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狩猎禁忌及狩猎故事汇编

狩猎禁忌及狩猎故事汇编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狩猎禁忌及狩猎故事汇编一、狩猎禁忌作为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使鹿鄂温克族来说,在狩猎前、狩猎中及猎得食物后都有一些相应的禁忌。因此,驯鹿生存的特性,与使鹿鄂温克人生产方式的形成,以及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是鄂温克民间文学永恒的主题。几乎所有的鄂温克男人都会狩猎。
狩猎禁忌及狩猎故事汇编_敖鲁古雅使鹿温克人的体育文化

第五节 狩猎禁忌及狩猎故事汇编

一、狩猎禁忌

作为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使鹿鄂温克族来说,在狩猎前、狩猎中及猎得食物后都有一些相应的禁忌。

1.出猎之前,绝对禁止进入产房,认为产房脏污,捕不到野兽;出猎时不准打杀鸿雁、天鹅、乌鸡,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不打杀黑色和白色的狐狸;不打黄鼠狼和猫头鹰;忌打丹顶鹤,丹顶鹤是结成终身伴侣的鸟类,打死一只,另一只也会哀叫致死,认为不吉利。

2.狩猎时禁止猎人之间不团结;禁止向狩猎去的方向打枪射击,否则野兽会远远逃走[13];禁止狩猎时说大话;禁止狩猎前告知别人打猎的地方和方向;狩猎时,不许烧迸火的柴,认为这样就没有福气;在狩猎时如果遇到锯剩的粗树桩子,猎人不许坐或放物品,认为树桩子是山神坐的位置;在行猎时,猎人忌讳在野猪拱过的地方宿营,认为不安宁,没有运气。

3.打住熊以后,禁止男人吃熊尾和前肢,认为吃了将来会被熊夺去枪和棍子;打死熊的枪,不叫枪,而叫“呼翁基”,是一种吹物(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吃熊肉的刀子不能叫刀子,而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之意),打死熊后,禁止说打死了,而是说睡着了;熊的心、大脑、食道、眼睛、肺、肝等都不能吃,这些都要进行风葬;对于害死人的熊,不举行风葬,剥下皮子留用外,其他东西都扔掉;一般不直呼熊的名字,公熊叫做“合克”(祖父),母熊叫做“额我”(祖母);猎获的熊肉禁止驮运在母驯鹿或骒马上,否则会流产或患不孕症。

二、狩猎的传说

1.猎民的唱词

鄂温克族使鹿部落以祭山、祭水、祭火的方式来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给予他们食物,感恩河流、山峰、森林、蓝天,感恩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鄂温克人对大自然中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甚至每一块石头都怀有感恩的心情。为了传承这一古老的精神,鄂温克人通过传说故事、民间歌曲等一切艺术形式将其传承。于是,鄂温克猎民的唱词中一次次重复对大自然的感恩之语。

2.漂亮的考考乐

在鄂温克猎民中,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是描绘花纹和图案能手,尤其妇女更具优势。她们有朴素的审美习惯,在生产活动中练出了一双双灵巧的手。她们在缝制的手套、衣服、皮靴上绣上美丽的花纹,她们自制的骨鞍、桦皮篮、桦皮盒,精美无比。

年轻人中谁要是绘出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就被认为是聪明和勤劳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和赞扬。反之,就会被视作愚笨者和懒惰的人。小伙子们迷恋姑娘,首先要考虑她是否手巧。因此,姑娘们要从小跟着母亲学习绘画图案和花纹的要领。

相传中,有个叫安妮的姑娘,长得天仙一般美丽,但她整天只知道梳洗打扮,却不愿干活,更不愿绘画图案和花纹。因此,被人起了个外号叫“懒美人”,已过花季年龄多年,却没人给她说亲。一天安妮在河边梳洗,山林里来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猎人,安妮唱着歌来向青年表白:河里的鱼儿往水深处游,姑娘啊!有心难开口,青年猎人听了回唱:姑娘莫要枉开口,人美手懒没人求。小伙子唱完头也没回,向密林身处走去。

