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代际乡城移民在决策上的差异

不同代际乡城移民在决策上的差异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决策过程上述结论的推导是基于用决策树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系列决策过程的描述。(二)决策变量为了研究第一、二代农民工决策的差异,首先必须研究他们在上文提到的各决策变量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具体情况如表2-8所示:表2-8 第一、二代农民工在决策变量上的差异注1:由于P2=1-P1和P4=1-P3,所以P2和P4的大小无须列出。第二代农民工的Ur比第一代农民工大。
不同代际乡城移民在决策上的差异_移民异质性与经济发展

2.3.3 决策:不同代际乡城移民在决策上的差异

第一、二代农民工决策上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在开始阶段倾向于进入城市,但进入城市后,当面临正当工作机会时,前者一般会接受,如果工作不合意,他们会返回乡村,但是对后者而言,情况大不相同,同样是面对正当工作机会,第二代农民工会在接受和不接受但仍滞留在城市的几种选择中徘徊,他们倾向于留在城市,而返回乡村则成为最差的决策。(6)

(一)决策过程

上述结论的推导是基于用决策树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系列决策过程的描述。决策树如图2-1所示。

img20

图2-1 农民工的决策

首先,对图2-1的解释如下:

(1)在决策点Ⅰ,农民面临两个选择,其一为进入城市,其二为留在乡村,如果他选择留在乡村,则只能获得乡村工资Wr

(2)如果农民选择进入城市,在状态点1,他可能以P1的概率获得正当工作机会,也可能以P2的概率无法获得正当工作机会。

(3)如果获得了正当工作机会,在决策点Ⅱ1,他可以有四种选择,分别为:①接受;②不接受,无所事事;③不接受,非法从业;④不接受,返回乡村。

(4)如果农民工选择①,在状态点2,他可能以P3的概率获得城市认可,从而得到城市工资Wu和城市福利W,也可能以P4的概率无法获得城市认可,从而只能得到城市工资Wu

(5)如果农民工选择②、③或④,则分别对应Wl-Ul,We-Ue,Wr-Ur的效用,其中,Wl代表从事傍老或行乞等非生产性活动带来的收入,Ul代表因无所事事造成的精神损失(如压力和挫败感),We代表从事色情行业或抢劫等非法活动带来的收入,Ue代表因从事非法活动造成的精神损失(如恐惧和自责),Wr代表乡村工资,Ur代表因返乡造成的精神损失(如担心被人嘲笑和不适应)。

(6)如果未能获得正当工作机会,在决策点Ⅱ2,农民工同样面临三种选择,即:①无所事事;②非法从业;③返回乡村。这三种选择分别对应Wl-Ul,We-Ue,Wr-Ur的效用,各符号的意思和(5)中完全相同。

其次,对图2-1的分析如下:

(1)只有当

P1max{P3(Wu+W)+P4Wu,Wl-Ul,We-Ue,Wr-Ur}+ P2max{Wl-Ul,We-Ue,Wr-Ur}-Wr>0   (2-1)

的条件满足时,农民才会选择进入城市,否则他会选择留在乡村,而且,该式左边的值越大,农民选择进入城市的意愿越大;

(2)只有当

P3(Wu+W)+P4Wu-max{Wl-Ul,We-Ue,Wr-Ur}>0

(2-2)

的条件满足时,农民工才会选择接受正当工作机会,否则他们会选择不接受、无所事事,或不接受、非法从业,或不接受、返回乡村,而且,该式左边的值越大,农民工选择接受正当工作机会的意愿越大。

(二)决策变量

为了研究第一、二代农民工决策的差异,首先必须研究他们在上文提到的各决策变量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具体情况如表2-8所示:

表2-8 第一、二代农民工在决策变量上的差异

img21

注1:由于P2=1-P1和P4=1-P3,所以P2和P4的大小无须列出。

注2:将W视为两者相等,暂不列出。

对表2-8的解释如下:

(1)第二代农民工的P1和P3都比第一代农民工大。这是因为前者文化水平较高,生活方式接近市民,且自身对迁入地社会努力认同,这导致他们不仅更容易在城市获得正当工作机会,而且当他们接受这份工作并为之努力付出后,得到城市认可的难度较小。

(2)第二代农民工的Wu比第一代农民工高。虽然他们和第一代农民工一样缺乏务工经商技能,且在耐受能力上还不如第一代农民工,但由于他们年轻,加上文化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迅速积累起来,进而为获得较高的城市工资打下基础。

(3)第二代农民工的Wl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同样是无所事事,第一代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行乞,而第二代农民工的收入来源既可以是行乞,又可以是傍老,单从来源看,后者的收入就有可能比前者多。进一步地说,关于行乞,年老者多半只依靠其弱势状况博取同情,年轻者除依靠或伪装弱势博取同情外,还可通过卖艺等手段换取收入,方法上的创新使后者这方面的收入也有可能比前者多。

(4)第二代农民工的We比第一代农民工高。第二代农民工的自身状况决定了他们更易走上非法从业的道路:首先,他们普遍缺乏耐受能力,部分人好逸恶劳,容易受到诱惑;其次,由于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接近于市民,当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严重,次属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普遍较低时,出于维持相对较高消费水平的目的,他们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更大;再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成年但未婚,离开家乡后缺乏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会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是无法正确面对困境,二是责任感缺乏,这都会使他们更易走上歧途;最后,由于年纪轻,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从事非法职业上具备更占优势的个人条件。

