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门巴族狩猎

门巴族狩猎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生产习俗门巴族地区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以农业、牧业、副业并举。每年农历二月,当冬青稞出土后,门巴族人民就用除草锄进行中耕除草。门巴族在劳动生产中,有一些习惯分工,如砍刀耕火种地,主要是男子的劳动。牧业在门巴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数门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器,能削制平整光滑的木板。
生产习俗_中国门巴族

第一节 生产习俗

门巴族地区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以农业、牧业、副业并举。门隅勒布地区种植荞麦、冬青稞小麦,蔬菜有白菜、元根、萝卜、土豆等品种。最南部的勒门巴民族乡则可种植鸡爪谷、玉米、南瓜、黄瓜、青椒茶叶

一、农业

农具。门巴族人民自己不会冶铁,铁器多购自西藏腹地。错那县错那镇、洞嘎、觉拉均有少数藏族铁匠,巡回为本地的门巴族群众打制和修理铁质工具。铁质工具有翻地锄(门巴语:“汪阿”)、平地锄(门巴语:“玛囊”)、除草锄(门巴语:“孜布”)、铁镰(门巴语:“阿佐尔”)、砍刀(门巴语“丘乌”)、平斧(门巴语“丹巴台枞”)等。这类工具都是短木柄铁头的小型农具。此外,还有大量的木质农具,如青冈叉、连枷、打荞麦棍等。掘地工具青冈叉是这里很有特色的木质农具,其形状类似古代汉族使用的耒耜,又像近代南方各民族使用的踏犁,长约170厘米,下部削成正面平滑,背部圆凸起脊的尖端形,距尖端60厘米处,由一竹篾缚一短横木于青冈叉左侧,便于脚踩掘土。

img1

门巴族农具“汪阿”

农业技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门隅勒布一带的社会生产十分落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600克(按该地区标准,一克约一亩地的面积)土地中有一大半土地是荒地和休耕地。用于翻掘土地的主要农具是青冈叉和翻地锄。翻掘土地的方法:通常由两个男子同时踏叉挖土,并列后退,一退一掘;对面则由两个女子手执翻地锄捣碎掘起的土块,然后撒种盖土。

每年农历二月,当冬青稞出土后,门巴族人民就用除草锄进行中耕除草。但西藏和平解放前农奴们终年给领主乌拉差役,没有时间经营农田,所以许多农田下种后即等待收获,很少能进行中耕除草。田间管理是很粗糙的,加之禽兽的糟蹋和自然灾害等因素,收成甚少。

img2

门巴族传统农业耕作现场

门隅地区有施肥的习惯,牦牛粪和树叶、青草沤成的厩肥;由人粪和树叶拌和而成的肥料,都是上等肥料,优先施于上等的青稞地。

男女的习惯分工。门巴族在劳动生产中,有一些习惯分工,如砍刀耕火种地,主要是男子的劳动。播种时男女都去,通常是男子用棍子戳土,妇女跟着撒种子。耕田主要用牛耕,由男子掌犁,用牛使犁期间,体力消耗大,伙食也比平时要好。若是换工变工时,对于用牛使犁的人,要优厚招待,或肉或蛋,喝好酒,日供三餐。插秧、除草、收获的活,主要是妇女承担,但男子也可以参加。

八九岁的孩子即开始背柴背水、看家、带孩子,女孩子还要磨面。老年人主要是看家、领孩子、经营菜地、做饭等。

收获方法。水稻、旱稻、蔓加等都是用月牙形的小镰刀一穗一穗地割下来放在背篓里,稻草在地里晒干后,用火烧之,算是一点灰肥。水稻的蔓加穗子,稍稍晒干后就用木棍捶打脱粒。旱稻则边收边放在石板或竹席上,用特制的木棍击打脱粒。收玉米时男女都去,玉米棒子掰回来以后,吊在灶头上烘干,或用太阳晒干,用手工搓下来归仓。

粮食产量。一般年景,1克种子的荞麦地可收7~10克荞麦,1克种子的青稞地可收4~7克青稞,1克种子的冬麦地可收4~6克小麦。荞麦按季节分,有早荞、中荞、晚荞;按品种分有甜荞、苦荞。荞麦是门巴族人民的主食,种植面积约达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二、牧业

门隅勒布地带山腰以下是茂密青葱的原始森林,山腰以上水草肥美的平坡地带是天然的牧场。门巴族的草场虽然不大,大多属于山地草原,但是草类数量茂盛、种类繁多、营养价值很高,对牲畜的生长繁育十分有利。

