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驯鹿的饲养及狩猎各时期使鹿鄂温克族的发展

驯鹿的饲养及狩猎各时期使鹿鄂温克族的发展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驯鹿鄂温克妇女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照管驯鹿。现在对山上的使鹿鄂温克人来讲,寻找驯鹿成了最主要的工作。雌驯鹿进入妊娠中期,雄驯鹿继续脱角。4月,使鹿鄂温克人选择水源充足,植物丰富,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方准备接仔。
驯鹿的饲养及狩猎各时期使鹿鄂温克族的发展_敖鲁古雅使鹿温克人的体育文化

第四节 驯鹿的饲养及狩猎各时期使鹿鄂温克族的发展

一、驯鹿的饲养

驯鹿有野生和家养两种,鄂温克语把野生驯鹿叫“索格召”,而把家养驯鹿叫“奥荣”。驯鹿喜欢聚群,一群能达上百头。驯鹿性情十分温顺,不咬人也不踢人。冬季妇女顺着足迹去抓驯鹿,夏季驯鹿就自己跑来。古时用则以木击树,驯鹿闻声而来。现在使鹿鄂温克人每当敲击用鹿蹄壳做成的皮盐袋时,喜欢舐盐的驯鹿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都会迅速围绕过来,这就给使鹿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带来了很大方便。

1.驯鹿的饮食

驯鹿是一种耐寒能力很强的动物,喜冷怕热,适宜生活在气候严寒的针叶山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带。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生长着丰富的苔藓类植物,成为了驯鹿天然的饲料。使鹿鄂温克人把驯鹿喜食的生长在崖石上和土上的苔藓叫“恩考”,把生长在桦树、松树和倒木上的苔藓植物叫“来维特”。驯鹿冬季渴了吃雪,饿了扒苔藓而食,也吃一些桦树枝条。随着季节的变化,驯鹿的饮食种类亦有所改变。春季多食石蕊、嫩青草、草间荆、踏头棉花莎草,有时也吃白头翁。夏季采食丛桦、柳树叶子和一些青草。秋季喜欢吃蘑菇及各种树叶。

2.驯鹿的放养

现在驯鹿的饲养管理仍然沿用着古老而传统的简单粗放形式。表现为放回山林时无人看管,任其自由觅食,用时将其找回,用完继续放归山林。平时对驯鹿只喂一点盐,只有在繁殖期间加强管理。驯鹿鄂温克妇女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照管驯鹿。4~5月间产仔时,她们整天守护在母鹿旁。夏季每天为驯鹿燃烟驱蚊虻,遇上节日还要给驯鹿颈上披红挂绿。为了不让驯鹿走远,使鹿鄂温克人常常在驯鹿脖子下面拴一个木板“特拉也布特”。为了便于寻找,他们也会给驯鹿带上木铃“卡嘎拉”和铜铃“巧尔然”之类的东西。每头驯鹿颈下都系一铜铃,而且铃声各不相同,是为了祛祸祈福。对此,他们世代相袭,成为风俗。除此之外,使鹿鄂温克人还用如下两种方法吸引驯鹿:第一种方法是在猎业点拣些干树枝将其点燃,然后按不同方向依次放3~6根干树枝,待火燃起来以后,再往上面放大量的湿树枝或湿地衣等东西,这时就会有浓浓的白烟从上面冒出,驯鹿因忍受不了夏季蚊虻的叮咬,就会聚集在蚊烟周围,有时竟站在蚊烟上面。第二种方法是给驯鹿喂盐。盐放在一个皮制的小袋儿里,驯鹿看见妇女提着盐袋从帐篷里出来,就会跑过来,使驯鹿离不开人,依赖人。