安妮听了羞愧难言,跳进河里。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懒美人河。这个传说很简单,却传达朴实的道理。那就是,美丽虽然很重要,但作为生活的伴侣共同面向生活时,还需要勤奋的美德。

“考考乐”是鄂温克语,是“手套”的意思。舞蹈“漂亮的考考乐”所表现的是鄂温克族女孩个个都是美丽、勤奋的巧手姑娘。

3.舞动的套绳

每年入冬前期,鄂温克猎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活动,那就是为雄鹿去势(即阉割)。身强力壮的青年猎民们,身穿鹿皮夹克,腰系皮带,脚穿轻便的鹿皮靴,脚踏一双自制的滑雪板,身背绳索,精神抖擞地开始围追雄鹿。驯鹿本是十分温顺的动物,可是每到这个季节雄鹿就不那么老实了,见人来到跟前,撒腿就跑。小伙子们手里捏着一根皮绳,偷偷地从雄鹿身后穿过,机敏的雄鹿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便朝前奔去,没跑多远,拦在对面的猎民围了过来,站在四边的猎民一步一步地缩小包围圈。驯鹿一看猎手们越来越近,企图寻找缺口逃跑时,青年猎民飞跃似地从后边奔来。撒开皮绳,准确地套住驯鹿的双角。就在这一瞬间,几个青年猎民将驯鹿擒住。这个过程只用一刻钟的时间。当驯服了第一头驯鹿后,小伙子们蹲在地上休息片刻,又兴致勃勃地开始围追另一只雄鹿了。

套绳被抛在半空,逐渐展开,准确落在驯鹿角上的那一瞬间是美丽的,脚蹬传统自制的滑雪板,滑行在松软厚厚的白雪之上,穿越密林,追赶奔腾的鹿群的情景也是美丽的。这只是大兴安岭茫茫林海里鄂温克猎民生活的一个情景。“舞动的套绳”展现的就是这一瞬间的美丽。

4.神鹿的爱

驯鹿在鄂温克猎民眼里是美丽可爱的。它那昂首阔步穿越森林的雄态,高扬犄角争雄斗爱的场景,以及成群结队回归营地的壮观场面,无不让人赞赏不已。

“神鹿的爱”的情节,讲述的就是在一群矫健的驯鹿中,一头强壮的雄鹿为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勇敢地和竞争对手角力。最后凭借自己的英勇,最终赢得了鹿群中白色神鹿的芳心。舞蹈中青年鄂温克演员们把驯鹿的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因为使鹿鄂温克人驯养驯鹿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驯鹿生存的特性,与使鹿鄂温克人生产方式的形成,以及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5.相约希温契雅河

美丽可爱的鄂温克姑娘们,对爱情怀有永恒的忠诚。她们一旦坠入爱河,古老而优美的歌声会为她们传达出心灵深处的美好向往。恋人相约的地方当然选择在象征着纯净而美丽的希温契雅河岸边。美丽的歌声一旦得到回音,英俊而健壮的小伙就会顺着河流,划着桦树皮尖舟,出现在姑娘的面前。两颗心的感动,随着情歌的旋律融化在希温契雅河的波涛之中,在灿烂的阳光下变幻出无数个金色的亮点,欢快地跳跃在彼岸与尖舟之间。

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是鄂温克民间文学永恒的主题。鄂温克人的传统中,几乎没有长者干预青年们恋爱的事情,同龄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由勇敢、勤奋、善良的心赢得爱情而告终。鄂温克青年们的爱情故事,是他们留给民间文化宝库的珍品,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采,充满理想主义的美丽色彩。

6.猎人与动物

鄂温克族是狩猎的民族,男人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跟着父辈学习狩猎技能。在漫长的狩猎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几乎所有的鄂温克男人都会狩猎。狩猎过程是艰辛而惊险的,却也颇有乐趣。

