷蒙德·戈登史密斯认为金融危机是“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一次急剧的、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厂商的偿债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等”。经济学家米切尔·鲍度则以预期的改变、担心金融机构丧失偿债能力、企图将真实资产或非流动性资产转换成货币等10项关键要素来定义金融危机。米什金则认为金融危机的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说明了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三层含义:一是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二是金融危机时的金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三是金融危机时的金融恶化具有突发的性质,它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判断金融危机的标准,是这种恶化的严重性在金融领域的表现程度,以及对物价体系、信用关系、资本市场、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辞典还对金融危机作了一个补充性的描述:“外国资产持有者大量抛出资产(通常是货币和债券)以逃避用某种货币为计价单位的资产而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没有国际上的最终贷款者出来,或者它的力量不够强大,结果债务紧缩越来越严重,终于导致长期的衰退。”

结合以上定义,本文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秩序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风险管理水平差、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原因而引起的各种程度不同的金融混乱现象,其表现是银根收紧、银行发生挤兑或停兑、金融机构倒闭、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储备耗尽等。

二、金融危机的分类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

货币危机是指投机冲击导致一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抑或迫使该国金融当局为保卫本币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或急剧提高利率。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就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is)

银行业危机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迫使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表现为真实的或潜在的银行破产致使银行纷纷终止国内债务的清偿,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迫使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阻止事态的发展,避免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情况。

3.系统金融危机(Systemic Financial Crisis)

系统金融危机也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银行、货币等领域都出现危机,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它削弱了市场的有效性原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次系统金融危机可能包括货币危机,但一次货币危机却不一定使国内支付体系陷入严重混乱,也就不一定导致系统金融危机的爆发。

4.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is)

外债危机是指一国处于不能支付其外债利息的情形,无论这些债权属于外国政府还是非居民个人。实际上,债务危机本质仍然是货币危机,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引发的货币危机。

(二)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地域分类

1.国内金融危机

这一类危机往往起因于某些国家的国内经济、金融因素,其影响面仅局限于一国国内,一般通过整顿所在国的经济金融秩序、加强法治,或者由金融当局出面采取某种形式给予适当救助,即可化解与解决。如1988—1989年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1992年的印度迈赫塔股票诈骗案和1997年的阿尔巴尼亚集资风波等。

2.区域金融危机

这一类危机往往最先爆发于某一经济贸易一体化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国,而后迅速传导到其他成员国,对于集团外国家或者世界经济金融一般没有或较少有直接的影响,危机的化解与解决也主要依靠集团内部有关国家经济金融当局在政策协调方面的共同努力,尽管有时来自于外部或者国际社会的财政援助是十分必要的。货币冲击或货币危机常常构成区域金融危机的标志性特征,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2—1994年的卢布危机和1997年7—8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3.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类危机区别于上述两种危机,无论它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爆发,其后必然通过某种途径传导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进而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极有可能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或全球经济衰退。而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协调,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甚至相关国家的经济金融体制以及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都是能否顺利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制约条件。如1929—1933年首发于美国的“大危机”和2007年首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就是这类危机的典型例证。

(三)根据金融危机的性质和内容分类

1.货币市场危机

这类危机是指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钉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其国内经济变化没有配合相应的汇率调整,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节,反映为本币汇率的高估,而由此引发的投机冲击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要么是外汇市场上本币大幅度贬值,要么是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2.资本市场危机

这类危机是指某些国家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由于国内或国外的原因,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资本市场危机与货币市场危机具有联动作用,资本市场危机可以导致货币市场危机,而货币市场危机同样也可以引发资本市场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证明。

3.金融机构危机

这类危机是指某些商业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出现大量不良债权或巨额亏损,导致破产倒闭或支付困难,其影响极易扩散,引发全社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挤兑风潮,从而严重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如1961—1965年的香港地区银行倒闭风潮和1996年的日本“住专丑闻”。

4.综合金融危机

这类危机往往表现为上述几种危机的混合体,现实中常常是一种危机的爆发带动其他危机的爆发,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货币市场危机首先爆发,资本市场危机、金融机构危机的接踵而至,危机迅速波及有关国家的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形成综合金融危机。综合金融危机一方面严重损害了相关国家的经济金融利益,且极易升级为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危机国所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四)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分类

1.系统性金融危机

这一类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影响深远且带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如果应对不当,将危及一国金融体系乃至世界金融局势的安全与稳定,前面提到的综合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2.非系统性金融危机

这一类危机源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影响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或金融领域,一般不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形成直接威胁,如1992年的印度迈赫塔股票诈骗案和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但是也并不排除非系统性金融危机由于处理不当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危机的潜伏阶段、危机的爆发阶段、危机的扩散阶段和经济的复苏阶段。

