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温克族狩猎文化

鄂温克族狩猎文化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鄂温克民族的狩猎,是追逐驯鹿喜食的苔藓类植物所进行游猎而居的生活。狍子是鄂温克人常年的肉食和生活必需品。这正是鄂温克族早期集体围猎的真实写照。鄂温克人在狩猎时常常用火驱逐野兽,从四周围堵的办法。
鄂温克族狩猎文化_敖鲁古雅使鹿温克人的体育文化

第二节 鄂温克族狩猎文化

鄂温克族在没有统一建立居住地的时期也是衣食住行都依赖森林,依靠其天然产物,吃兽肉,穿兽皮,住桦树皮屋子,终生游猎在森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整个森林环境和谐地生活在一起。18世纪初,鄂温克的祖先就从列拿河出发,顺石勒喀河来到漠河对面,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延续了狩猎生产活动。鄂温克民族的狩猎,是追逐驯鹿喜食的苔藓类植物所进行游猎而居的生活。鄂温克族的猎民在早期利用锁套、扎抢、弓箭和燧石枪等进行狩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外界逐渐引进了一些新的狩猎工具。19世纪末,从俄罗斯引进了俄式“别力弹克”快枪,后来又陆续传入“九·七”、“七·六二”步枪和小口径枪,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弓箭和扎抢,生产力得到提高,狩猎效率大大提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工具,如猎刀、捕貂笼、鹿哨、夹子等。利用小型工具狩猎一些小型动物,如兔子、灰鼠等。

一、游猎

1.打红围

每年五六月份是他们打“红围”的时期,打红围也就是猎民狩猎野鹿的时期,这是鹿茸生长的最佳时期,猎取野生的鹿茸能和商贩换取枪支、弹药、粮食和盐茶、布匹等生活用品。猎人们利用春天时节迎风朝阳的山坡植被绿的比较早,野鹿喜爱到此觅食嫩草的习性,五月间纷纷奔赴自己熟悉的猎场,在清晨和傍晚,轻轻地搜寻野鹿出没的地方,如果幸运的话每一天都会有收获。一些经验丰富的猎手会赶到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准野鹿觅食的草场,在野鹿觅食过程中轻松猎取。进入六月间,野鹿又开始到山谷隐秘的碱性土场通过舔食碱性土来获取盐分,几乎每一个老练的猎人都熟悉自己的猎场中碱场的位置。当夜幕降临时,猎手们埋伏在碱厂周围,悄无声息地等待野鹿前来觅食,猎手们事先选择好绝佳位置,在狩猎过程中可以轻松地选择那些茸角高大的雄鹿。

2.打大围

打大围是指打那些野猪、狍子、熊之类的大动物。过去“乌力楞”全体成员在一起狩猎,猎获的兽肉、皮张都平均分配。打大围时必须有像钢枪或好猎枪这样的杀伤性武器,更要有一群由头狗带领的猎狗群,当然,更不可缺少的是百发百中的熟练猎手。比如猎熊,猎人在发现熊洞后,一般都是几个伙伴动手搅动熊洞口。首先用带杈的细木棍桶洞里的熊,熊被激怒了,从洞里探出头来的时候,守在洞口的猎人就用扎枪猛刺熊的胸口白毛处,或开枪射击其要害部位。这种猎熊方法很惊险,需要几个有经验的猎手密切配合,而且必须胆大心细,不能有丝毫大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猎狍子容易些,狍子头脑迟钝(俗称傻狍子),喜欢沼泽地的阔叶林,在此候着就可以,狍子后腿长,跑的时候屁股一撅老高,尾巴根上长着一块白毛。狍子是鄂温克人常年的肉食和生活必需品。野猪祸害庄稼,等在其常出入地旁边,就可以猎获。