在“猎人与动物”表演里,美丽善良的姑娘把自己的心上人介绍给了她的父亲和亲友、伙伴们。父亲看到眼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非常满意,但因为好奇,想试探试探青年猎手的打猎本领,叫年轻人把自己的狩猎智慧和技能展示给大家。

聪明帅气的青年小伙子没有选择死板的讲述,而把自己捕猎獾子的惊险而又风趣的情景,惟妙惟肖地演示给了众人,得到了阵阵喝彩,也得到了父亲的赞许。

7.吉祥的库马兰

部族的猎人们狩猎猛兽时,不但所有壮年男子全体出动,而且走得很远,常常十天半个月不能回家。家中的女人们担心亲人的安全,为了分散心中的忧虑,也常常聚在一起缝缝补补,绣花刻画,消磨时间。

“库马兰”是鄂温克语,是指带有祝福吉祥含义的“坐垫”。家中留下来的女人们,为了上山打猎而远走的男人们平安回家,拿起针线,绣起吉祥的“库马兰”。一件件象征着平安吉祥、漂亮精致的“库马兰”制作成形,女人们心生喜悦,然后开始比较起手中的“库马兰”的优势与长短,以此安抚着彼此的牵挂。

8.古老的萨满

萨满在使鹿鄂温克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是威力无比的始祖女神的化身——“舍卧刻神”的代表。她是人与众神之间的使者。

萨满教万物有灵的神圣理念根植在每一个鄂温克人的心中。因此,鄂温克猎民在劳动、生产活动中细心维护着与自然、与主宰命运之神之间的和谐共处。鄂温克猎民每当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时,必定邀请尊贵的萨满老人来为他们驱邪,求得神灵的保佑。

“古老的萨满舞”表现的是,为了庆祝丰收而狂欢的人们,要得到萨满老人的辅助,接受神灵恩赐给他们的祝福。

9.火的禁忌

鄂温克人过去在山上打猎,不可乱动火,特别是对撮罗子里生的火更是尊重,他们有保存火种的习惯,生了火之后把它培上不使其灭。吃饭、喝酒都先往火上稍微滴上一点,嘴里说祝福的话,他们认为如不这样会遭到火神的不满。鄂温克人对火的诸多禁忌以及他们在行猎过程中忌讳说大话、空话,禁止大声吵闹等,都是为其狩猎生产服务的,可以说鄂温克族古老的狩猎方式是其各类禁忌习俗生成的土壤。而禁忌主题的传播与延续需要口头语言的介入,没有口耳相传的反复言说,禁忌习俗的传承会遇阻受限,直至消亡。

对于火的禁忌他们在生活中如是言说:那肯奇老人的父亲和另一位叫“沙石克”的猎人,一同去打猎,两人在晚间生火时,火出了声,沙石克非常生气,马上用水把火弄灭了。第二天早晨出猎时,走不远就听见鹿声,实际不是鹿声,而是另一猎人的鹿哨声,但沙石克认为是鹿,故沙石克也吹了自己的鹿哨,结果沙石克被对方看成是鹿,打到了眼睛,当场死亡。鄂温克人认为这是因为沙石克用水浇灭火的缘故。[14]

10.故事汇编

使鹿鄂温克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生态环境及悠久的狩猎生产史,他们的口传文学中以各类动物为核心,或解释动物的习性及生理特征的由来,或赞美讴歌具有奉献精神的动物,或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形成了鄂温克族独具特色的动物型狩猎故事。其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有《狐狸掉牙》、《老人与狐狸的故事》、《好心的小白兔》、《顶针姑娘》等。长久以来,动物是他们狩猎生产的对象,又是生活中的好伙伴,使鹿鄂温克人有着最为深刻的森林记忆。从孩提咿呀学语之时,老人们就掰着他们稚嫩的手指唱着《数字歌》,通过童谣的形式传授关于动物的知识:“左手的大拇指代表松鼠;二拇指代表水獭;中指代表啄木鸟;无名指代表黑水鸭;小拇指代表兔子。右手的大拇指代表大雁;二拇指代表熊皮;中指代表烤盘把手;无名指代表公马鹿;小拇指代表十个叉的犄角鹿。”

