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汉藏书处所

西汉藏书处所

时间:2022-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庋藏处所考述二、庋藏处所考述西汉政府经过多次鸠集书籍文献,使国家藏书逐渐丰富起来,在此情况下,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典藏制度。根据上述记载,可知自汉初至成帝时,政府均于此处庋藏书籍,它是西汉宫中主要藏书处所之一。上引材料可证,兰台也是西汉宫中藏书处所之一。石室作为官藏处所,秦已有之,汉沿袭。(六)延阁、广内也是宫廷内的藏书处所,但文献记载阙如,无从考索。西汉官藏处所化为灰烬。

庋藏处所考述

二、庋藏处所考述

西汉政府经过多次鸠集书籍文献,使国家藏书逐渐丰富起来,在此情况下,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典藏制度。据《宋书·百官志》“秘书监”条记载:“汉西京图籍所藏,有天禄、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之府是也。”又萧梁学者阮孝绪《七录序》载称:“至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36]此外,麒麟阁、太卜、理官等处也有藏书。兹略考述如下:

(一)石渠阁。《三辅黄图》卷六《阁》记载:“石渠阁,萧何造……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37]又,范晔《后汉书·班固传》亦载:班固于《两都赋》中讲,“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谆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异。”颜师古注《汉书·刘向传》引《三辅故事》称:“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未央宫是西汉最主要的皇宫,高祖七年(前200)造,石渠阁在其内。根据上述记载,可知自汉初至成帝时,政府均于此处庋藏书籍,它是西汉宫中主要藏书处所之一。

(二)天禄阁。《三辅黄图》卷六《阁》记载:“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陈直先生于此条加按语:又《陕西通志》卷七二引《三辅故事》云:“天禄阁在未央大殿北。天禄,异兽也。即扬雄校书处。”《汉书·扬雄传》亦载:“(王)莽诛丰父子,投盞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七录序》亦载称:“会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由上述可知,天禄阁也是西汉宫中主要藏书处所之一,而且它还有另外两大功用,一是整理官藏,二是处置贤才,二者结合,人书均可获益。

(三)麒麟阁。《三辅黄图》卷二《汉宫》“未央宫”条记载:“《汉宫殿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同书卷六《阁》又载:“麒麟阁,《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同书同卷还载:“《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可见麒麟阁设于未央宫中,其功能与天禄阁基本相同。(www.guayunfan.com)(四)兰台。桓谭《新论·正经》中讲:“《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38]又《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同书《王莽传》又载:“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藏兰台。”颜师古注:“兰台,掌图籍之所。”可见兰台为皇宫中之署衙,由御史中丞掌管。御史中丞本为监察官员,掌管图籍秘书是其兼职。上引材料可证,兰台也是西汉宫中藏书处所之一。

(五)石室。石室作为官藏处所,秦已有之,汉沿袭。《史记·太史公自序》道:“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同处又载:“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司马贞《索隐》案:“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又《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颜师古注:“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保慎之义。”从上引史籍记载来看,石室多藏档案文献。

(六)延阁、广内也是宫廷内的藏书处所,但文献记载阙如,无从考索。当时政府所藏书籍统称为“秘书”,或称“中书”、“内书”,指的是内府藏书,即宫禁藏书。此外,还有“外书”,指政府机构藏书,如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理官所藏之书,它们是官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太常。秦时称作奉常,西汉始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条记载:“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刘向整理官藏时,曾参考了太常的藏书[39]。

(八)太史。先秦已有之,掌管起草文书等事,兼管国家典籍。秦汉时期主管文史星历,但也司图籍秘书,职卑位低。刘向校《晏子》、《管子》等书,曾参考了太史的藏书[40]。

(九)博士。《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博士掌书,汉承秦制,汉代也设有博士官,文帝时设有一经博士和诸子博士,景帝有诸博士官,武帝时取消诸子博士,设立了《五经》博士,后员额逐渐增多。汉代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故其藏有图籍。

(十)太卜。太常属官。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初置太卜,掌管祭祀。桓谭《新论·正经》中讲:“《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是知太卜也藏图书,并且多为卜筮之书。

(十一)理官。《汉书·礼乐志》记载:“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颜师古注:“理官,即法官也。”汉之法官有廷尉,此或指廷尉而言。

西汉官藏处所虽设有多处,但典书官员却以它官充任,这说明西汉官藏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王莽秉政后,改制维新,结果失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天灾加人祸,最终爆发了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由于兵燹,遂使西汉官藏惨遭厄运。《汉书·王莽传下》记载:“三辅悉平,更始都长安,居长乐宫。府藏完具,独未央宫烧,攻莽三日,死则案堵复故……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西汉官藏处所化为灰烬。王充《论衡·佚文》中亦说:“王莽无道,汉军云起,台阁废顿,文书弃散。”《后汉书·儒林传序》又称:“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西汉二百年之官藏,就这样毁于一旦。

