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超越“讲故事”的案例研究

超越“讲故事”的案例研究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定性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但随即指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支撑明显不足且存在争议。很显然,本书对案例研究的认识论基础跳出了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非此即彼的窠臼。相对于“共変性”研究关注单个变量的作用,因果过程跟踪方法对于结果

刘一弘[1]

一、体会

定性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其一方面广泛应用于除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社会科学中,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结论限制颇受质疑。过去二三十年里,关于定性研究的理论改进和案例研究方法完善的成果显著,不乏加里·戈茨(Gary Goertz)、詹姆斯·马奥尼(James Mahoney)、亨利·布雷迪(Henry E. Brady)、大卫·科利尔(David Collier)、约翰·耶林(John Gerring)、亚历山大·乔治(Alex and er George)、安德鲁·本内特(Andrew Bennett)等名家之作。

之所以推荐Designing Case Studies:Explanatory Approachesin Small-N Research这本书是因为笔者从中获益良多。在博士课程的方法论课上,本书作者之一哈瓦兰德(Haverl and )在全书还未完成之前做了现场教学实验,并在书正式出版之后给每位博士生邮寄了一本样书作参考。通过课程经历,笔者形成了对案例研究从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和因果推论等基本过程的初步认识。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交好的保罗·登哈特('t Hart Paul)教授也强烈推荐我精读此书。相比之前的通读,与实际写作相联系的针对性学习让我有更深入思考,对其中“共変性分析(co-variantionalanalysis)”和“因果过程跟踪分析(causalprocess-tracingmethod)”两种方法所支持的不同研究问题和案例选取标准印象深刻。例如,前者以自变量X为中心,从“是否产生影响? (Does Xmatters?)”类型的研究问题出发,进行最相似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而后者以结果Y为中心来探索个案内现象发生的因果条件和机制 (Which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or mechanisms make outcomes?)。

2017年,与学院其他老师合上“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笔者以本书为基础讲述“因果过程跟踪分析方法”和“一致性分析(congruence analysis)”,从“自己会”到“教人学”的过程使我再一次有所获。例如,从过程跟踪的“单个理论解释单个现象”到一致性分析中“多个理论视角解释单个现象”的过程要凸显理论解释的张力;从案例研究发展历史出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要统筹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要抓住整本书从认识论、方法论、研究目的和问题、理论和案例选取、数据收集和分析、因果推理和实证基础,以及结论类型和推广的纵向逻辑结构,同时打通案例研究在小样本、中层样本和大样本研究之间藩篱的横向关系理解(见图1)。

图1 案例研究方法图谱

从初读本书到如今作为课程教材,笔者的体会在于:第一,本书结构清晰、整体性强,既能让我们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和内部关系,又能引导我们在研究方法的整体框架下思考;第二,本书在简明扼要阐述完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之后,直入主题;第三,本书方法介绍部分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能够满足初学者对于“怎么做”这一根本困惑的需求。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操作化和程序性对于定量研究方法而言不可相提并论。

二、概述

Designing Case Studies:Explanatory Approaches in Small-NResearch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案例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背景、历史等核心要素;第二部分用三章分别介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定性案例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定性案例研究方法内部,定性案例研究方法与中等样本和大样本案例研究方法的关系与结合。

在全书第一部分,作者开篇列举了政治学领域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经典著作,力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地位,把握从最初以案例比较设计到后来个案内分析的历史发展脉络。但随即指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支撑明显不足且存在争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学领域以比较案例研究设计即“共变性关系”为基础的研究一直饱受诟病。西方学术界一直对于案例研究在方法论层面有一定反思。

随后,作者介绍了摆脱支持案例研究传统认识论层面的新视角,以此为基础提出方法目标开始朝向以“过程跟踪”为基础的个案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以及之后的“一致性分析”发展,即传统“共変性方法”通常处理案例比较,而“因果过程跟踪分析”和“一致性分析”主要应用于个案研究,进而作者有创建性地提出不同的案例研究方法应具体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例如,传统共变分析方法与实证主义传统(Empiricism)的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紧密联系,因果过程跟踪方法以自然主义流派(Naturalism)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为基础,而一致性分析方法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框架下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不谋而合,因此,折中的“中层理论(Middle-ground)”是整本书中介绍三种类型方法行文的理论基础。很显然,本书对案例研究的认识论基础跳出了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非此即彼的窠臼。

作者在第二部分将三种方法分为三章分别讲解(见表1)。虽然三种方法都属于解释性类型,但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作者提出在案例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技术性问题上,三种方法应区别对待,特别是基于认识论层面的差异,在因果推论方面更不能一概而论。每一章节都系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案例研究所需要的条件,以及每一类案例研究在研究设计方面所需要的匹配因素,即研究问题、案例和理论选取标准、因果推论模型(数据产生和分析)、研究结论推广方向和展示方式等等。