(5)第二代农民工的Wr比第一代农民工低。就自身状况看,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缺乏务农经验,且耐受能力低,而就心理特征看,他们也向往留恋外部社会,期待被城市认可,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无法呆在乡村安心工作,纵然受教育年限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较高,但由于不安心,他们的乡村工资仍可能比一心一意留在乡村或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低。

(6)第二代农民工的Ul比第一代农民工小。同样是无所事事,第一代农民工中的大部分人已婚,有父母需要赡养,甚至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压力巨大,游手好闲对他们而言几乎不可能,而如果从事行乞等活动,则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他们思想保守,就算因生计所迫走投无路而只能从事这些活动,其内心蒙受的精神损失也是巨大的。

(7)第二代农民工的Ue比第一代农民工小。第一代农民工年纪较长,思想保守,非法从业会给他们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而第二代农民工则相反,由于其生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且外出打工时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一旦走上非法从业道路,恐惧和自责会由于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故其精神损失也就较小。

(8)第二代农民工的Ur比第一代农民工大。一旦无法在城市立足,第一代农民工会觉得返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第二代农民工则会由于自尊心受挫和无法习惯乡村生活而导致精神方面蒙受巨大损失,这最终源自两者不同的心理特征。

(三)决策

第一、二代农民工在决策变量上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乡城迁移过程中作出不同决策。

(1)是否接受正当工作机会。

对式(2-2)左边进行整理,得

P3(Wu+W)+P4Wu-max{Wl-Ul,We-Ue,Wr-Ur}

 =Wu+P3W-max{Wl-Ul,We-Ue,Wr-Ur}  (2-3)

对式(2-3)进行分析如下:

①首先对max{Wl-Ul,We-Ue,Wr-Ur}进行分析: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Wl-Ul的值不会很大,因为行乞并不会带来太多收入,而且这种不太多的收入还会被其内心蒙受的精神损失抵消很大一部分,同理,We-Ue的值也不会很大,甚至该值会由于精神损失太大而出现小于零的情况,Wr-Ur则不同,因为乡村工资虽然不高,但稳定有保障,同时由于“叶落归根”的心态,他们的精神损失很小乃至可忽略不计,那么,基于这些分析,设max{Wl-Ul,We-Ue,Wr-Ur}=Wr-Ur将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如果不接受正当工作机会,第一代农民工倾向于返回乡村;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情况和上面正好相反,故设max{Wl-Ul,We-Ue,Wr-Ur}= max{Wl-Ul,We-Ue}将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哪怕拒绝接受正当工作机会,第二代农民工仍倾向于留在城市。

②基于以上分析,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式(2-3)可整理为Wu+P3W+Ur-Wr,由于在一般情况下,Wu>Wr,故该式的值大于零,所以第一代农民工往往倾向于接受正当工作机会。

③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式(2-3)可整理为Wu+P3W-max{Wl-Ul,We-Ue},记max{Wl-Ul,We-Ue}=Wi-Ui,则该式可进一步整理为Wu+P3W+Ui-Wi,如果Wi的值过大,则第二代农民工可能作出拒绝接受正当工作机会的决策。

④综合以上分析,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各种决策的偏好从大到小依次为:接受正当工作机会>不接受,返回乡村>不接受,无所事事/不接受,非法从业;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各种决策的偏好从大到小依次为:接受正当工作机会/不接受,无所事事/不接受,非法从业>不接受,返回乡村。

(2)是否进入城市。

对式(2-1)左边进行整理,得

P1max{P3(Wu+W)+P4Wu,Wl-Ul,We-Ue,Wr-Ur}+ P2max{Wl-Ul,We-Ue,Wr-Ur}-Wr

 =P1max{Wu+P3W,Wl-Ul,We-Ue,Wr-Ur}+ P2max{Wl-Ul,We-Ue,Wr-Ur}-Wr   (2-4)

对式(2-4)进行分析如下:

①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由于max{Wl-Ul,We-Ue,Wr-Ur}=Wr-Ur,max{Wu+P3W,Wl-Ul,We-Ue,Wr-Ur}=Wu+P3W,所以式(2-4)可整理为P1(Wu+P3W)+P2(Wr-Ur),由于Ur很小,故可认为该式的值大于零,这意味着,第一代农民工倾向于作出进入城市的决策。

②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由于max{Wl-Ul,We-Ue,Wr-Ur}=Wi-Ui,max{Wu+P3W,Wl-Ul,We-Ue,Wr-Ur}=max{Wu+P3W,Wi-Ui},故式(2-4)可以整理为P1max{Wu+P3W,Wi-Ui}+P2(Wi-Ui)-Wr,由于max{Wu+P3W,Wi-Ui}≥Wi-Ui,故该式不小于P1(Wi-Ui)+P2(Wi-Ui)-Wr,整理得Wi-Ui-Wr,由于Wi较大,而Ui和Wr较小,则第二代农民工也会倾向于作出进入城市的决策。

综合(1)、(2)的分析结果,便可得到如前所述的不同代际农民工在乡城迁移过程中的系列决策差异。

以上是从代际角度对农民工二次迁移决策的一个简单描述。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这个描述极为简洁,对第一、二代农民工的行为进行了高度抽象和概括,撇掉了现实中的个案,可以将其视为出于研究方便而对不同代际农民工所作的假定或模型;其次,这个描述更多地面向农民工的外出和在迁入地城市的职业决策,至于他们的回流和回流后的职业决策,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