虽然门巴族民众以农业为主,但大多数人家都饲养牲畜,兼营牧业。每年藏历五六月份,山坡冬雪消融,牧草开始吐青时,各家便分出人力把牲畜驱赶到牧场上。牧民们分别住在用石木垒起的小房和牧民帐篷中照管牲畜。同年藏历九十月份,寒冬将近,门巴族群众便又驱赶着牲畜回到山谷底下自己的住处。采集青冈木树叶和丰富饲料,喂养家畜,以便牲畜顺利越冬。

img3

门巴族迁居牧民房

门巴族经营牧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奶制品,母牛产奶的旺季在6~10月。一头好母牦牛一天可挤奶7~8斤;一头好母犏牛一天可挤奶十一二斤。

牧业在门巴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酥油、奶渣等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牦牛、犏牛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三、狩猎

在墨脱地区,门巴族的狩猎收入仅次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他们狩猎的目的有二:在夏季狩猎,可以起到防止熊、猴等野兽糟蹋庄稼的作用;冬季则是狩猎的主要季节,这期间主要捕获野牛,其次是岩羊、野猪、狗熊、虎、豹、猴等。

狩猎工具有毒箭、毒弩、火枪以及下竹桩、挖陷阱、支套绳等。火药枪多数是从藏族地区买来的,也有请藏族铁匠打制的。

img4

猎 人

冬季进山打野牛是规模比较大的狩猎,通常是几个猎手共同行动,打到野牛后要在山里放火,村子里的人看见火光,便进山背肉,野牛的肉需要10多个人来背,一般都是把肉割成条,在火上烤去部分水分再背回。

在分配猎物上,首先打到猎物的人可以分双份,同去的人每人可以分一份,兽肉背回村子后,每家可以分到一块。门巴族中没有乞丐,也正是这种公平分配、互帮互助的结果。

好的猎手,一年能打到大小30~40头野兽,一般猎手也能打到20多只野兽,时间主要是在冬季的三个月份。善于射猎的门巴族男子,平时出门旅行,也会随身携带弓箭,遇到猎物便就地猎取。

四、手工业

门隅勒布沟竹木茂密,为门巴族人民发展竹木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多数门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器,能削制平整光滑的木板。他们制造的竹木器种类有木碗、木桶和多种类型的酥油桶、竹筐、竹箱、方竹盒、竹滤斗、奶渣筐、竹筛等,品种达十几种。

img5

门巴族妇女编织竹筐

木碗的制作是门巴族的一种特殊手工艺。勒布生产的木碗工艺精细,远近闻名,它的质料一般用桦、桐、桑、柳精选雕琢而成。特别是用树节疙瘩或树根瘤作的木碗,质地坚硬,纹路清楚,不容易破裂。制作木碗的工序很严格,要求高,先是去山上找生长年代久,树节多的木料,采集下来锯成木墩作为原料,然后将这些截好的木墩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再制坯,削成雏形,放在清水里煮沸,晒干以后挖槽定脚,加工车制,最后一道工序是给车制好的木碗上色涂漆,以使花纹明晰,色泽鲜艳。勒布生产的木碗不仅品种多,而且畅销山南各县和拉萨,还在广州交易会上展销出口。

img6

门巴族在制作木碗

门巴妇女和藏族妇女同样,也是在农闲和每天早晚休息时,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织毛毡、做毡帽等。门巴族妇女织氆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藏族的脚踏分经纺织机,一个织妇一天能织25厘米宽的氆氇3米多;另一种是门巴族自制的手提分经纺织机,一个织妇一天能织42厘米宽的双股纬线氆氇2米半。

img7

身着传统服饰的门巴族姑娘

门巴族所穿的衣服一部分是自己编织的,还有一部分过去要靠藏区输进,有的麻布是从不丹进口的。门隅地区山高林深,飞禽异兽种类繁多,本是打猎的好场所。但绝大多数门巴族不狩猎,以为杀害生灵,罪孽深重。当然,也有少数偷偷狩猎者,以谋取私利。

五、采集

在过去,由于农奴制度的统治,门巴地区的生产力比较低,大多数门巴族民众在每年的5~7月份会陷入缺粮危机。在缺粮月份,主要依靠采集野生植物补充。其中达谢(棕心粉)、潘当(一种薯类根块)、帕的、汁莫、甲卡意、米日马玉、芭蕉根、地瓜,以及农作物中的荞叶、森林中的各种野果等,都被用作断粮期间的食物补充。采集是门巴族适应季节变换的一种生计方式,虽然生产效率不高,但是对于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