建武元年(25),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其官藏事业在借鉴以往、开辟新路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王莽建立“新”朝时,许多文人学者并不认同,不愿与之合作,或弃官归隐,或遁走林薮。《后汉书·陈宠传》载:“及莽篡位,召咸以为掌寇大夫,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其后莽复征咸,遂称病笃。于是乃收敛其家律令书文,皆壁藏之。”当时如陈咸不与王莽合作者大有人在,《后汉书·儒林传序》有段记述,道:王莽执政时期,“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刘秀在重建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官藏建设,他一面“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希望得到鸿生钜儒的支持,一面进行“采求阙文,补缀漏逸”的征集图书工作。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由于“正统”理念的作用,使许多学者不远万里,“抱负坟策,云会京师”,纷纷向政府献书,东汉官藏开始恢复。当刘秀把政权由河北迁往洛阳时,所收图书装载二千余车。

明帝即位后,在文化方面继续执行以往政策,大力提倡儒学,他常常亲自讲解儒经。《论衡·佚文》中讲:“孝明世好文人,并征兰台之官,文雄会聚。”于是,研治经学、训解经书蔚然成风。章帝时期,政府采取“诏求亡佚,购募以金”[41]的办法征集图书,集书范围极广,不分学派、种类,凡书即收,目的是“网罗遗逸,博存众家”[42],以扩充政府藏书。章帝之后的和帝,也很关注国家的藏书建设,史书上说他常“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43]。由于东汉前期政府的努力,使其官藏迅速建立起来,《后汉书·儒林传序》载称:“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三倍于前。”东汉后期,随着经学的繁荣和造纸技术的改进,其官藏更为丰富。

东汉官藏恢复以后,政府很快就构建了多个藏书处所,其管理的系统化程度较西汉又有所加强。通过文献记载,我们知悉东汉藏书处所设有多处。据《后汉书·儒林传序》记载:“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鄊囊。”又《隋书·经籍志序》云:“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按“仁寿阁”,《后汉书》作“仁寿闼”)集新书。”

由上述记载得知,东汉官藏处所共有七处。它们是:

(一)辟雍。辟雍最早建于西周,是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后废。汉武帝时重建,仍作为政府教育部门。东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56)在洛阳城北再建,其功用有所变化,主要为皇帝行礼之处。

辟雍储书,是便于行礼宣教时查阅使用,此处所藏典籍,可能多是礼仪之书。

(二)宣明殿。东汉洛阳城内宫殿名之一,为北宫中之大殿,明帝永平三年(60)建。《后汉书·桓郁传》记载:“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宣明殿属内禁藏书,仅供皇帝省览。

(三)兰台。东汉沿袭西汉,仍在兰台储藏秘籍,但东汉兰台,已非御史衙署,仅为藏书之所。《后汉书·贾逵传》记载:贾逵博物多识,“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同书《吕强传》又载:“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同书《王允传》再载:“及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兰台典书官员为兰台令史,班固、孔僖、傅毅、李尤等文士先后任过此职。

(四)石室。东汉仍以石室贮藏图书。《后汉书·李固传》记载:当顺帝诏询当世之弊、为政所宜时,李固道:“陛下宜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群儒,引问失德,指鏝变象,以求天意。”同书《黄琼传》又载:黄琼上疏顺帝说:“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可见,石室多藏重要档案文献,平日一般官员不可查阅。正缘于此,所以,当董卓移都关中时,王允才先抢运了兰台、石室所藏的重要档案文献。

(五)鸿都。鸿都是鸿都门学的简称,它是东汉高等学府之一,始建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其建立经过,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这样取仕,遭到士大夫蔡邕等人的反对,认为“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44]。汉灵帝为使这些人名正言顺地进入政府,遂置鸿都门学,比于太学,并于此藏书。

(六)仁寿闼。有关仁寿闼的记述,仅见于《后汉书·马严传》中,道:“显宗召见,严进对闲雅,意甚异之,有诏留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由此可知,仁寿闼为皇宫内藏书处所之一,或为临时著作之处。

(七)东观。东观建于汉明帝时期,是东汉宫中最主要的藏书处所,李贤注《后汉书·安帝纪》引《洛阳宫殿名》说“南宫有东观”。东观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官员众多,管理完善,成为皇亲贵戚、士大夫们读书的乐园[45],许多学者相聚于此,从事校书、著述活动,由于这里条件优越,所以当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46]。

东观还是东汉政府的校书中心。东汉前期,整理国家藏书主要在兰台进行,班固、贾逵、傅毅等曾校书兰台[47],自章、和二帝之后,移至东观。《后汉书·安帝纪》记载:永初四年(110),“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同书《刘珍传》亦载此事,道:“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顺帝、灵帝时,伏无忌、蔡邕仍于此领导校书活动[48]。

东观也是著作中心,当时许多文人学者,在此著书立说。《后汉书·曹褒传》记载:章帝命曹褒“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同书《崔萛传》又载:崔萛“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同书《刘睦传》亦载:“永宁中,邓太后召毅及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同书《马融传》还载:“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同书《蔡邕传》再载:“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史书《东观汉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当代人所撰的当代史,因其编修于此,故而有此名称。所以,《宋书·百官志》云:“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著作东观,撰述国史。著作之名,自此始也。”

《后汉书·和帝纪》载称:“永元十三年(101),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据此可知,东观官员多为学有专长者。

两汉四百年,为中国古代官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所设众多的官藏处所,一方面说明官藏丰富,另一方面也证明其藏书事业较先秦更为发达和完善,它开创了中国官藏文化史新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