(1)棒鸡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冬季将要来临的时候,大兴安岭的气温逐渐冷了起来,森林里的小鸟们打算离开大森林飞往自己温暖的家乡去过冬。它们当中有燕子、大雁、仙鹤、白鹤、丹顶鹤、黑鹤、小黑鸭子,还有长着非常漂亮的蓝色脖子的大鸭子,它们一群又一群离开山林往南飞。此时,大森林里的棒鸡也打算和鸟儿们一同飞回到南方的家。[15]只见那美丽的仙鹤凑过来劝说要飞的棒鸡:“你就不要回去啦。”棒鸡一边听着仙鹤的劝说,一边不停地哭,它仰望着飞走的伙伴们泪水不停地滚落下来。最后,棒鸡哭红了双眼,伤心地对仙鹤说:“我自己留在这里吧,天真是太冷啦!”仙鹤听到棒鸡的话,马上将自己的白羽毛送给了棒鸡,怕冷的棒鸡又加厚了一层白色的羽毛。随后仙鹤也急忙同鸟儿们一同起飞了。此时,棒鸡望着远飞的仙鹤和其他鸟儿们,边笑边高喊起来:“阿呀癳吉、门都癳吉!高傲气嗯、额么达维!安塔额合俄热读阿拉卡奇阿吾。”这是棒鸡欢送仙鹤等候鸟的告别词。(词完全是使鹿温克语言,汉语意思是说:高飞吧,一路平安,再见吧!明年再回来啊!我守候在兴安岭的阳坡山脚下,等待你们的到来。)所以直到现在,大森林里的棒鸡身上是黑、白双色的羽毛,非常好看。[16]

(2)鄂温克英雄[17]

很早很早以前,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一对鄂温克夫妇。家里有儿有女,儿子年轻力壮,妻子勤劳又善良,生活非常幸福。他们世世代代养牛为生。有一天,他们家的一头大黄牛下了个牛犊。每天早晨妻子挤牛奶,丈夫就帮妻子背起牛犊放到母牛旁边。因为丈夫力气非常大,背牛犊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牛犊很快就长大了。男人每天跟牛犊在一起,慢慢地就有感情了。转眼间,牛犊变成了大牛,很健壮,男人都抬不动了。于是,他就决定去寻找有力气的人能够抬得动他的牛。这位鄂温克男人朝着南边走,突然,不远处男人看见有一户人家,屋里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人跟老人寒暄几句之后就告诉了他的来意。老人听了非常高兴并告诉他:“在西北边有一个神泉,能把死人救活,所以很多人都崇拜。但奇怪的是人们一旦去了就回不来,我的妻子和儿子也去了,到现在还没回来。到底那里有什么勇士或怪物,谁也不知道。看你年轻又强壮,去看看吧。”男人照着老人的话朝着西北方向去了。那里有座高山,山背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央有个像房子一样大的石头,石头旁边正淌着水,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泉。男人很高兴,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神泉。当男人走近它仔细观察时,发现在它旁边都是一些腐烂的骨头,有牲畜的,有人的。看了这些男人立刻就明白了,原来这里有吃人和动物的怪物,于是他决定要跟它决一死战,为老百姓消除祸害。于是男人躺在不远处等着怪物的出现,等了一宿还是没来,然后快要天亮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树木在风中摇摆。这股风还有股臭味,沙子满天,什么也看不见了,突然男人看见在那个巨石旁燃起了火焰,男人明白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怪物,但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男人举起枪朝着火焰中央开枪了。突然,一声巨响,慢慢地声音变弱了。灰尘也少了,天一下子亮起来了。男人过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怪物,原来是一个有着能盖住天一样大的翅膀的恐龙,相貌极其丑陋,脑门上有一个大孔(被枪打中的),朝着天空倒在地上死了。男人打死了怪物,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害怕被怪物吃掉。后来,男人被人们称为“鄂温克英雄”。从此,鄂温克人民开始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18]

