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脏移植术后常用抗免疫排斥药物

心脏移植术后常用抗免疫排斥药物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通过干扰淋巴细胞活性,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而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早期剂量稍大,以后逐步减量。静脉用药剂量1.3~4.0mg/kg,静脉滴注或每4小时注射1次,用于不能口服或处理急性排斥的情况。24~72h胃肠功能恢复后改为口服。用法:移植前1~2d或手术当日按3~5mg/kg给药,可经静脉给予。术后维持量1~2 mg/kg给药。

1.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 1972年由瑞士山德士药厂从真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 gams中提取,1980年用于心脏移植。CsA是含11个氨基酸的环多肽,不溶于水而溶于脂类和有机溶剂中。主要通过干扰淋巴细胞活性,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而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剂型:有口服剂和注射液,如新山地明胶囊(neoral)、赛斯平(cyspin)、田可胶囊等。用法:口服剂量2~8mg/kg,分2次口服。术后早期剂量稍大,以后逐步减量。静脉用药剂量1.3~4.0mg/kg,静脉滴注或每4小时注射1次,用于不能口服或处理急性排斥的情况。药物浓度:可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和荧光免疫偏振法(FPIA)来测定药物的谷峰值,可根据谷峰值指导调节用药,具体用量还需根据个体而定。

不良反应:循环系统有血压泌尿系统:肾毒性、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低血镁症;消化系统:肝毒性、胃肠道不适、厌食、胰腺炎;内分泌系统:高脂血症、肥胖、闭经;神经系统:震颤、头痛、乏力、四肢感觉异常、小儿惊厥、肌无力、肌病、肌痛性痉挛;皮肤黏膜:多毛症、面容变丑、牙龈增生:其他:继发感染、恶性肿瘤。

2.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Prograf)1984年日本藤泽(Fujisawa)制药公司从真菌Streptomyce tsukubaensis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大环内酯抗生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作用机制是与相应的免疫亲和蛋白FKBP12结合后,抑制calcineurin的磷酸酶活性来抑制IL-lβ,IL-2,IL-3等的表达,阻止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剂型:有口服胶囊和注射剂2种剂型。注射剂5mg,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用法:术后静脉0.05~0.15mg/(kg·d),分2次静脉滴入,每次维持4h。24~72h胃肠功能恢复后改为口服。口服剂量0.15~0.3mg/(kg·d),分2次服,每次间隔12h,维持剂量0.15mg/kg。药物浓度:一般推荐移植后早期血药浓度的谷峰值在10~20ng/ml,术后3个月5~15ng/ml。

不良反应:泌尿系统见肾毒性、高血钙、低血磷、高血钾;循环系统:高血压;内分泌系统:隐性糖尿病;神经系统:神经肌肉异常、癫、震颤、幻觉、头痛、失眠、知觉失常、视觉失常、白内障、弱视;消化系统:胃肠道不适、厌食、便秘、腹泻、恶心;血液系统:白细胞增生、白细胞减少、贫血、淋巴组织增生;过敏反应。

3.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cellcept,MMF,RS-61443) 是真菌Penicillin glaucum酵解产物中分离的霉酚酸(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是一种高度选择、非竞争性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物,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选择性地抑制淋巴细胞。剂型有口服胶囊250mg和片剂500mg 2种剂型。用法:推荐剂量为术后72h1g,2/d;难治性排斥的首次剂量推荐为1.5g,2/d。不良反应:主要是剂量依赖性的胃肠道反应,其次是白细胞减少、感染等;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呕吐、腹泻、肝功能受损;血液系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败血症;神经系统:肌痛、嗜睡;高血尿酸、高血钾。

4.莫罗单抗-CD3(OKT3)是美国Ortho药物公司利用瘤技术生产的抗CD3分子的单抗。通过特异性与成熟的T细胞表面TCR/CD3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T细胞溶解,并可诱导活化淋巴细胞凋亡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用法:常规使用方法为2.5mg/d或5mg/d,用250ml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快速静脉滴入,连续应用10~14d。不良反应:常见的为首剂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继发感染、血压下降和心动过速等;过敏反应;感染,巨细胞病毒、真菌感染;淋巴细胞增殖紊乱、霍奇金病。