3.打小围

打小围是指打那些松鼠、野鸡、兔子、貉头、黄皮子(黄鼠狼)之类的小动物。“打小围”,比打大围来说相对少受劳苦。在有积雪时,猎民不使用猎犬,完全依靠自己的听力、观察力。[10]他们搜寻松鼠的巢穴时,必须知道什么地方有巢穴,什么样的地方没有,必须从雪上才能勉强辨认出足迹,判断松鼠的去向,在什么样的地方寻找食物,吃什么样的食物等。冬季严寒时,松鼠不轻易出巢穴,因此必须到它的巢穴那里捕捉。初春,阳光和煦,松鼠出来觅食,先是在河谷上游旧落叶松火烧地寻找食物,猎人在那里捕获它们。如若松鼠从那里返回巢穴,猎人仔细辨认新旧足迹:旧迹坚硬,新迹松脆。出巢寻食的松鼠由于饥饿,足迹大而浅;饮食后回巢时足迹小而深。松鼠很机灵,从雪地上走到距离巢穴100米左右上树,从树枝上回到巢穴里。猎人此时必须细心追寻,没有经验的新手往往会跟踪丢了,就会前功尽弃。松鼠一般把巢穴造在落叶松、樟子松、柞树茂密的枝叶下,雪大时把巢穴隐蔽起来,假巢穴和真巢穴并存。猎人找到巢穴后,用猎刀砍一棵长树干,去捅鼠巢。松鼠就会从巢穴里爬出来,蹲在树枝上四处张望,这时猎人就可以动手了。初猎者都是从打小围开始,逐渐练习狩猎经验以及猎枪的准确性。

二、集体狩猎

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捕猎到中大型野生动物的。人们只有团结起来,依靠群体的力量来猎杀野兽。原始人早期就是典型的例子,集体狩猎,按劳按需分配劳动所得。鄂温克人早期就采取集体围猎的方式进行狩猎,大家共同狩猎,平均分配食物。由于鄂温克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加上集体围猎的效果较佳,因而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火枪传入后,甚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仍然按劳按需分配捕获的猎物。鄂温克人集体围猎一般在同一“乌力楞”中进行,其方法多种多样,因时因地因兽而决定取舍。在野兽较多的地方,全“乌力楞”的男女老幼将一个山头包围起来,并在包围圈周围燃起一堆堆籍火,人们不断呐喊,恫吓野兽,野兽闻到喊声见到火光,便惊慌失措,乱跑一阵,这时猎人用弓箭或棍棒刺杀和捕打,能够轻易地获得较多猎物。还有一种方式,鄂温克族老人和妇女把有众多野兽的山周围用栅栏围起来,在栅栏的四周留几个出口,在出口处挖深深的陷阱,并用树枝和草盖好,猎手在出口处躲藏起来。老人和妇女在山上敲鼓呐喊轰撵野兽。野兽从林中慌张出来顺着栅栏跑,一看见出口就往外跑,一下掉进陷阱里,猎人用弓箭将野兽射死。鄂温克族早期围猎在其岩画中亦有反映,在额尔古纳河右侧的一处峭壁上,有用储石颜料描绘集体围猎场面的岩画:一群猎人围猎一只犴。这正是鄂温克族早期集体围猎的真实写照。

三、火攻捕猎

火不仅可以帮助人类抵御严寒,烹制食物,而且增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人类喜欢火而野兽畏惧火,火攻就成了最简便的狩猎方式。每当秋末春初草木枯干之时,在野兽活动区内到处纵火,将大小动物烧死,捡回便可食用。荒火烧过的地方,草芽早抽,油绿醒目,他们还想以此来引诱野兽前来吃草,伺机捕杀。鄂温克人在狩猎时常常用火驱逐野兽,从四周围堵的办法。先将野兽驱赶到一个山头,在山脚四周站好人,每人点燃一堆火,边呼叫边摇动火把进行轰吓,逐渐缩小包围圈。野兽四面受敌,惊恐万状,来回奔跑,精疲力竭,这时猎人伺机用弓箭射杀之。有时,鄂温克人手举火把将一群野兽驱逐到预定地点,围而击之。或者根据风向,三面纵火焚烧,只留一面,猎人手持弓箭,待野兽怒奔之时擒杀。居住在草原牧区的鄂温克人如果偶然遇到狼,又没有带狩猎武器,往往点燃一堆火,狼一看见火就会逃之夭夭。