使鹿鄂温克人现在的居住区内,苔藓比较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经营驯鹿业经济,他们就不断迁移更换牧场,以供给驯鹿更充足的食物。搬迁有大搬迁和小搬迁之分。一般说来,驯鹿行走两天以上的路程就是大搬迁。搬迁的频率在不同季节各不相同。夏季一般15~25天搬一次家,春秋为5~10天,而冬季只有3~5天。因为夏季蚊虻多,搬迁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迁徙有固定的往返路线,大致以一年为一周期,分冬季牧场、夏季牧场、春秋季牧场。现在驯鹿鄂温克人搬家时一般不再使用驯鹿,他们的全部家当连同“斜仁柱”的支架,都被装上卡车从这个地点运送到那个地点。驯鹿并不与人同行,待新的猎业点建立起来后,他们再慢慢把驯鹿赶回来。现在对山上的使鹿鄂温克人来讲,寻找驯鹿成了最主要的工作。

由于苔藓有限,使鹿鄂温克人不可能把全部驯鹿都集中起来放养,而必须分成几个小牧群,由此放牧的人也自然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同原来的家族“乌力楞”一样,猎业点也由若干个家庭组成,只是没有了家族色彩,它被叫作“猎业点”。点儿上各家各户的驯鹿还是放养在一起管理,由点儿长主管。猎业点成员组成有两种,一是自愿组合,即由家族或亲属关系或无任何关系者组成;二是政府方面根据劳动力情况组合而成。多年间猎业点的家庭组成不断变动。

分工:对驯鹿的管理和使役工作,由男女共同承担。男劳动力承担找鹿、挟圈、去势、驯化、锯茸等工作,妇女每天要承担找鹿、喂盐、挤鹿奶、拴鹿、圈鹿、架驱蚊烟等工作。

管理:使鹿鄂温克人在长期饲养驯鹿的生产实践中有一套从交配、怀胎、繁殖、生长各个时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下面是根河市林业局根据使鹿鄂温克人的生产总结出的驯鹿生活管理月历:

1月,正值严寒季节,低温达零下50度,驯鹿以蹄、角破雪采食。食物以地衣为主,也吃些灌木的嫩枝和枯草。此时是猎取灰鼠的旺季,搬家频繁,因饲料较多,驯鹿群不走远,每天给驯鹿喂盐,用时找回。雌驯鹿进入妊娠中期,雄驯鹿继续脱角。

2月,与十月同,早期脱离的雄驯鹿开始生茸。

3月,雄驯鹿脱角基本上结束,大多数开始生长新茸。山体的阳坡积雪融化,表面结一层厚厚的冰,驯鹿易滑倒造成蹄子损伤。同时雌驯鹿进入妊娠后期,行动较为迟缓,易发生流产,驱赶时应让其放慢脚步,不易过急。

4月,使鹿鄂温克人选择水源充足,植物丰富,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方准备接仔。为限制临产雌驯鹿远行,在颈部拴一木棒,以绊其腿,不能远走。中、下旬雌驯鹿开始产仔,产仔后开始脱角。使鹿群易受狼、熊追逐。

5月,产仔旺季。在产前,使鹿鄂温克人先选好接仔营地,然后搭好简易鹿圈,雄驯鹿、阉驯鹿都圈进圈里,不让他们在外面乱跑。接仔营地一般选择靠近河流、树木稀疏、石蕊繁多的山沟。产仔时期,使鹿鄂温克人每天早晨将驯鹿找回,发现有临产或已产的雌驯鹿,将其抓住并在颈上横系一根木杆,长二三尺,围径三四寸,绊其腿,使其不能远行,便于猎民寻找,集中管理,减少丢失或被狼吃掉的数量。仔驯鹿出生4小时后,就能跟雌驯鹿行走。这时,猎民就要把雌驯鹿、仔驯鹿分别戴上笼头,拴于横在地面的小径木上,仔驯鹿拴于雌驯鹿旁,以便增强母仔感情。对于母性不强的初产雌驯鹿,要对仔驯鹿进行人工辅助哺乳,哺乳期5个半月至6个月。对于多奶的雌驯鹿,每日挤奶一次。挤奶时只挤后两个奶头,前两个奶头留给仔驯鹿吃。雌驯鹿每胎多为一仔,个别产两仔。当年仔驯鹿从9月开始可喂盐。当年仔驯鹿体毛细柔,无粗杂毛,7天左右生出茸角,叫初角茸。成年驯鹿的毛粗糙发硬,密实而厚。毛色分为4种: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灰色、灰黑色者占鹿群数量的86.7%。每年5月份开始脱冬毛,一直延续到8月份,根据驯鹿的膘情、强弱、年龄等不同情况而异,雌驯鹿生长到2岁结束,一般繁殖到14岁左右,雄驯鹿生长到3岁结束,寿命可达20年左右。健壮驯鹿换毛早,老弱驯鹿换毛晚。5月下旬开始锯茸。

