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伦理神学论证的意义和内在局限

伦理神学论证的意义和内在局限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论证的确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这种要求如果不是针对伦理神学本身,而是针对作为至善理想的“道德世界”的现实可能性,依然是合理的。因此,伦理神学论证的单纯主观确证形式,必须得到这种“政治神学”的补充,才能克服其自身的内在局限,而这也正是列奥·斯特劳斯为现代性开出的良方。
伦理神学论证的意义和内在局限_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三、伦理神学论证的意义和内在局限

伦理神学的意义取决于现代信仰形式的转变。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人发现,即使自然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并不直接统治自然界,统治自然界的是自然本身的“规律”,所以,基督教创世的“上帝”变成了“自然神论”的上帝,科学的“神话”取代了“启示”的“真理”,“上帝”被迫处在了“世界”之外。但是,康德的整个哲学试图证明,在自然世界中还应该存在一个作为世界之目的、作为自然世界之完成的“自由世界”,这就是由“自由律”支配的人类文化创造的“道德世界”。在第一批判中康德就已经指出:“基于自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导出的惟一的因果性。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没有它甚至在自然的进程中现象在原因方面的延续也永远不会得到完成”。img768在整个第二批判中就是要阐明纯粹理性“自律”的“道德律”就是这个“自由世界”得以可能的“自由的因果性”。但康德同时指出,如果没有伦理神学推导出对“不朽”和“上帝”的信仰,单纯依靠“实践理性”的自由创造性,作为“自由因果性”之“结果”的“道德世界”依然还只是一个可以相信的理性“理念”,却还不是它的“实存”。伦理神学的意义就是阐明我们之所以信仰一个由我们的实践理性的自由律能够创造出一个作为“至善理想”的“道德世界”的充分必然的根据。这样,自然神论的信仰就必然被伦理神学的信仰取代了。

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论证的确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因为它首先是一种“世俗化的”信仰,而不是超世俗的“启示神学信仰”,它所信奉的是人类理性在“此世”中依靠“自由律”创造“至善”世界的能力;其次,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因为康德充分意识到了理性的兴趣很容易受到“质料性”价值的诱惑,变成某一“实质的”的目的的手段,从而失去目的自身。理性的形而上学,只有在“期待”上帝“临在”的“思”中,才能成为现代的信仰形式,伦理神学实现了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所以,“对于后来的大多数哲学著述家而言,包括许多自觉地反对康德学说的哲学家在内,伦理学成了一门以康德的术语来界说的学科”。img769

但是,这种由伦理神学支持的道德信念是完全主观的确信,因为在康德看来,信念之为信念,就在于它是一种主观上充分、客观上不充分的“认其为真”,如果主观和客观都不充分的“认其为真”,就只是“意见”,但主观和客观都充分的“认其为真”,那就是“知识”了。img770所以,道德信念的确证只需要主观上充分的“认其为真”就够了,即使想要达到客观上的“认其为真”,那也是一种“僭越”的要求,因为作为道德之基础的自由、不朽和上帝这些本体的理念都是不可认识的,无法对它们达到一种知识上的确定性。

但是,由历史上各种对康德的批评来看,人们依然要求康德或康德的后继者们能够提出某种客观上可信的证明来。这种要求如果不是针对伦理神学本身,而是针对作为至善理想的“道德世界”的现实可能性,依然是合理的。因为伦理神学的整个论证过程,针对的都是单个的道德主体,用我们儒家的话说,是以道德个体的“内圣”过程确证“外王”之道,这在康德自身看来,也是远远不够的。他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已经认识到,“道德上的至善”并不能仅仅通过单个的人追求他自己在道德上的完善来实现”img771,因为即使每个个别人的意志都是善的,把实现道德世界看作是道德上的私人事务,这也不过是一种“伦理的自然状态”,如果没有一种无强制的公共建制把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伦理的共同体,每个善良的个体都会不断地受到恶的侵袭,变成好像恶的工具似的。要真正实现至善的道德世界,就必须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组成伦理的社会状态:即为了同一个至善目的自愿联合起来的遵循道德律的共同体,道德的目的世界才能实现。但是,康德否认了这个共同体能在世俗的公民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而只能在自愿作为上帝子民的教会形式中实行。因此,伦理神学论证的单纯主观确证形式,必须得到这种“政治神学”的补充,才能克服其自身的内在局限,而这也正是列奥·斯特劳斯为现代性开出的良方。

注 释

①[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②[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③[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人类理智新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7页。

④R9mpp,Georg:Ethik des selbstbewuβtsein,1999,Berlin,Duncker und Humblot,S.9.

⑤参见[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⑥Keller,Die Berliner Mittwochagesellschaft(柏林星期三学会),74.这个学会主要由政府官员组成,是当时柏林关于什么是启蒙的争论的发起者和主要的参与者。引文出自[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等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⑦[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等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⑧除参阅上书外,也可参阅李秋零为《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所写的《中译本导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⑨康德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论神义论中一切哲学尝试的失败》,李秋零译,载于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的《经典与解释》3《康德与启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⑩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AXI,注释①。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img772康德在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伦理的形而上学探本》)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批判”这两种“受经验局限的理性”。

img773Kant: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Band 6,S.32.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img774BECK,Lewis White.1995:Kants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W.Fink,Muenchen,S.48.und Anm.16.

img775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img77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注释①。

img777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7页。

img778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img779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译文有改动,参见Kant Werke in 10 B-nde,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1968,S.89.

img78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811,B839,译文依据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译文稍有改动,依据的是Wilhelm Weischedel编辑的Kant Werke in 10 B-nde,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1968。下面凡引此书,均标注德文标准页码。

img78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445,B473,译文依据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375页。

img782[美]麦金太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3页。

img78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822,B850,译文依据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2、623页。

img784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