四、绳套捕猎[11]

20世纪初,居住在查巴奇及阿伦河流域的鄂温克人围猎主要用麻绳套子捕猎。把一个个绳套系在长杆上,再将长杆连接起来,立在山脚下,形成长长的一排套子。一部分人将野兽往下绳套的地方轰赶,一部分人敲盆恫吓野兽,促使其突奔闯绳套,另一部分人潜伏在绳套附近,待野兽慌张闯套子被套住脖子时将其擒住。用绳套捕猎效果很好,往往一次能捕获到几十只狍子或其他野兽,尤其是能活捉猎物。

绳套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捕猎工具,一般用铁丝、油丝绳、钢丝和八号线制成。扣法民间称之为“步步紧”,由一活一死两个扣索结成,套住猎物后,可锁死,猎物不宜挣脱。常见有单套、吊套、连环套等。下套捕捉猎物的范围很广,从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狍子、犴、黑熊等都可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五、跟踪捕猎

循着野兽的踪迹寻找并猎取野兽的方法。这个方法必须建立在熟知野兽的习性和善于辨别野兽踪迹的基础之上,而鄂温克人对辨别野兽的蹄印有着惊人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一看见野兽的蹄印就知道是什么野兽,是新印还是旧印,是惊走的还是自由随便走的,是公的还是母的,有多少或者多大都能知晓,还能够从野兽的粪便和脱落的兽毛上判断出离开的时间和方向。这些从捕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跟踪捕猎意义相当大。跟踪捕猎不管冬夏春秋均能运用,主要用于捕猎鹿、野猪等大野兽,但追踪需要漫山遍野寻找踪迹,徒步或滑雪板追赶,少则几小时,多则需要几天才能跟踪捕猎到,是十分艰苦劳累的,一般都伴有猎犬协助才会轻松一些。

六、堵截捕猎

在野兽经常出没或必经之地堵截而猎取的方法。这是鄂温克族猎人常用的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捕获各种野兽,还可免去深山穷谷追寻野兽的艰辛,省事而又易行,但它需要猎人必须熟悉野兽习性和活动方式,否则只能是守株待兔,因此不是经验丰富的猎人是无法驾驭这种方法的。各种野兽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如鹿喜欢到水泡子或水边觅食,一般晚去早归,并有一定的来往路线。只要准确地掌握野兽来往的路线、地点和时间,在线路上堵截,野兽就往往会毫无防范地直奔猎人而来,轻易地猎取到。

七、栅栏捕猎

一般适用于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因为它不用专人守候,往往在捕到猎物后几天才来人收回,夏季猎物容易腐烂,而且地箭也容易被雨水淋湿而生锈。所以,鄂温克人在夏季不采取这种狩猎方式。[12]另外,鄂温克人还将栅栏与陷阱相结合捕猎野兽。在长长的栅栏中留几个缺口,缺口处挖陷阱,上面伪装好。当野兽被栅栏阻止后,一见有缺口就急忙过去正好落入陷阱中,但猎人一般一两天要来看一次,以免野兽腐烂。

鄂温克人不但集体围猎时使用栅栏的方法,个人单独狩猎也运用这种方法,它能够弥补人员的不足,还可以避免与大野兽的直接搏斗,但必须与地箭或陷阱相配合使用方有效果。筑造栅栏要选择野兽经常走动的山坡、小水沟或水泡子周围。因为冬季结冰后野兽常来舔舐水沟或水泡子上面的一种黄雪层。如筑在山坡,就利用天然大树干,加上离地面约一米高的横木,每隔一定距离留一小门,门上暗设地箭,其高得以射中野兽胸为准;如修筑在水沟周围,无自然树干可利用,就须用人工埋柱子,然后用横木连接起来。栅栏长短因地势不同各不相同,长的约二华里,短的只有半华里。野兽遇到栅栏挡住去路,既不能跳过所栏的横木,又不能从下面钻过去,只有走小门,这样就必然碰动地箭的引线,暗箭自动脱弦射中野兽。