(3)老人与狐狸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已经很老了。儿女们经常出去打猎,让老人待在家里还不放心,就给他们找了一个保姆——狐狸。那时候,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会讲话,通人性。当时老夫妻家里只养了三只驯鹿,已经好几天没有回来了。老人对狐狸说:“你快去找驯鹿吧!驯鹿好几天没有回家了。”狐狸高兴地答应了。可是过了好几天还不见狐狸回来。老人很着急,于是拄着拐杖出去找狐狸。他走了很长时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找到了狐狸。他发现狐狸正盖着驯鹿皮在大树底下睡觉呢,这时老人意识到他的那三只驯鹿已经被狐狸吃掉了。老人非常生气,举起拐杖朝狐狸打去,狐狸灵巧地从驯鹿皮下蹿出去往回跑。狐狸在前面跑,老人吃力地在后面追。当他们跑到家门口时,老人举着拐杖好像在说什么,老妇人听不见,就问狐狸:“你爷爷说什么呢?”狐狸说:“我爷爷说让你快把咱家的鹿犴油绑在我的尾巴上!”老妇人赶快照办。狐狸得意地拖着鹿犴油跑。跑啊!跑啊!跑到了小河边,遇到一只狼。狼看到高贵漂亮的狐狸上前询问:“你的尾巴为什么长得这么漂亮?”狐狸眼睛一转说:“我呀!我是坐在刚好要融化的冰面上才有了这么漂亮的尾巴!”于是狼按照狐狸的说法坐在了冰面上,一直坐到傍晚。狼一起身才发现自己的尾巴冻僵了,并且被冻断了一截!从此以后,狼的尾巴就变得笨重、僵硬了。

(4)忠诚的猎犬

讲述了伴随主人公尼库成长的一只猎犬,同主人有深厚的感情。在打猎中,猎犬是尼库的好助手,这只猎犬,无论在什么样的密林中都能发现并跟踪野兽。在几里以外就可以发现狼群,还可以绕路堵截鹿、犴,也可以抓住冰下的水獭,它还可以和四岁以下的熊摔跤。[19]

猎犬在尼库猎熊遇险时,拼命保护他,帮他顺利地打到了一只大熊和三只小熊。尼库偶然抓住一只狼崽,就训练它和猎犬一起行猎。在一次灾荒中,饿急眼的狼扑向睡梦中的尼库,猎犬在一旁守护主人不让狼靠近。尼库发现了,打死了那只狼。尼库病重不久离世,猎犬守卫在主人尸体旁,直到饿死。

这则故事通过讲述一只伴随主人成长的猎犬助主、救主、护主、卫主并最终饿死在主人身边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猎人与猎犬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它也是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猎人们在猎犬的帮助下,发现各种野兽的踪迹,最终成功猎获,当猎人遇到险情,猎犬会奋不顾身地拼命保护主人。“传说,鄂温克人驯养猎犬比驯鹿更早。打猎,没有猎犬的帮助是很困难的,猎犬会首先替猎人发现野兽,在必要时猎犬能保护主人的生命安全,猎犬在鄂温克人狩猎活动中起着助手的作用。”[20]

