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

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动力的这三种模型,对推动舆论演变的描述虽有所不同,但可以用来解释舆论演化的规律。由此构成舆论产生和发展的模型。反映强烈的地区处于舆论的波峰,反应微弱的地区则处于舆论的波谷。
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_舆论学概论

二、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

牛文元提出的社会物理学两个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23]和“磁场引力”理论,可作为舆论演变动力的主要模型来认识。舆论动力的这三种模型,对推动舆论演变的描述虽有所不同,但可以用来解释舆论演化的规律。这些模型都是仿真性质的总结,从流行一时的事物的出现,到集体意见的增长,以至集体行为大规模的蔓延,都作出形象的概括。

1.社会燃烧模型

“社会燃烧理论”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即各种各样的议论、见解和诉求作为燃烧物质的集合,在舆论“场”中出现等级分布,促使公众向一致意见靠拢。舆论场可以理解为“社会助燃剂”,引发舆论巨大波动的是一个突发事件权威人士的言论,这就是“点火温度”[24]。由此构成舆论产生和发展的模型。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既有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燃烧材料、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缺乏其中之一,燃烧都不可能发生。应用燃烧原理,将舆论的无序、失稳及动乱,按燃烧现象进行类比和分析,是非常贴切的。

舆论激化,即社会“燃烧”起来,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促成:1.社会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或“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为社会不稳定提供“燃烧物质”。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如同燃烧物质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在某一天起火。2.舆论领袖和媒体的引导、谣言的传播、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或某些人刻意追求利益等等,都相当于社会中的“助燃剂”。3.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事件,是舆论爆发的导火线,称“点火温度”。比如发生在2005年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抵制日货的游行,实际是当年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事件引起的。正如《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一书所描述的:“如果把议论比作冒烟的干柴,引发舆论之火的则是事件,它使议论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25]

“社会燃烧理论”的原理是,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社会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绝对稳定状态。如果背离上述平衡与和谐,就会给社会稳定以不同程度的“负贡献” (即形成社会动乱的“燃烧物质”)。“负贡献的量与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意见领袖的煽动下将扩大到一定人口密度和地理空间的规模。此时,在某一“突发导火线”的激励下,即可发生“社会失衡(不稳)、社会失序(动乱)或社会失控(暴乱),直至社会崩溃。”[26]

2.社会激波模型

“社会激波理论”研究的是舆论演化过程。本来社会很平静,如果一个事件发生了,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湖水里,开始激波了。此时,在不同人群、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高有的低,就像波澜扩散一样。但更可怕的是同时扔进去几块石头,事情就更为复杂,反响更加剧烈,立刻出现舆论高涨。

“舆论波是民心波动的再现,由舆论中心向外振荡起伏地扩展。既然舆论是一种表层意识的传播,又呈现上下起伏状态,它的运动必然是波浪式的。人们的议论总是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或由强至弱),由近及远,呈现环状的外展式波动,这和水波十分相似。”[27]社会激波是舆论波动,是人流和声浪的组合模型。民众对客体反映度的差异,由不同空间再现出来,构成舆论高低起伏的动势。反映强烈的地区处于舆论的波峰,反应微弱的地区则处于舆论的波谷。

舆论波包括意见波和行为波,表现为集合意识高涨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在通常情况下,公众表达舆论运用语言,通过议论、讲演、游说、新闻报道发表意见,当人们由于强烈的义愤或过度兴奋,无法用语言表达意志,便采取肢体行为抒发意志,构成行为舆论波。舆论波涌动的蔓延,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回旋,产生舆论震荡。议论强烈、嘈杂高涨的社会舆论打破生活宁静,形成意识热潮。它的到来,充满刺激,富于挑战,使人愤慨、惊恐或兴奋,迅速推高人们的情绪。时急时缓的舆论波动交替出现,构成舆论的波幅扩散,直至覆盖较大空间才能停止下来。

由舆论中心向外围空间传播意见表现出来的法则,简称舆论波动律,依据舆论的波动方向,可把舆论波动划分为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和多波震荡律等四种类型。“舆论波动律的出现,取决于舆论热点的关注范围,是舆论的扩充定律。它有几分神秘,因为许多人对舆论传播的方向毫无所知,没有注意它的内在动力。”[28]这个内在动力就是牛文元院士所说的投入水中的“石头”。这个“石头”究竟是什么?《当代舆论学》一书写道:“凡已发生‘内障’的公共事务,其内部结构或利益分配必然发生冲撞,陷入非正常状态,这就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不断有人发出解决矛盾的呼声。呼声得到具有相同态度人的附和、响应,越演越烈,局部呼声便演变为普遍的社会要求,波及整个社会。”[29]显然,激波模型的动力所在,无非是社会的利益冲突。

3.磁场引力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简称引力模型,即人们改变态度、投入舆论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界意见的吸引。在这一模型中有许多“格点”,一个格点就相当于一个个体,在一定场合许多个体赞成的意见,另一些个体受到影响也会赞成,是物理上简单的一维Ising模型(不规则的扩散模型)。在社会中人们受一定意见的吸引,认可相同意见的人越聚越多,大规模的舆论就会出现,以致在街道上很快集结起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受不同因素的吸引,意见发生变化的方向不同,各自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比如,人们投票赞成或反对一部法律,对于两人中的一个人,或对多于两方中的其中一方表示支持或反对,都来自外部意见的引导。在点阵上,他们的邻居也影响他们的决定,媒体会在更大的范围影响所有的人。这正如舆论场聚集着许多人,意见的灌输和诱导产生合群行为,舆论场成为舆论演化的磁场。

《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一书列举这样一个例子:杭州中大广场26号楼楼顶的大钟,落户杭州市中心才半个多月,就被一些市民看作噪声的“制造者”。钟声因此几响几绝,管理大钟的单位进退两难。塔钟准点敲响时,先有乐曲声,再有钟声,最后是报时声,方圆6公里之内的居民都可听到。敲钟设置在早上8时、中午12时和傍晚5时,给市民一个准点的提醒。最初绝大多数人为这座大钟感到骄傲,因为它不仅给人们提供报时,更主要它是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可是不久,有几户人家嫌大钟噪音大,在大街小巷逢人便发泄怨气,渐渐演变为周围邻居的批评声,不同意见的争议使舆论气氛紧张起来。意见通过邻居、街谈巷议磁场的吸引,形成社会场,舆论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社会场之所以存在,首先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每个人在他周围聚集着一个利害相关的群体,某种诱因使其突然陷入思想共鸣,并产生思想凝聚力。场的刺激、烘托、容纳和怂恿使带有爆破力的意见迅速传播,很快被众人接受。“这样,一定聚集的场合就成为强烈吸引人们形成一致意见的‘吸盘’。人们相邻密度增大,表达意见的相互刺激处于活跃状态,一种见解在许多人中产生感染和趋同心理,意见的扩展范围与速度就不可控制。”[30]

每一种媒体都覆盖一定空间,有自己的受众,也都形成一定的意见场。传媒像自然界风力的利用者,不时兜起社会意识的旋风,左右社会舆论的走向。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想逃避新闻界的说服十分困难,每天都受到媒介意见的浸润。媒介的观点驱动强大的吸力,直到把广大受众吸引到自己的手掌上,它们才感到满足。当众多新闻机构形成共同意见,发出同一种声音时,舆论吸引力的效力尤其明显。这种全方位的社会场把人们凝聚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下,从社团到每个人的心理,都可能被裹胁到一定的立场上。传媒多在短时间内发挥这种社会场的作用,有时则长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看它们的报道能否创造一个有效的舆论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