6月,继续产仔、脱角、生茸、脱换冬毛。6月份蚊虻出现,开始用烟驱蚊虻。驯鹿采食丛桦、柳树、东北赤杨的叶子。每年5月下旬至7月末是锯茸时期,届时把驯鹿群赶到公路附近。锯茸方法有三种:一是把驯鹿拴在树上,两边用小杆夹着锯;二是把驯鹿按在地上锯;三是用注射枪麻醉后锯。先用纱布将茸根绑住防止过量出血,然后用骨锯将茸锯掉。过去是烧烙茸根,现在撒上消炎粉。也可用驱蚊烟的木炭灰涂在驯鹿茸根处止血。锯下茸后用开水煮,然后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后贮存在通风好的库房里。

7月,天气炎热,阴雨天多,降雨量增加。地面泥泞,蚊虻猖獗,鹿群发病率高,兽害多,每天用火搦烟驱蚊虻。需每天找鹿以免丢失。本月锯茸工作基本结束,同时,冬季驯鹿脱毛换毛现象也已基本结束。

8月,天气、驯鹿群情况基本与七月相同。驯鹿茸开始骨化,茸皮脱落成角。驯鹿经常分小群采食蘑菇,极易丢失。

9月,天气凉爽,作配种前的准备工作。蚊虻减少,用火搦烟结束,开始降雪,驯鹿开始长冬毛。按交配期管理驯鹿群。每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是驯鹿的发情交配季节。由于雄驯鹿互相争偶激烈,将一岁半的雄驯鹿去势,为了防止顶伤,还要把雄驯鹿的角尖锯掉,白天凡是抓住的雄驯鹿都给戴上笼头拴起来,抓不住的则赶进驯鹿圈圈上。到晚上再将其放出觅食和交配,以防雄驯鹿追逐跑远不好寻找,造成丢失或遭兽害。搬家时,为防止雄驯鹿追逐驯鹿群,就把它的角拴到后边的鞍子上,使之无法追逐。

10月下旬,交配期结束。雄驯鹿在交配期体力消耗很大,故伏卧休息,极易被狼、熊所害。这时期驯鹿继续生长冬毛。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易发生白灾,给饲养驯鹿带来一定困难。

11月,冬毛基本长齐。雄驯鹿仍为配种后恢复期,开始脱角。雌驯鹿进入妊娠早期。驯鹿群的采食量增加,大地被雪覆盖,易发生白灾。使鹿鄂温克人开始进入繁忙的冬季狩猎阶段,搬家较多。

12月,雄驯鹿继续脱角。管理与11月相同。

驯化:使鹿鄂温克人每个猎业点上所拥有使役驯鹿的数量不高,以够用为限,一般10~20头。新使役驯鹿,是从三四岁已去势的雄驯鹿中选择体强健、膘情好、高大的进行驯化。时间多半在夏季。方法是:首先把驯鹿抓住,戴上笼头,并用几根缰绳拴住,几昼夜不放,驯鹿体能消耗很大,饥渴难忍,这时猎民从河里采回鲜嫩、绿色的多汁水草喂它,但不喂多,始终让它处于饥饿状态。大人、小孩经常在驯鹿身边活动,使它的畏惧心理逐渐减少,在不怕人的情况下牵到河边饮水,建立起人和驯鹿的亲和关系。然后给它驮轻的东西牵着遛,逐渐增加重量,直到它所能承驮的重量最大而且听话顺从为止。在头几次使用时需要特殊照顾,整个过程需要10天左右。使鹿鄂温克人出猎都要带上几头驯化好的驯鹿,为的是把猎获的野兽肉驮回猎业点。一般来说,一头500公斤左右野牛般大小的驼鹿用8头驯鹿就能驮回来。

