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脂肪肝的成因

脂肪肝的成因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脂肪肝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高脂饮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称为脂肪肝成因“三步曲”。多数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肝病人同时伴有蛋白质缺乏,蛋白质、脂肪比例失衡可加重肝细胞脂肪浸润。无论是酒精性脂肪肝,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综上所述,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脂肪肝可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而引起。

脂肪肝更容易“关照”哪些人

脂肪肝成因“三步曲”

脂肪肝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高脂饮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称为脂肪肝成因“三步曲”。

公式:高脂饮食(肥胖)+少运动+饮酒=脂肪肝

   可乐+电脑=脂肪肝

1.吃出脂肪肝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食物结构和营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粮食消耗量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这样就导致人体热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增加,但来自糖类的能量下降,来自脂肪的能量上升,蛋白质变化不大。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长期、大量贪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使外源性脂肪大量增多,肝从血液中摄取或合成三酰甘油也相继增多,导致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堆积。多数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肝病人同时伴有蛋白质缺乏,蛋白质、脂肪比例失衡可加重肝细胞脂肪浸润。

2.喝出脂肪肝

酒精对肝的毒害作用与饮酒总量(尤其是烈性白酒)相关。对长期嗜酒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发现75%~95%有脂肪浸润。每天饮40克50度烈性白酒,连续15年,发生脂肪肝的机会将高达90%以上。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内被分解,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是造成肝损伤的罪魁祸首,乙醛可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减少,合成三酰甘油增多。酒喝得越多,肝内的脂肪酸、三酰甘油越多,越容易形成脂肪肝。

3.坐出脂肪肝

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习惯于久坐或不善于活动,有些人甚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会导致体内过剩的营养成为脂肪。有一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人反而不易发生脂肪肝。乱吃零食、甜点,不吃早餐常吃夜宵,会扰乱身体代谢,特别是睡前吃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致使大量的营养物质过剩而又无法消耗,就只能成为脂肪又挤压在肝内,天长日久,脂肪肝就形成了。

如果你常大鱼大肉、饮酒、宵夜、打麻将、少运动甚至不运动,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脂肪肝已悄然“关照”你了。当体检发现脂肪肝时,你一定疑惑怎么就脂肪肝了呢?其实不好的生活习惯早已埋下了脂肪肝的种子。

◆多种因素可引起脂肪肝

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引起脂肪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性因素

如肥胖症、恶性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胰腺疾病、饥饿和恶病质、空回肠旁路手术、重度贫血胃肠外营养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脂肪肝。

2.化学性因素

包括化学毒物、某些药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①工业毒物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导致肝损害,如苯、二氯乙烷、二氯乙烯、钡盐和铈等可引起单纯性脂肪肝,无机砷化物、溴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氯联苯、氯苯、二氯甲烷、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乙烷、二氯乙烯、萘、磷、铬等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合并脂肪变,严重者甚至出现肝、肾衰竭。②肝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排出体外。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造成损害。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成人肝炎的10%,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者中药物所致者甚至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常见的类型。多种药物可诱发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滴大剂量四环素、雌激素类制剂、三苯氧烷、天冬酰胺酶、甲氨蝶呤等核苷类似物或抗有丝分裂类药物。静脉滴注大剂量四环素、天冬酰胺酶、甲氨蝶呤等主要引起急性小泡性脂肪肝。氯贝丁酯和弹性酶等降血脂药也可诱发、加剧脂肪肝和肝功能损害。应该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类药物所导致的脂肪肝,可通过脂肪性肝炎并发纤维化。③嗜酒(慢性酒精中毒)一直是欧美国家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约57.7%的嗜酒者并发脂肪肝。健康成人短期内大量饮酒(每日100~200克,持续10~12天)也可诱发脂肪肝。

3.内分泌因素

如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妊娠、高尿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等许多内分泌代谢疾病,均可引起脂肪肝,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4.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肝病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以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肝组织学改变。肺结核、败血症等一些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可因营养不良、缺氧以及细胞毒素损害等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因体重增长过快诱发“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

5.遗传因素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β脂蛋白缺乏症、半乳糖血症、肝糖原贮积病、果糖耐受不良、高酪氨酸血症、Wolman病、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先天性代谢缺陷,如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性缺陷、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等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无论是酒精性脂肪肝,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

6.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酒文化等因素与脂肪肝的发生有关。此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激素和化学肥料,医疗保健的药物和诊断试剂,食品、保健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和人工色素,家庭装修的化学涂料等,都可以导致包括脂肪肝在内的肝损害,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7.其他因素

慢性心肺功能衰竭引发的缺血、缺氧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炎症性肠病以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均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综上所述,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脂肪肝可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而引起。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也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应具体分析。促进脂肪肝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食物中供给脂肪过多,使进入肝的脂肪酸过多。②肝内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或氧化利用减少。③肝内脂蛋白合成减少或释放障碍,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蓄积。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如前所述,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一方面从血液中摄取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另一方面又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将三酰甘油转运出肝。任何原因引起肝细胞脂肪合成能力增加或转运入血能力下降,都可导致脂类物质(尤其是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蓄积。当蓄积的脂肪超过肝湿重的5%,或光学显微镜下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时即形成脂肪肝。

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病机制

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因素有:①进入肝的游离脂肪酸增多,主要由于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以及脂肪组织的动员增加;②肝细胞合成游离脂肪酸增加或由糖类转化成三酰甘油增多;③游离脂肪酸在肝细胞内氧化和利用减少,而酯化成三酰甘油增多;④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减少,三酰甘油转运障碍。以上因素使脂肪组织和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以及肝细胞三酰甘油合成和分泌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最终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而形成脂肪肝。

2.脂肪性肝炎形成的“二次打击”学说

“二次打击”学说是指多种发病因素以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作为共同治病途径对肝实施两次打击,导致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初次打击是指诸多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肝脂肪堆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

第二次打击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脂肪肝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3.脂肪肝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四步骤”学说

第一步,主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肝细胞脂肪变;第二步,细胞内脂质毒性和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坏死,乙醇、药物、缺血可诱发和加剧肝细胞坏死;第三步,坏死的肝细胞内大量脂质释放入间质组织,直接或通过炎症损伤肝静脉;第四步,静脉受损导致继发性肝萎缩及间隔纤维化,最终发生肝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