(一)危机的潜伏阶段

危机的潜伏阶段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阶段往往表现为国内经济一片大好,GDP增速明显,房地产欣欣向荣,股价涨势喜人,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普遍乐观的心理,而政府扩张性政策或监管的放松助长了这一乐观情绪。基本特征为:经济持续增长,外部资金大量涌入,信贷投放快速增长,投资规模极度膨胀,资产价格迅速飙升。上述各种经济数据一片向好催生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市场开始出现投资狂热,非理性投资行为占据了主导位置。

这种乐观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或叫“羊群效应”。查尔斯·麦基在其《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一书中提到了南海泡沫中投资者乐观传染的一个例子:银行家马丁在1792年8月的第三次南海股票认购时说,当世界上其他人都发疯时,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效仿他们。某些事件的发生增强了市场信心,导致市场盲目乐观,确信未来经济会繁荣,因此人们进一步认为有必要加大投资。结果,金融机构接受了在理性环境下一般不会接受的流动性较低的负债结构,经济开始扩张,不断繁荣,直至产生经济过热。伴随着投资过热,人们的贪婪欲望随之增大,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应运而生。一旦欺诈行为被曝光,市场就可能出现混乱,并往往引起突发性崩溃和恐慌。历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日本“失去的十年”以及2007—2008年次贷危机中,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

阅读材料16-1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泡沫经济起于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达成“广场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引导美元对日元贬值。为防止日元升值导致经济衰退,日本中央银行于1986年1月大幅度放松银根。由于技术创新停滞不前,再加上“广场协议”引发了日元在美国政治压力下持续升值的预期,许多企业开始控制设备投资,并把富余资金和银行贷款投资于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推动了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升。

为防止泡沫经济导致的经济“空心化”,日本在1989年5月突然调整货币政策,将再贴现利率从2.5%提高到4.25%。突然而剧烈的金融紧缩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这导致相关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大型银行出现巨额坏账。资产泡沫破裂直接带来的中小金融机构破产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资料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24日

(二)危机的爆发阶段

泡沫终归是泡沫,虽然美丽但最终难以逃脱破灭的宿命。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经济政策放松、信贷扩张——经济繁荣、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经济政策反转、预期改变——资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破产、信贷(流动性)紧缩——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经济下滑或衰退)。在危机爆发阶段,市场一般有两大特征:一是预期变化往往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二是房市、股市及外汇市场是危机爆发主要导火索。继投资过热、经济繁荣之后,由于外部冲击或其他某种因素改变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资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历次金融危机的实际表明,房地产、股票及外汇市场是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导火索。银行业危机中,房地产、股市泡沫的破裂无疑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中,危机爆发国的货币往往成为国际投机者的狙击对象,进而可能引致银行危机。以日本金融危机为例,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达到6%。由此,日本经济就像一只膨胀的气球被猛扎数针,地价、股价迅速暴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则始于汇率贬值。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代之以浮动汇率制,从而导致泰铢大幅贬值,汇市、股市、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危机的扩散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的发展,各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联系越发密切,金融危机扩散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危机一旦爆发,将不仅限于危机国家内部,而且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无论是1992年爆发的欧洲金融危机、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从发源地迅速向周边国家扩散、传导的,给周边国家甚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阅读材料16-2

亚洲金融危机

这场时至今日仍令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心有余悸的金融风暴,1997年年初首先发源于泰国。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货币也狂跌。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与菲律宾短期资金大量进出。随后危机蔓延至东北亚。从10月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到期应偿还的外债越来越多。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也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这次金融风暴也对中国港台地区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之前,香港地区的房价以平均每年上涨20%的速度发展,1997年则达到巅峰。经历了此次危机,香港地区楼市进入下行通道,开始了连续6年的下跌,令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6月3日

(四)经济的复苏阶段

金融危机严重的国家,在不断修复之后逐步进入危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实体经济修复阶段。此时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促进和保证受到打击的世界经济能够恢复发展。从历史的经验看,金融危机爆发一段时期后,都会引起危机国实体经济的下滑或衰退,经过政府的救市以及经济的自我调节,经济开始逐步恢复稳定,市场利率降低,市场上升态势开始显现,危机的负面影响即将结束。随后,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逐步恢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不再过度悲观,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开始被市场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潜力也逐步被市场挖掘,整个市场逐渐恢复。