挤奶:驯鹿鄂温克人直接作用于驯鹿本身的生产劳动之一,就是妇女给雌驯鹿挤奶。一般雌驯鹿产奶量为3~4两,最高可达6~7两,一天可挤一次。方法是给雌驯鹿、仔驯鹿分别戴上笼头,拴在驯鹿圈里横在地面的小径木上,仔驯鹿拴于雌驯鹿旁。妇女拿着桦树皮制成的桶或不锈钢的大杯子蹲下挤奶。

阉割:使鹿鄂温克人在每100头驯鹿中通常只留3~4头种驯鹿,因此就要适时地对其他雄驯鹿进行阉割。阉割一般是在雄驯鹿2~3岁时进行,也有等到4~5岁时才进行的现象。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末给雄驯鹿阉割,方法是用布把雄驯鹿睾丸包好,然后用牙咬碎。

接产习俗:每年4~5月份是雌驯鹿的临产期,这时也要把它们圈起来。使鹿鄂温克人对受孕的雌驯鹿在产仔前后特别照顾。产仔前不让它们驮重的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喝冷水。产仔时不让雌驯鹿吃掉胎盘以免它们不认仔。刚生下来的驯鹿仔不能用手摸,特别是不能用吃过鸭肉的手摸,因为驯鹿忌讳鸭腥味,带有这种气味的驯鹿仔,雌驯鹿也不会认领。产仔时也要禁止烧朽木、桦树皮,因为刚生下来的驯鹿仔一闻到这种烟味就会中毒。这时一般都烧落叶松木。如果驯鹿奶不足,通常要对驯鹿仔进行人工哺乳5~6个月。

驯鹿疾病防治:使鹿鄂温克人在漫长的饲养驯鹿历史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治愈驯鹿疾病的方法,这是他们驯鹿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驯鹿易患的疾病有十几种,比较常见的病及其治疗方法如下:(1)蛆长在驯鹿角上,有的深入角根部甚至头骨,治疗方法一是在患病处涂抹木炭灰以止血,二是用“拨罗勒套”和“师布勒”两种树木熬成的汤清洗生蛆的部位;(2)咳嗽,治疗方法是把蝙蝠打死,制成干粉,然后用水溶解,灌入鹿鼻;(3)四肢病,即腿炎、关节炎一类,治疗方法是用一种叫“巴黑”的树条子的芯熬成汤,洗患病处;(4)脾肿,疗法是用针刺第二条肋骨的后面。此外,使鹿鄂温克人还将一种叫“阿老克道”的草药熬水灌服,可治愈咳嗽、呼吸困难等病。还可以将此草药捣烂外敷,可治疗驯鹿的关节炎、肿胀、狼咬伤等。

二、以猎为主,护、养、猎并举时期使鹿鄂温克族的发展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历史上就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建乡初期,国家为鄂温克猎民新建了35户木刻楞定居房,设供销社、卫生院等服务设施,为改变鄂温克猎民放牧狩猎的单一经济模式,敖乡政府积极组织猎民进行生产,1967年成立了东方红猎业生产队,制定了“以猎为主,护、养、猎并举,积极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的方针,鼓励鄂温克猎民多为国家打“好皮张”,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促进猎业生产的发展,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1973年在原有的“供销社”基础上成立了“民族贸易商店”,在保证日常生活用品供应的前提下,向猎民供应子弹和收购皮张,掀起了“鄂温克猎民心向党,四海为家狩猎忙”的热潮。同时,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国家大潮推动下,鄂温克猎民也同知识青年一道开始了在林间开荒种植小麦,使用塑料大棚种菜的前所未有的尝试。

1975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迎来了建乡定居十周年,全乡人口已由定居时137人的发展到186人,经济生产十年累计向国家交纳驯鹿茸6 300多市斤、马鹿茸326市斤、细毛皮张53 873张,还有很多名贵药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积极政策后,敖鲁古雅乡政府制定了“以驯鹿业为主,农林牧副相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结合林区特点和民族乡实际,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出现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新局面。