表1 三种案例研究方法的分析框架比较

(续表)

(续表)

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因果过程跟踪方法”章节。为了回答现象Y如何发生,作者首先提醒,研究者需要具有不同于“共変性分析方法”以统计和集合思维为基础的组合性思维(Configurational thinking)。相对于“共変性”研究关注单个变量的作用,因果过程跟踪方法对于结果解释有三个基本假设:原因组合性(combination of causal factors)、殊途同归性(equifinality)和因果异质性(heterogeneity)。在因果推论的单一过程中,又表现为原因多元化、时序性,以及对于经验观察的重视。而经验信息的实证基础则体现在三个部分:勾勒案例整体信息的综合故事线(storylines),凸显整个故事线关键节点和组成部分的确凿证据(smoking-guns),反映行为人认知和动机的主观交代(confessions)。进一步地,作者提出必须立足于过程跟踪的逻辑基础——因果链(causal chains)和过程动力(process dynamics),即发现因果链中的因果必要充分条件,以及因果动力循环过程中的社会反馈机制,来对上述三种类型所需经验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整体来看,因果过程的深度挖掘要求案例选取“在质不在量”,即案例数量不一定多,但单个案例的信息应尽量囊括经验信息的三个类型范围。最终,不论是基于因果条件集合还是因果机制集合的研究,发现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传统案例研究对于超越个案的推广标准。因此,本书作者再次强调了因果过程跟踪方法所具有的特殊理论价值和目标导向。

全书最后一部分探讨在定性案例研究内部三种方法之间,以及小、中、大样本研究之间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为了增强案例研究方法的解释力度,作者展示了定性案例研究内部如何利用“因果过程跟踪方法”补充“共変性分析方法”的不足,以及如何让“因果过程跟踪方法”研究结论成为“一致性分析方法”研究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与大样本的定量研究和中等样本的定性比较研究相结合是本书一大亮点。作者对比了定性案例研究分别在开展大样本的统计研究、中等样本的定性比较分析之前或之后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列出了相互支持的技术条件。

三、亮点和贡献

通读此书,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两位作者对于定性案例研究方法的亮点和贡献:

(1)理论系统性强:本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对以往丰富复杂的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做了系统梳理,将不同类型的方法放在一定的框架下来展示。这样的取向既符合了目前学术界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研究和方法论话语方面也更胜一筹。同时,对于定性研究方法学者一直困惑于理论的繁杂程度来讲,无疑也是最大的帮助。

(2)逻辑结构合理:本书融合了迄今为止关于定性案例研究的不同流派,基于认识论的“中层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且有说服力的定性案例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现了小样本案例研究方法不同类型之间的包容性和差异性。在目前大多数学术成果对于因果过程跟踪研究和个案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的背景下,作者大胆并详细地将它们纳入小样本研究中的严谨因果推论框架内,使得逻辑结构更加合理。

(3)技术路径清晰:如同书名所示,本书以研究设计为要义,为三种案例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做了详细阐述。因此,本书摆脱了很多定性案例研究方法论著作所具有的普遍缺陷,即沉迷于抽象方法论概念和认识论层面的因果推理。并且,三个案例方法章节的行文都是依据案例研究实践顺序展开,即开始于研究问题,结束于结论推广展示。同时,本书也注重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解释,除了在总章中对基本概念做界定外,对每一种方法涉及的专用术语也做了详细解释。

(4)概念包容性高:本书创新性地打破定性案例研究的思维桎梏。理论基础既贯通了案例研究内部的联系,同时将小样本案例研究在同一思维框架下与中等样本和大样本案例研究相关联。因此,本书真正做到了小样本、中等样本以及大样本不同层面的案例研究方法之间的对立融合,使读者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清晰。

(5)案例展示丰富:本书在解释研究设计过程的关键步骤中一直使用案例来阐释说明。两位作者都是同时跨越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领域的学者,因此书中很多以两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展示来支持理论讲解的部分。例如,书中运用斯考切波(Skocpol)关于国家与社会革命的研究来说明革命发生过程中的因果链和关键节点。作者辨析出四类因果集合作为具有时序特点的因果链、37个关键节点,以及因果条件组合的关系。另外,哈瓦兰德教授的博士论文运用“共変性分析方法”和“因果过程跟踪方法”相结合形式探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政策多样性”的问题,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更能感受到作者现身说法的清晰思维。

总的来讲,定性案例研究对于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和研究经验极为看重,特别体现在理论建构、案例选取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几个方面。笔者作为青年学者显然还不足以完整把握整个案例研究方法甚至定性研究方法的方方面面,理解视野极为有限。尽管如此,对于像笔者一样对定性案例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程。

[1] 刘一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