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与其相关的理论探索却有较为丰硕的成果。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选择。201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尽管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与其相关的理论探索却有较为丰硕的成果。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从本质上讲,都与低碳经济是一致的,都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并且都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低碳经济是一种更加强调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20世纪50—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然而,来自于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巨大环境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道路,质疑“增长即发展”的模式。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描绘了杀虫剂的滥用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毁灭性危害景象,惊呼人类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的思考。1972年,由两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勒内·杜博斯(Rene Dubos)所著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问世,呼吁人类重视维护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将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概念。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正式公开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定义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极大重视。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被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标志着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最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定义,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该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即既要发展经济,满足当代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福利的需求,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这一概念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尤其是生态因素的限制。只有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发展,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显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包括了两个关键部分,即“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首先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同时又要对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行为加以限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和注重生态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社会公平发展,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持续改善当代与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和权力得以保障的和谐社会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从而使生态环境得以持续。

2.2.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的。1966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波尔丁在其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他将地球比喻成一只孤立的宇宙飞船,依靠不断消耗自身储存的资源而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殆尽而毁灭。唯一延长寿命的办法就是实现飞船内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倡导改变传统的“开发资源→制造产品→排放废弃物”这一单向线性生产方式,建立一种“开发资源→制造产品→排放废物→再生资源”生态型的闭环经济,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发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对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再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封闭循环。

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是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统一,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选择。

2.2.3 绿色经济理论

绿色经济理论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背景。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David Pierce)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到了“绿色经济”这一词汇,书中借用绿色经济这一名词阐述了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迈克·雅各布(Michael Jacobs)为代表的环境经济学界的学者,广泛应用绿色经济一词,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讨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如何治理环境等问题。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报告《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工作》中首次定义了绿色经济,即“重视人与自然,能创造体面高薪工作的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绿色经济受到世界各国的空前关注,与之相关的绿色新政、绿色增长、绿色投资等概念迅速兴起。201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里约+20”峰会的主题词之一定为“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标志着绿色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同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带来人类幸福感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地降低环境风险和改善生态缺乏的经济”。这也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关于绿色经济概念的解释。

绿色经济理论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为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生态盈余和社会稳定三者共赢。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认为二者的关系是矛盾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以牺牲生态和资源为代价,而生态保护必然会限制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破除了传统发展观将经济发展、生态和谐和社会稳定视为相互抵触、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念,全面考量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三者统一效益的最大化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