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岩羊的生态学研究

贺兰山岩羊的生态学研究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专家学者已摸清了岩羊的活动规律及种群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岩羊的生态学研究。崔多英认为,岩羊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对草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并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
岩羊之灾_发现宁夏

15.岩羊之灾

作者:蒋宏宁

据贺兰山管理局局长李志刚介绍,目前贺兰山上的岩羊密度是世界之最,也是历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由于剧增的羊群没有天敌,导致山地植被退化加重,草场无力承载……有关专家疾呼,岩羊数量的无序激增,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贺兰山上的马麝。贺兰山马麝由于小种群近亲繁殖,从而导致生态灾难,1985年由1655头锐减至1988年的不足百头。近年来,贺兰山又为另一巨大的生态难题所困扰,那就是山上1.4万多只岩羊。

贺兰山岩羊成灾?

“岩羊过快增长并非好事!原来的岩羊要多大呢!现在呢?1982年我们打了一只羊,光肉就称了70斤,现在一只羊最多50斤。”在贺兰山工作了28年的护林员王军说。

从贺兰山生物分布来看,一直有岩羊的天敌——猞猁(俗称土豹子)、狼等大型食肉猫科动物的存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从山上消失。从草场分布上说,20世纪60年代初的“低标准”时期,国家允许家羊上山,占据了岩羊的部分草场。从人为干涉上讲,岩羊一直是人们的狩猎目标,直到1983年以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才从根本上予以禁止。

巍峨峻峭的贺兰山,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横卧在银川平原的西侧,为银川平原阻挡着北部、西部的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和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1988年,国家将330万亩土地划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这里的生态植被、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青羊(岩羊)这家伙好机灵呢!以前它只要听见有点动静就跑了,你要想看见它,难着呢!现在羊多了,这沟里(苏峪口沟)早上七八点钟、下午五六点钟下山觅食喝水的岩羊可多了,最多的时候一次就能见到l00多只呢。”岩羊驯化员樊来祥说道。他是由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聘请的贺兰县金山村农民,专门负责岩羊驯化工作。

因为山上可以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许多老弱病残的岩羊常常会被饿死或摔死。从2001年开始,贺兰山管理局在长约3公里的苏峪口沟中间地段、岩羊常去喝水的地方设立了投食点,每天早晚两次在固定地点投放玉米。前来投食点吃玉米的岩羊由当初的2只增加到现在的60只左右,驯化员与岩羊的距离也由最初的50多米缩短到现在的3米左右。据该局局长李志刚介绍,一开始搞岩羊驯化是为了吸引游客,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减轻草场压力、增加岩羊的营养,防止种群退化。岩羊的天敌少、食量大、繁殖力强,不仅践踏破坏草地,还吃灌木枝叶,对草场及灌木植被等破坏很大。

每平方公里17.6只是岩羊种群临界点

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羊类资源调查组,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了《贺兰山岩羊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组专家通过对岩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3年来,该课题组先后十余次,分不同季节对贺兰山保护区的岩羊资源及相关生存环境、栖息地、生物量、产仔率等因素进行了详细考察。

2005年8月中下旬,长期从事贺兰山岩羊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给10只贺兰山岩羊佩带了装有无线电发射器的项圈,通过无线电遥测技术,直接获取岩羊的活动规律和区域等方面的数据。目前,专家学者已摸清了岩羊的活动规律及种群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岩羊的生态学研究。

通过专家研究表明,贺兰山岩羊数量由1983年前的不足1800只,到2000年已增加到近万只。到2005年底,贺兰山岩羊的平均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12只左右。近几年更是以每年10.54%的净增长率增加。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崔多英等专家通过对岩羊资源进行的种群变化、生存环境选择、栖息地状况以及该物种在贺兰山的保护和利用等研究后认为,岩羊在贺兰山的合理容纳量应为每平方公里17.6只,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点,岩羊极有可能是第二个马麝。

给岩羊计划生育

崔多英认为,岩羊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对草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并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

为了防止生态灾难的发生,让岩羊“计划生育”,从而控制岩羊的数量,是所有参与贺兰山动植物、生态等相关研究的学者的共识。有关专家先后提出了“驱赶与隔离、引入天敌、人工淘汰”或“淘汰、狩猎、改良、驯化”等保护措施。有人提出,应该通过生物链自然控制岩羊种群扩大,还有人提出通过人工狩猎,既可以控制种群数量,又能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岩羊的计划生育工作,到底该如何进行,是“引狼上山”还是“人工狩猎”?

据介绍,贺兰山历史上曾有狼、豹等大型食肉类动物,在早期的自然状况下遵循着其内部的发展规律,物种发展的方向是随机的。崔多英认为,岩羊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对草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并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因此,他建议通过引狼上山,淘汰老、弱、病的岩羊,借此减低岩羊的数量及繁殖速度。

通过借“刀”杀羊,从而达到抑制岩羊数量过度增长的设想,不仅符合保护区职能的自然保护作用,也更符合“自然”意义,同时还避免人们不必要的误解。但贺兰山林管局有人担心,引狼上山将导致岩羊遭狼群“大屠杀”,并导致狼群数量剧增,又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人工狩猎中途流产——贺兰山岩羊的出路在何处

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从2004年春天开始,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岩羊开展了国际狩猎行动。当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加拿大猎人Archi在贺兰山利用弓箭,成功狩猎岩羊3只、马鹿1只、蓝马鸡1只,实现狩猎收入87651元。2005年又先后接待4批国际猎人,共狩猎岩羊6只、马鹿2只,收入22万元。据介绍,这些狩猎运动爱好者在贺兰山保护区所打的不到20只猎物均是老弱病残。

但是,刚刚有了收益的贺兰山对外狩猎也被叫停。2006年下半年,“国际狩猎成都拍卖会”后,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对外狩猎。

对开展国际狩猎,一位贺兰山管理局的同志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国际狩猎一方面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促使国内狩猎价格与国际接轨。这些国外来的狩猎者大都是专业人士,在狩猎岩羊时都坚持‘打老不打小,打公不打母’的原则,而且他们采用弓箭和弩的狩猎方式,极少用枪。开展岩羊狩猎行动有利于淘汰老羊、弱羊和病羊,可以促进岩羊种群的复壮,减少遗传疾病的发生,同时创造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开展岩羊保护工作。这种狩猎要强于盗猎。尽管我们管理很严格,但这么大的贺兰山,每年总要发生几起盗猎案件。2006年我们的护林员就抓获了一名盗猎者,并当场收缴3支改装的小口径步枪和10多发子弹。”

面对一年将增加1000多只的岩羊,管理局采取了各种招数——扩大保护区面积、家羊下山、设立投喂点,但这些办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引狼入山怕引发新的生态灾难,人工狩猎又被国家叫停,贺兰山岩羊的出路在何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