(1)经济方面。驯鹿产业优先发展。敖乡原来的驯鹿产业是集体所有,1984年承包到户,将当时的755头驯鹿分别承包给24户猎民,24户承包养鹿户以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了5个猎民点。实施了“驯鹿集体所有,个人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鄂温克猎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驯鹿存栏数量平衡增长,不仅壮大了敖鲁古雅乡猎业服务中心的集体积累,也增加了驯鹿承包户的个人收入。1985年老猎民拉基米一家成为承包后的第一个万元户,其他承包户收入也大幅度提高。这一承包结果从根本上打破了饲养驯鹿“大锅饭”现象,解决了驯鹿数量十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据统计资料记载,1980年,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头数达到887头,靠出售驯鹿及销售鹿茸,总收入3.2万余元。由于敖鲁古雅乡的驯鹿种群较小,多年来始终在种群内部繁殖,造成驯鹿种群退化。为改良驯鹿品种,1994年乡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投资30万元,从俄罗斯引进29头良种驯鹿进行了全乡驯鹿品种改良。

民族工业调整及时,发展迅猛。1978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敖鲁古雅乡建起了首家木材综合加工厂,兴办起了乡镇企业,利用大兴安岭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发展林木工业,不仅为民族乡解决了就业问题,支持了驯鹿产业的发展,也为民族乡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国家关闭中小森工企业政策的出台,敖鲁古雅乡林木工业失去了支撑地位。为了及时调整产业经营方向,敖鲁古雅乡立足独有的驯鹿资源优势,发展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1994年投资6万元兴办了敖鲁古雅滋补酒厂,生产茸鞭宝酒系列产品并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6年在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获得“优质产品奖”。该产品投放市场以来,行情看好。

(2)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1965年,国家分别在奇乾和敖鲁古雅建立了民族初级小学、卫生院、俱乐部等服务设施,随着民族乡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全乡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教育方面。自1965年以来,国家对鄂温克族子女实行免费进入寄宿制民族小学接受教育,在外地就读中学和中专的人数也逐年增多,特别是1984年政府投入30万资金建成1 017平方米的敖鲁古雅乡民族中小学校,使全乡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75年到1990年国家已为鄂温克族猎民培养出了3名大学生、7名中专生、10多名民族干部和40多名从事各行各业的职工。1994年,敖鲁古雅乡学校被评为呼伦贝尔盟教育示范学校,1996年和1999年两次通过国家“两基”教育验收。