(5)三个姑娘和三条狗的故事

除了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故事外,鄂温克族还流传着幻想色彩较为浓郁的反映人狗情谊的故事——《三个姑娘和三条狗》,三个父母去世的姑娘出门找亲戚,途中分别遇到三个青年和他们养的三条狗,姑娘们把其他人送给她们的肉分给狗吃,后来她们遭到女妖的追杀,这三条狗合力杀死了女妖,救了姑娘们,最终姑娘们与狗的主人们成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从故事的情节来看,是姑娘们首先施恩于三条狗,狗感念她们的恩德,在她们危难之际相救。由此可见,人狗之间的情谊是相互的、双维度的,没有人的饲养和善待,也不会有狗的一片忠心。鄂温克人十分爱护猎犬,将打到了猎物分给猎犬吃以示奖励,闲暇时同它们嬉戏玩耍并亲切地加以爱抚,饲养战功卓著却失去狩猎能力的老猎犬,直至其终老死亡。鄂温克猎人有严禁食狗肉的习俗。[21]

(6)真假阿拉塔山故事

神赐的英雄配下凡的天马,天马救神赐英雄于危难,两者交相辉映,展现了鄂温克人追求完美的审美需求,独特的美学力量。讲述主人公阿拉塔山在作战中身受重伤,在神马阿拉日马的劝说下他的妻子假扮成丈夫,一路奔波去海的对岸寻找可以挽救丈夫的一位神通广大的女子。妻子在阿拉日马的帮助下通过道道难关终于找到了女子,在回家的路上又在宝马的计谋下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终于回家挽救了丈夫的生命。故事中的宝马除了主人公的坐骑阿拉日马外,还有神马西日格马和神骏黑依日马,这些神马性格各异却各个有勇有谋、神通广大,对主人一片忠心,它们其实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由此也反映了鄂温克人将猎马视为和人一样拥有智慧和感情的动物,以及他们同马之间的深厚感情。

