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基因芯片技术对研究其基因及遗传学改变有很大帮助。MCAF和MDNCF上调表明成纤维细胞在促进导致AAA发生的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微阵列技术在考察外力对心血管细胞影响方面具备高效、快速的特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基因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常互相伴随,芯片技术为全面考察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改变提供了便利条件。

基因芯片应用主要包括基因表达检测、基因突变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基因文库作图以及杂交测序等方面,另外,基因芯片在新基因发现、药物基因组图、中药物种鉴定、DNA计算机研究等方面也有巨大应用价值。由于其高效、快速的特点,基因芯片在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方面也有许多发现,如急性白血病、黑色素瘤等疾病,DeRisi等发现人类黑色素瘤的致瘤性可用被导入的正常人6号染色体抑制。他们应用微阵列方法发现在900多种相关基因中,有1.7%的基因表达下调,7%基因表达上调。其他如卵巢上皮细胞瘤、乳腺癌等也有相关的基因谱研究报道。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基因芯片技术对研究其基因及遗传学改变有很大帮助。Monti等利用有12 000个基因和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寡核苷酸微阵列,对缓激肽B2受体缺乏的小鼠行心血管和血压相关的表型研究,确定了2个与心血管调节和缓激肽通路有关的基因组,并发现小鼠的肾脏水转运通道APQ4下调。不稳定粥样硬化性病变通常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激活的T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可降低斑块的稳定性。据Haley等报道,应用微阵列技术考察血管炎性浸润,可发现eotaxin和CCR3(eotaxin受体)在人动脉硬化标本中高表达,而eotaxin在血管炎性浸润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病损中包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随后的泡沫样变与动脉硬化进展有关。Shiffman等对有胆固醇负荷的巨噬细胞做了大规模基因表达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血管壁巨噬细胞生长、存活、迁移、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形等有关的抑制的分子机制。

腹主动脉瘤(AAA)一些散在基因表达已有报道,但缺乏AAA分子改变的基因谱。直到最近,Tung等将4对AAA和正常主动脉(normal aorta,NA)样本用阵列特异的P32核素标记,与点有1 176个cDNA克隆的尼龙膜杂交,结果发现145个(12.3%)基因在主动脉中连续表达。胸腺素β4(thymosin beta-4)在AAA和正常主动脉均高度表达,而其他44个基因在二者表达不同。密度测量分析(densitometric analysis)证实AAA与NA这些基因产物有20个差异表达。上调表达最明显的有髓样细胞核分化抗原(myeloid cell nuclear differentiation antigen),达31倍,鳟精蛋白H(cathepsin H)30倍,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23倍,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13倍,凝胶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gelatinase B/MMP-9)12倍,IL-8为11倍。AAA中仅有的下调表达是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和β-1整合素(β-1integrin)。AAA组织基因表达显示出慢性炎症、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动脉硬化以及平滑肌细胞缺失的特点。为了考察AAA外膜血管生成的分子信息,Tilson等应用Atlas微阵列膜(Clontech公司)比较由1例来源于AAA主动脉和来源于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发现AAA中最明显上调的mRNA为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因子(MCAF)、单核细胞衍化的中性粒趋化因子(MDNCF)、EG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7、Mal蛋白、Mac Marcks、转运素(transducin)、IL-9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TNF)。MCAF和MDNCF上调表明成纤维细胞在促进导致AAA发生的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微阵列技术在考察外力对心血管细胞影响方面具备高效、快速的特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动脉壁细胞可以感受机械刺激并调节细胞外基质结构。Lee等考察利用精确控制的机械应力对VSMC合成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的影响,发现机械应力增加versican的mRNA表达为3.2倍,biglycan 2.0倍,perlecan 2.0倍,而decorin mRNA水平降为对照的1/3。应用DNA微阵列以及Northern印迹法均发现VSMC有关的TSG6蛋白的mRNA水平上升,说明机械应力促进VSMC合成蛋白多糖以及VSMC自身聚集,因而表明细胞外基质(ECM)对生物机械刺激存在高度协调的反应。McCormick等报道在剪切力[2.5Pa(25dyn/cm2),维持6h或24h]作用下,应用微阵列筛选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mRNA表达,发现52个显著改变的基因,32个基因有2倍以上的上调改变,观测到的结果提示了HUVEC在剪切力作用下增加一氧化氮(NO)产物的几种可能机制。日本学者Murakami等使用包含35 000个基因的高密度寡核苷酸阵列,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下HUVEC的基因表达谱作了研究。结果发现TNF-α刺激大量诱导信号传导、白细胞黏附和趋化作用等方面的基因表达。胞间黏连分子-1(ICAM-1)、TNF-α受体相关因子(TRAF1)、Bcl3、IL-8、fractalkaine、E-选择素、淋巴毒素(lymphotoxin)和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mRNA显著升高。另有18个未知基因或EST也有明显变化。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提供TNF-α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信号转导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基因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常互相伴随,芯片技术为全面考察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改变提供了便利条件。Barrans等用10 304个来自数个人心脏和动脉文库的cDNA和EST构建基因芯片(cardio chip),以Cy3-、Cy5-标记探针发现38个转录产物有至少2倍的差异表达,因此作者期望通过这种迄今数目最大的心血管cDNA芯片对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分子肖像加以描述。

新内膜增生(IH)是心血管疾病外科和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涉及IH的相关因子较多,DNA芯片为研究IH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Zohlnhofer等对血管再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细胞标本的2 435个基因表达进行研究,发现在22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中,37个基因与新内膜平滑肌细胞(SMC)中干扰素γ(IFN-γ)信号转导有关,而在培养的SMC中,IFN-γ抑制细胞凋亡,提示IFN-γ在新内膜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