四、典型的金融危机

(一)郁金香泡沫

16世纪中期,郁金香被土耳其引入西欧,不久,人们开始对这种植物产生了狂热,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狂热。荷兰人喜欢郁金香,因此对郁金香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郁金香供给的增长却很慢。供需的差距拉大,使商人们认为有机可乘,便囤积居奇,一时花价飞涨。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卖到了1 615弗罗林(Florins,荷兰货币单位)。而17世纪早期的荷兰,买4头公牛只要花480弗罗林,1 000磅(约454千克)的奶酪也只需120弗罗林。可是,郁金香的价格还在继续上涨。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当时的荷兰全境只有两株)竟以4 600弗罗林的价格售出,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甚至有传闻乌德勒支(荷兰的一个城市)的一个酿酒师愿意为3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但是,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会有人清醒过来。1637年2月,人们对郁金香市场的预期突然变坏。一天,北荷兰省会哈勒姆市的一次普通的郁金香拍卖会冷冷收场。这一消息几天内就传遍了全荷兰,居然没人站出来抬价、付钱,市场上的郁金香合同价格狂泻不已。荷兰政府一度曾想“托市”,可规模太大,实在托不起。结果,郁金香的价格暴跌,最后剩下的价格不到原价格的1%,不少人借钱来炒卖郁金香,此时被逼得倾家荡产,泡沫最终破灭。

(二)南海股票泡沫

18世纪初,英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背景下,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成立之后的南海公司,在政府的默许下,编造了一个个美妙的故事,人们不知道公司做什么,只知道公司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公司的股票从最初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飙,最后每股竟高至1 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达700%。然而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泡沫随时可能破灭。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1720年7月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三)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投机泡沫

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预期的财富增长速度大大超出了实体经济能支持的速度,社会又没有及时的纠错机制来制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分离,泡沫的不断膨胀就不可避免。社会中涌动的暗流,诸如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冲得无影无踪。从1921年开始,美国股市进入大牛市,股价一路上扬。到了1929年9月,股价达到了最高点,长达10年的大牛市使得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468%。证券交易总资金额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飙升到了1929年的870亿美元,增加了3倍还多。股市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投机性泡沫越来越大,直至1929年经济大萧条导致泡沫破裂。实际上,从1929年9月起,局势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经济学家与银行家开始讨论股市的走向问题。有些经济学家预言美国股市是在走向崩溃。从9月份的辩论开始,股市就有几次下跌,到了10月份,股市突然崩溃,股票价格下跌了25%以上。1929年的10月29日—11月13日,纽约股票交易所300亿美元的账面资产烟消云散。银行受到了挤兑风潮的袭击,大批倒闭,紧接着全球经济都陷入了大萧条。

(四)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近乎为零的通货膨胀率使得乐观主义在社会上流行。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神话的影响,日本兴起了转卖土地的投机热潮。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不会贬值。随着日本政府对土地进行调控,最终泡沫崩溃。

(五)美国网络经济泡沫

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公司、网络公司的表现卓越,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年经济增速保持4%,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失业率也降到近30年来的最低点。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纷纷欢呼一个“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的口号不断涌现在美国的街头巷尾。投资者对网络股的投机热情不断升温,持续达5年之久,把某些值得怀疑的公司的股票价格推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最后,在经济学家乃至投资银行分析师的不断质疑声中,网络经济泡沫走向破灭。

(六)美国2000—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

进入21世纪,在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9·11”事件的重创后,美国将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引擎。美联储以连续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为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提供了“温床”。出于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上。房价及房屋产权交易的热度不断上升,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投资房地产似乎成了所有人保障财务安全,甚至追逐财富的最有效途径。由于经济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违约率大幅上升,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房地产泡沫走向破灭。从2004年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大萧条”以来首次;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房价下挫为“大萧条”以来最大跌幅。这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新房销售量也大幅下滑,住宅市场持续低迷,住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急剧萎缩,相关产业受到较大冲击。资金链断裂,危机迅速蔓延到国外。以全球股市为例,2008年全球股市的市值缩水30万亿美元。其中,冰岛OMXI15指数以全年94.49%的跌幅荣登全球股市跌幅榜首位;俄罗斯股市全年最大跌幅为76%;越南2008年最深幅度下跳达74.29%;“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和巴西,股市全年跌幅都超过40%;金融风暴旋涡中心的美国股指也遭遇1931年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跌幅,2008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跌了39.35%;英、法、德三大股市2008年的跌幅都在40%左右;中国香港股市也结束过去5年的牛市,2008年全年累积下跌48%,是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指数跌幅最大的一年,港股市值在2008年跌了10万亿港元,蒸发接近一半。中国上证指数全年跌幅为65%以上,深证成指全年下跌63.36%,中小板指数全年下跌54.16%,中国股市的市值缩水20多万亿元。从2007年至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持续。

不同危机演进过程大致相同,但是投资对象却有所差异。郁金香事件中破裂的泡沫是郁金香球茎,南海公司事件中破裂的是南海公司股票,1929年经济大萧条中破裂的是美国的股市,“日本失去的十年”危机中破裂的是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的是纳斯达克股市,而美国次贷危机中破裂的泡沫则有两种:一种是房地产,另一种是次级按揭贷款支持的金融衍生产产品MBS和CD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