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经济的转型与文化产业的中兴

低碳经济的转型与文化产业的中兴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消费生活。
低碳经济的转型与文化产业的中兴_文化正义: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与审美伦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转型与文化产业的中兴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尝试的一次重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消费生活。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现有经济模式、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本位”的合理存在,尊重自然环境的正当权利;在这种思想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分享者、维护者和引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高效生态经济引领人类文明,这是世界的眼光与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加工制造业繁荣时期、20世纪90年代重化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时期,未来应该是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时期;在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中国已经承受不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兼顾“低碳”与“经济”,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来换取环境发展的模式,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虑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的一种发展模式。

按照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的说法,市场经济社会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运动,一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动,另一种是消除或缓解市场经济的破坏性作用的社会保护性运动[56]。“波兰尼指出,一个‘脱嵌’的,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是十分野蛮的力量,因为当它试图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为纯粹的商品时,它必然导致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毁灭。”[57]美国经济理论大师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也指出:“当达尔文式的相互制约平衡的完全竞争不存在时,当经济活动的影响溢出市场之外时,当收入按照政治上无法接受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当人们的需求没有反映他们的真正需要时,当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时,那么经济就不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最优的状态。此外,当问题出现时,精心设计的和有限度的政府干预将会改善在这种不完全的和相互依存世界上的经济表现。”[58]中共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中国政府更多的生态责任——包括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和对公众的生态责任三个方面,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体现为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政府规制”。当前,立足于降低碳排放的低碳经济还只是生态经济转型中的一环,我们急需探索生态经济的新模式,力争从深层次上调整经济结构。

当今时代“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使“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成为可能,标志着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即文化通过价值观念、知识形态、产业形态、组织资源、人文价值等各种形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导向力、形成凝聚力、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创造生产力,表征着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功能实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文化产业本身是比较典型的低碳经济样式,是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承载,也是知识经济、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生态增值、文化反哺经济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鉴于文化在“知识经济”中的分量和比重不断加大,所以21世纪的“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一种地道的“文化经济”。实际上,“文化经济”就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经济,这种双赢首先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突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特点,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其次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反对因发展经济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反对掠夺性开发、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分量和本土文化特色,提倡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防范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和负面效应。“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其主旨在于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类精神不断升华之间的和谐共存。因此,我们应该将文化积淀与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文化发展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