5.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 多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是用人的淋巴细胞免疫马、兔等动物后收集血浆中的抗体纯化而来,作用机制与淋巴细胞溶解或封闭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有关,对骨髓无抑制作用,主要抑制T细胞干扰细胞免疫功能。用法:肌内注射常用量马ALG:4~20mg/kg,兔ALG:0.5~1mg/kg;静脉注射马ALG:7~20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中,4~6h滴完。根据血中CD3T细胞来调整剂量。不良反应:常见的为首剂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等;过敏反应;感染、巨细胞病毒、真菌感染;淋巴细胞增殖紊乱、霍奇金病。

6.赛尼哌(daclizurmab,zenapax)人源化的抗CD25(IL-2受体)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依赖IL-2受体的饱和程度和竞争性抑制IL-2依赖的T细胞增殖,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体外可引起抗Tac单抗作用的T细胞溶解可能是该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另一机制。用法:术前24h按1mg/kg给药,用生理盐水50ml稀释后经静脉缓慢注射,术后每2周1次,共5次。不良反应:该药毒副作用少,主要是胃肠道不适、胃肠道紊乱、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7.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硫唑嘌呤是黄色结晶,易溶于碱性溶液,作用机制为在体内分解成6-巯基嘌呤转化成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从而竞争性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导致细胞的死亡。剂型:口服片剂50mg和100mg。用法:移植前1~2d或手术当日按3~5mg/kg给药,可经静脉给予。术后维持量1~2 mg/kg给药。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继发感染、致畸致癌、胃肠道反应等;血液系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消化系统:肝功能受损、胃肠功能紊乱、呕吐、腹泻、胰腺炎;过敏反应、脱发。

8.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属氮芥类烷化剂。进入人体后在肝脏由细胞色素P450裂解成4-羟基环磷酰胺和磷酰胺氮芥,干扰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细胞分裂止于G2期,阻止了T及B细胞的分化。用法:用于已有肝功能损害,对服用硫唑嘌呤有禁忌者。口服剂量1~2mg/(kg·d)给药。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继发感染、致畸致癌、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功能损害;消化系统:胃肠道紊乱、恶心、呕吐、腹泻、黏膜溃疡口炎;血液系统:血液毒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毒性:斑丘疹、瘙痒、脱发;泌尿生殖系毒性:闭经、精子缺乏、膀胱炎、膀胱出血、肾毒性;循环系统:心脏毒性、急性心肌炎。

9.肾上腺皮质激素(methylprednisolone) 是临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药,在器官移植中最常用的是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的机制是多样的: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的能力,溶解T细胞,抑制T细胞的再循环、转化和增殖,抑制抗体的形成等多个方面。用法:可于移植前1~2d口服泼尼松150~200mg/d,术中用甲泼尼龙250~500mg静脉注射,术后逐步减量,3d后改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90~100 mg/d,3个月后减到15~20mg/d,1年后的维持剂量为5~10 mg/d。在急性排斥反应时用冲击疗法,甲泼尼龙5~10mg/d,共3d,再转为口服用泼尼松,从大剂量开始缓慢减到维持量。不良反应:中枢精神神经症状、水钠潴留、消化性溃疡、继发感染、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水、电解质:水钠潴留、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钾性碱中毒、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循环系统:高血压;内分泌系统:肥胖、高脂血症、库欣体态、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月经失调、抑制儿童生长发育;运动系统:肌病、肌无力、类固醇肌病、骨质疏松症、病理性骨折、无菌性坏死;皮肤改变:妨碍伤口愈合、皮肤薄脆、瘀点、瘀斑、皮肤萎缩;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胰腺炎、食管炎、肠穿孔、胆石病;神经系统:颅压高、癫发作、眩晕、欣快、失眠、情绪变化、个性变化、重度抑郁、精神分裂;掩盖感染、机会性感染、过敏反应、虚脱、心脏停搏、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心律不齐。

10.西罗莫司(sirolimus) 为近年来免疫抑制新药,为淡黄色黏稠液体,可与环孢素和激素联用。首次负荷剂量单剂量6mg,2周内2mg/d,2周后1~2mg/d。建议在用环孢素4h后服用,肝功能损害者维持量减少1/3,肾功能损害者剂量不需调整。除儿童和肝损害者多数不需监测血药浓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