(7)火神的故事

听老一辈人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打猎的人。他家里头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老哥。一天,他起早上山林里打猎去了,可打到天黑,连一只猫也没打着,就回家了。回到家里,他越想越觉得丧气,山里林里奔波了一大天,连个会喘气的也没打着。虽说满心里不痛快,可也得吃饭啊,就赶忙生火做饭。他刚点着火不大工夫,火里就“砰”地一声怪响,迸得火星乱飞。他肚子里本来就满是气,火又来了这一下子,就更来气了。顺手操起把刀就对着火猛砍起来。把火砍灭了,他晚饭也没做成,倒头就睡了。第二天,他打算还去打猎,就老早地起来生火,可是不管他怎么生,火也不着,最后他一赌气连饭也没吃,就又打猎去了。他又打了一整天,还是啥也没打着,就只好空着手回来了。在回家的半路上,路旁边有一棵很大的樟树。树底下一位满头乱蓬蓬头发、满脸是血的老太太,正用两手捂着脸伤心地哭,她一边抽抽搭搭地哭,嘴里还一边叨叨咕咕地数落着什么。这个猎人走到她跟前,先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然后问道:“您老人家有了什么大难事,一个人跑到这大野外哭?”经他这一问,那个老太太哭得就更伤心了。她边哭边说:“你还问我,你做的事你自己还不清楚!”打猎的被老太太这一说,就更纳闷儿了。他心里想,你自己在这里哭,与我有什么关系?可她还说我“清楚”,真是个怪事!他愈想愈不明白,愈不明白,就愈想问,愈问那老太太就愈伤心地哭。经过再三询问,他才知道,这位老太太原来就是火神。她那满脸血,就是他昨天用刀砍火时给碰伤的。打猎的听了以后,“扑通”就跪在火神面前了。他向火神说明了昨天是无意的之后,又诚恳地请求原谅,并且发誓:以后在每年的12月23日晚间,都摆上供品敬拜火神。当打猎的跪着发完誓,一抬头,那位老太太早就不知哪去了。打这以后,鄂温克族人就敬拜火神了。据说,直到现在牧区的鄂温克族人,每当12月23日晚间,还都要举行祭祀火神仪式。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会形成本民族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然而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该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心理结构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分析、研究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狩猎文化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的时候,有必要探讨这种文化形成的客观基础、内在机制及现实意义,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透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狩猎文化蕴涵的思想、审美风格及潜在的经济开发活力、深奥而广博的社会科学价值。高寒的森林地区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狩猎文化产生的首要客观基础。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游猎于北纬1度以北、3度以南、东经122度以西、120度以东,北极圈寒冷地区。这里一年之中无霜期约80天,7月间还有积雪和冰块。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气温一般是零下40度左右。大兴安岭的许多山脉,由东向西、向西北,伸展到额尔古纳河,形成了绵亘起伏的高原地带。这里是我国东北地区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带。这个地区狍子、驯鹿、山鸡等野兽、野禽种类繁多,是稀有的天然猎场。树木的品种也相当丰富,尤其是桦树、柳树、松树等植物高耸云霄、茂密丰盛。在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狩猎生活中,鄂温克族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持有神灵观念,并以最高的礼节顶礼膜拜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这些神灵化的动植物,以期获得这些神灵的智能、灵性和庇护,从而与神灵沟通,与大自然中的日月山川、风雪雨云和谐地共处在一个平和宁静的世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在这样自然环境、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及独特的智慧、审美视野影响下,以其高超的创造才华制作出品种齐全、样式独特,并洋溢着自然、纯朴、豪放等森林风格的狍皮服饰文化和桦树皮制品文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不仅是鄂温克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独特的群体。他们所处的自然地域、生态环境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片原始森林,那里自然风光旖旎秀丽,空气没有污染,是天然的旅游胜地。几十年来,党和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他们的经济仍然处在比较落后、单一的阶段。近几年来,驯鹿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相对全国经济建设的进程还是远远滞后。这种状况对于促进鄂温克族乃至全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提高鄂温克族文化素质、内部活力的同时,应该大力开发鄂温克族独有的,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精华,从而使这些丰富、精美的传统狍皮文化、桦树皮文化与现实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事业联系起来,转换社会生产结构、人们的思想意识、经济价值观念,以他们特有的文化遗产、艺术创造投入市场经济,激发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与经济观念。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结合必须是根据本民族的客观现实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品位非凡、享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对于振兴、加速鄂温克族社会经济事业的顺利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51.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2.

[4]此书系清赵春芳志。

[5]吕光天.谈鄂温克来源.民族团结,1962(6).

[6]《清实录》,卷四十六,第十三页。当时清朝已经对鄂温克人区分为“索伦部落”和“使鹿部落”。如:《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第二十二页。有“索伦部落、使鹿部落喇巴奇等”的记载。

[7]侯育成.鄂温克人.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3):79.

[8]永田珍馨.驯鹿鄂伦春族.1938:3。

[9]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次年(1690年)春,清政府即派郎谈等“查看新定边界”,并着手在新的边界上竖立界碑。按《尼布楚条约》规定,应将条文用满、俄、拉丁三种文字“刊之于后,而置于两国边界。在正式竖立界碑之前,郎谈首先“至厄里古纳(额尔古纳)立碑于河口石壁之上,镌清、汉、鄂(俄)罗斯、蒙古、里的诺(拉丁)五样字,毕而返。”见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第91页。

[10]陈伯霖.鄂温克传统狩猎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

[11]陈伯霖.鄂温克传统狩猎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

[12]陈伯霖.鄂温克传统狩猎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

[13]娜敏.鄂温克狩猎故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

[14]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237.

[15]娜敏.鄂温克狩猎故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阿来克·布利托天.鄂温克语言民间故事集(DVD版).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

[17]娜敏.鄂温克狩猎故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

[18]阿来克·布利托天·鄂温克语言民间故事集(DVD版).呼和特市: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

[19]敖嫩.鄂温克民族民间故事集(下册).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9.

[20]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178.

[21]敖嫩.鄂温克民族民间故事集(下册).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76-2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