八、蹲碱场捕猎

这是鄂温克猎人在春夏猎取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鹿非常喜欢吃盐碱,在林区有很多天然形成的盐碱土,鹿经常夜间到碱场来舔食,猎人根据这种情况潜伏在碱场附近,乘鹿舔食碱土之时伺机猎捕。鄂温克猎人不仅利用天然碱场,还人工造一些碱地,来引诱鹿舔食,乘机捕获。猎人选择鹿经常活动的山坡,挖个坑,将直径四五寸、长三尺左右的杨木墩用斧子劈成四块,里面夹进食盐,埋进坑里,盐借杨木的水分向地面蒸发,便形成碱场。鹿闻到气味,晚上便来舔食碱土,这时猎人在碱场的下风头隐蔽着,伺机用弓箭射杀。需注意的是碱场上禁止丢烟头或留有鹿的血迹,如果鹿闻到这种味,几个月都不会再来舔食碱土。

九、溜河捕猎

十、驯犬捕猎

鄂温克族为了提高狩猎能力,很早就学会了使用驯养的猎犬协助狩猎。猎犬在鄂温克族狩猎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使用弓箭和扎枪狩猎时,其协助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在所有的狩猎方式和手段中几乎都离不开猎犬的帮助。猎犬能够发现野兽,追踪野兽,并且与野兽搏斗,给猎人提供射杀机会。猎犬能够有效地保护猎人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单独捕获一些小动物,以弥补捕猎物之不足。尤其是猎捕貂,不伤皮毛,颇受称道。猎犬对人的帮助颇大,因而受到了鄂温克人的喜爱,鄂温克族一直留有爱护猎犬的各种风俗与禁忌。

十一、揣仓捕猎

揣仓捕猎这是猎取熊的主要方法。因为熊性猛憨,拔树抛石力倍于虎,即使利箭洞胸,尚能掘泥土拔草塞伤口,追逐猎人,所以鄂温克人尽量避免与熊发生搏斗,多采取“揣仓”的方式猎获。熊冬天皆冬眠于洞中,俗称“坐洞”或“蹲仓”。熊所蹲的“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洞在树干上,俗称“天仓”;一种是住在岩洞或地洞里,俗称“地仓”。猎取洞中之熊,称作“揣仓”。鄂温克猎人发现熊仓之后,向仓里扔烟头或薰烟,或者用木棍伸进仓里乱捅,或者用大斧猛击树干,震醒里面的睡熊,想方设法驱赶它从仓里爬出。待到熊大半身探出仓外时,猎人及时射杀或用扎枪猛刺,使熊一发毙命。揣仓猎熊十分惊险,危险系数较大。不过鄂温克人除非到特别饥饿时,否则是不猎熊的,猎到熊后还有一套专门的宗教仪式。

十二、网捕

这是鄂温克人捕貂的主要方法之一。网用麻线结成,中有木环支撑。貂常常栖息于树洞中,张网于树洞口,然后用烟熏貂,貂受烟熏难过,出洞则堕入网中,貂入网后乱窜,使网末端扣绳收紧,愈动愈紧,不易逃脱。有时也张网于貂经常走动的道上。用网捕貂,不伤皮毛,猎人多采用这种方法。清文人称赞鄂温克人用网捕貂为:“打貂须打生,用网不用箭。用箭伤皮毛,用网绳为线。”

十三、夹捕

这是鄂温克人猎取灰鼠的主要方法之一。鄂温克人用木材做夹子,称作“属日克”。把它架置在灰鼠常走的地方,灰鼠如果踩在夹子的平板上就会被夹子夹住,无法挣脱。用夹子捕灰鼠比较省力气,效果也佳。鄂温克人制作的夹子十分简单,但机巧灵便。夹子和地箭一样,是鄂温克人制作的捕器,它起到了猎人不在现场同样能捕猎的作用,是鄂温克人利用力学原理发明的狩猎工具。

