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藏书400卷

古代藏书400卷

时间:2022-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都是五代时期藏书最多、也藏名画的私藏家。张昭远非常博学,于五代时名望甚高,对官、私藏书均有很大贡献。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封建政府才使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地印制经书,士大夫也出资雕印史书、子书、《文选》等,雕印书籍日益兴旺,为藏书家提供了书籍资源。上述五点,是致使五代十国私藏在战乱年代,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的主要因素,当然还有其它次要因素,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代十国藏书家考述

第三节 五代十国藏书家考述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止,官府藏书发展缓慢,难与前代相比,但私人藏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逐渐改进和推广应用,复制、聚集书籍比唐代以前更加容易,因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私人藏书家,他们在屡遭兵燹中顽强地保存、传承着中华典籍和艺术瑰宝,并且还有数位藏书家达万卷以上,实属难得。南唐藏书家鲁崇范说:“坟典,天下公器,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这是他考察了千百年来书籍聚散的变化,得出的治乱时期如何使图书获得更好保护的结论,这个结论无疑是很正确的,此论也使我们深深感到,私人藏书在乱世中为保护、传承典籍文化,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此期,文献所记藏书上万卷者有王都、罗绍威、王师范等人。据《旧五代史·王都传》记载:“都好聚图书……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王都是五代时期藏书最多、也藏名画的私藏家。同书《罗绍威传》又载:绍威“好招延文士,聚书万卷。”同书《杨彦询传》亦载:“彦询年十三,事青帅王师范,有书万卷,以彦询聪悟,使掌之。”王师范是文献上记载聘请专人掌管自己藏书的第一人。宋人陶岳的《五代史补》云:张昭远“积书数万卷,以楼载之。”[120]《册府元龟》卷六百零一《学校部·刊校》又载:显德二年(955),“兵部尚书张昭(远)、太常卿田敏,皆文儒之领袖也。或家藏万卷,或手校六经。”张昭远非常博学,于五代时名望甚高,对官、私藏书均有很大贡献。清修《福建通志》卷六二《古迹》记载,五代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徐寅,“建万卷楼”,说明其拥有万卷藏书。清吴任臣《十国春秋·钱文奉传》记载:文奉“所聚图籍、古器无算。”钱文奉是吴越国君钱霮之孙,钱氏家族皆好藏书,钱文奉所聚图书无法统计,说明极多。同书《张洎传》又载:南唐后主“为(张洎)建大第宫城东北隅,及赐书万余卷。”宋郑文宝《江表志》记载:“朱遵度,本青州书生,好藏书,高尚不事。”[121]又《宋史·朱昂传》记载:朱遵度,南唐人,“好读书,人号之为‘朱万卷’。”可见朱遵度拥有万卷藏书。

藏书上千卷的也不乏其人,司马光《涑水记闻·丁度》条记载:“祖凯,尽其家资聚书至八千卷。”《旧五代史·孙鯫传》记载:“鯫雅好聚书,有《六经》、《汉史》洎百家之言,凡数千卷。”同书《梁文矩传》又载:“文矩喜清静之教,聚道书数千卷。”同书《韩恽传》也载:“恽亲狎儒士,好为歌诗,聚书数千卷。”同书《张宪传》还载:宪“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同书《郑玄素传》复载:玄素“避地鹤鸣峰下,萃古书千卷。”同书《贾馥传》再载:贾馥“家聚书三千卷。”又《新五代史·赵匡凝传》记载:匡凝“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同书《石昂传》又载:石昂“家有书数千卷。”《十国春秋·暨齐物传》记载:齐物“贮道书几千卷。”同书《王锴传》又载:王锴“家藏异书数千本,多手自丹黄,又亲写释藏经若干卷。”同书《陈贶传》亦载:贶“积书至数千卷。”同书《王景绝传》再载:景绝“时时购四方书钞之,晚年集书数千卷。”同书《钱传瑛传》复载:传瑛“颇敦儒学,聚书数千卷。”《范文正公别集》卷四《窦谏议录》记载:五代人窦禹钧,“于宅南构一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上述之人的聚书行为,被史籍记录下来,构成他们事迹的一部分内容,说明史家对其藏书活动是肯定的。

还有所藏不明卷数者,《旧五代史·张宪传》记载:石州刺史杨守业“喜聚书,以家书示之,闻见日博。”同书《翟光邺传》又载:光邺“好聚书,重儒者,虚斋论议,唯求理道。”同书《刘鮥传》亦载:鮥“从儒学,好聚书。”《十国春秋·钱昭序传》记载:昭序“好学,喜聚书,书多亲写。”同书《钱昱传》又载:昱“尤好学,喜聚书,多所吟咏。”同书《成及传》亦载:成及“家所蓄惟图书药物。”同书《王惠范传》再载:惠范“凡军府大事皆不参预,但以金帛购古书、图画,日披玩为志焉。”这些人的藏书数量虽然不明,但无一例外地皆喜聚书,显然都经过了一番收聚,这也彰显了他们喜好藏书的情怀[122]。(www.guayunfan.com)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仅存续了五十余年,而且政权林立,兵戈不息,在此战乱状态下,私人藏书能够取得上述成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有以下数种:

一是传统文化所致,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在中国古代,民间有喜爱藏书的传统,例如那些经学大师、学问家、医学家、隐居之人等,他们无论世道多么混乱,都以藏书自娱修身。2.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继续藏书、著书、刻书,以宣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立言传世。二是唐人留下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包括几万首诗歌,可供五代人搜聚保存,传承至今的唐朝文献和诗歌,就可以说明这点。三是雕版印刷的使用和推广,使大量书籍能够得到快速复制。唐代虽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由于早期印工经验不足,技术欠佳,所印出的书籍或字迹模糊,或墨水漫浸,质量较差,因此不被封建政府和士大夫们接受,上流社会依然使用手写方式生产书籍。但在民间首先得到使用,雕印一些与平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历日、字书、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之类的书籍,寺院雕印一些佛经。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封建政府才使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地印制经书,士大夫也出资雕印史书、子书、《文选》等,雕印书籍日益兴旺,为藏书家提供了书籍资源。四是统治者的文化举措,激励着世人竞相藏书。此时虽然战事不断,但割据政府特别是南唐、吴越、后唐诸国,依然聚图书,办学校,招生徒,开科举,印书籍,使世人购书读书,以应科举考试。五是宗教信仰的力量,虔诚的僧人、道士,虽身处战争境况,但依然制造、翻译、庋藏、传播着佛经道典。

上述五点,是致使五代十国私藏在战乱年代,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的主要因素,当然还有其它次要因素,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