十四、伪装捕猎

即模拟禽兽形象来迷惑禽兽使之就擒的狩猎方法。对那些比较凶猛或者善于逃脱的野兽,猎人们往往采取伪装的手段,将自己的外貌装扮成猎物的形象,戴兽角、兽头帽,穿某些动物的毛皮使自己具有动物的某些特征,以麻痹或迷惑动物,排除狩猎障碍,让自己尽可能地接近野兽,出其不意地捕获到野兽。这种方法蕴含着人类早期智慧,是当时科学的狩猎方法。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春秋夏冬,均戴着狍头帽进行狩猎生产活动。狍头帽是用一只完整的狍子头颅,剔其骨肉揉制而成,并保留眼、耳、鼻、口的外形和头上的毛。正为史书所载:“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黄毳蒙茸。”不仅戴狍头帽,还穿毛朝外的狍、鹿皮衣裤,猎人把自己伪装成狍、鹿的样子,模拟它们的动作,潜伏在草丛中悄悄接近猎物,而不会被野兽所发现。用作伪装的狍头帽和狍、鹿皮衣裤,对狩猎的帮助作用较大。而且选择狍皮做伪装,完全出于狩猎需要。因为狍在众多大兽中属于弱者,常常是虎、豹、熊等凶猛动物的捕食对象,用其做伪装容易接近这些野兽。用野生或驯育的禽兽来引诱禽兽,利用它们之间并不防范的特点,在禽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捕获之。鄂温克人抓雕就用这种方法。先在山上挖好坑,人藏在里面,在外面支一个网,网上放一只鸽子,雕看见鸽子就要来抓,一拉网就被套住。鄂温克人外出狩猎时,有时携带一头已经驯化好的“诱鹿”。将这头鹿角上缠着带子,或者皮条,然后放入野鹿之中,当野鹿与其角斗时,野鹿就会被缠住,猎人乘机捕获野鹿。鄂温克人也用驯鹿引诱野鹿,待它们角斗之时,从背后捕获。鄂温克人还制作一种名为“龙古”的工具用来捉狼。狼看见其上的肉就想去吃,往上一跳,爪子一下就被挟住了,动弹不得只有就擒。

十五、拟声捕猎

模仿禽兽的鸣叫,来引诱禽兽靠近猎人,“诱敌深入”,以排除狩猎障碍,缩短射程。最初狩猎民族用口腔发音模拟动物的鸣叫。鄂温克族猎人常用口技的方法,模仿狼嚎狍叫,以此招引野兽。随着狩猎技术的不断发展,鄂温克人又发明了简便的拟声工具,发出禽兽鸣叫的声音来引诱禽兽。这是非常科学的狩猎方式。鄂温克族的拟声工具主要有鹿哨、狍哨。鹿哨是根据鹿的求偶习性而采用的诱猎方式。鹿在农历八九月发情求偶,雄鹿之间排他性非常强,为了独占雌鹿,则要搏斗“争偶拔王”。获胜的雄鹿则会占有一群雌鹿。猎人躲藏在森林中吹鹿哨作雄鹿之鸣,雌鹿闻声前来寻找配偶,雄鹿则闻声来参加争偶的角斗,或以为有雄鹿的地方必有雌鹿也就应声而至。雌雄鹿群接近隐藏在草木丛中的猎人时,猎人骤射而获之。用拟声工具——鹿哨捕鹿效果相当理想。“狍哨”是用桦树皮缠成拇指甲大小,把一头剪成半圆形的拟声工具,非常小巧,鄂温克语称之为“皮卡兰”。每年农历五六月是母狍产仔季节。猎人口含狍哨,吹出狍崽的吱吱叫声,母狍误认为是幼崽呼唤母亲吃奶,就急忙奔来;有时吹出幼崽的惨叫声,母狍以为有其他野兽伤害其崽,便慌张前来解围,这就正中猎人的圈套。有时狼和熊等闻到狍哨的鸣叫声,也会拼命前来抢食,不管引诱来什么野兽,都比较容易猎取。拟声狩猎是鄂温克人常用的方法,即使在鄂温克人采用步枪狩猎的情况下,拟声狩猎方式也没有被放弃,可见其在狩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