文化方面。建乡最初十年间,全乡仅有一所俱乐部、一只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鄂温克猎民的文化生活还十分单一,文化站借用猎业队的生产用房。1985年政府投资15万元的470平方米的敖鲁古雅乡文化中心楼落成,并首次开设了鄂温克猎民狩猎文化陈列室。该站除放映电影外,还安装了卫星电视插转台接收设备,使鄂温克猎民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国内外信息和观看娱乐片。1995年敖鲁古雅乡改设了有线电视网,覆盖率达到98.6%,同年又扩建了200平方米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狩猎文化博物馆,充分地展示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医疗卫生方面。由于全乡鄂温克猎民长期从事放牧狩猎生产,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各种疾病蔓延,肺结核病已经成为地方病。对此国家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为鄂温克猎民防治疾病,及时派驻医疗队、购置设备、补给药品,全面检查猎民身体,治疗疾病。1965年国家投入60余万元建立了399平方米的满归结核病防治门诊和病房,1974年又分别投入50万元和20万元在敖鲁古雅乡建设了343平方米的结核病防治院门诊和住院病房,配备了现代医疗设备,定期普查诊治,深入猎民点送医送药,猎民全部免费就医。经过长期的治疗和防疫,1965年猎民结核病发病率为23.6%,1973年降至11.5%,1990年下降到2.1%,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得到根治,同时,儿童初级保健得到加强。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极大改观。敖鲁古雅乡成立以来,国家财政的投入是巨大的,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57年到1989年的30多年间,党和政府为实现鄂温克猎民定居做过各种努力,先后三次为鄂温克猎民建设永久性住房、学校、卫生院等基础生活设施,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万元,建设项目包括乡机关、学校、文化站、卫生院、职工和猎民住房、输电线路、防洪堤坝、企业厂房等各个方面,大量资金注入使鄂温克猎民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4)党的各项政策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得到积极的贯彻落实。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培养任用民族干部。建乡以来,乡党委认真抓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乡各级党组织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乡党员、干部政治坚定,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廉政为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目前全乡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民族干部队伍发展壮大。多年来,乡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选拔、使用干部时,重视培养任用鄂温克族干部,先后选派鄂温克干部、青年到外地学习,到高等院校深造,交任务、压担子,使鄂温克干部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方面迅速提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干部积极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较好地完成了上传下达的各项任务,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培养、使用民族干部是振兴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关键。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敖鲁古雅乡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民族乡,建乡以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在全乡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共同自觉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工作条例》,牢固树立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多年来,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还出现了很多鄂汉两家亲、多家亲和睦幸福的新家庭,鄂温克族猎民幸福地生活在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大家庭中,实践证明,加强民族团结是敖鲁古雅乡各项事业振兴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鄂温克猎民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提高鄂温克猎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作为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党和政府多次组织猎民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有的猎民光荣地到北京参加“五一”、“国庆”观礼,11名猎民代表幸福地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当家做主的鄂温克猎民认真行使民主权利,多年间先后有11位鄂温克猎民代表、委员出席了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市)人大、政协会议,其中达玛拉还作为鄂温克族代表列席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

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在长期饲养驯鹿和狩猎的历史过程中,以森林民族的智慧和勇敢创造了堪称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明珠的独特驯鹿文化,不仅具有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多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经常深入到敖鲁古雅乡挖掘和整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根河市就出现了孔繁志、董联生等专门研究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发展史和生产生活习俗的专家。同时,乡政府一方面通过建立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整理和保留鄂温克族文化,还通过组织当地鄂温克族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加入“内蒙古鄂温克族研究会”,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歌舞蹈、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保护具有鄂温克族语言代表性的“敖鲁古雅方言”方面,乡政府多年坚持在乡民族小学每周开设了一节民族语言课,聘请鄂温克猎民作为兼职教师,为避免“敖鲁古雅方言”失传努力工作。

三、使鹿鄂温克族狩猎后期的发展

一般而言,以人为本是敖鲁古雅发展之路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深化了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保证各族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各族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全乡各项工作的基本目标。

第二,坚持和深化了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民族地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各族人民。始终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保障全乡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和深化了各族人民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敖鲁古雅乡尊重各族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各族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从而实现鄂温克民族的复兴。

第四,坚持和深化了各族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最高标准。敖鲁古雅乡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各族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各族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任何工作的好坏都要由各族群众的支持度来检验,任何政绩的大小都要由各族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

各族人民欣喜地看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带来了敖鲁古雅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变化。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文明执法、服务群众取得成效;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逐步解决,帮助猎民转产增收,驯鹿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扶贫工程、维护困难群众利益都有了长足进展等等。这些都集中彰显了敖鲁古雅乡对人的价值的高度关注,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灿烂光辉,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普遍赞誉。

敖鲁古雅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坚持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表明了敖鲁古雅乡在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上无比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敖鲁古雅发展之路是发展方式的时代坐标。

以人为本,贯彻到经济发展上,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念。正是这一理念指导并推动着敖鲁古雅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但当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大工业的不断扩张,大量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后果,使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了极大威胁。过去几十年,敖鲁古雅乡也在消耗自然资源与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中徘徊。不能说过去的发展不是为人服务的,完全是以“物”为中心的,应该说,过去经济发展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经济增长,并与人的发展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世界各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阶段性特征和汲取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这就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时代坐标。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就是最好的例证。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集约发展方式。敖鲁古雅乡是一个依靠狩猎、驯鹿养殖的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代价太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人才强乡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驯鹿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民族地区,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既造福当代又造福后代。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文明发展方式。现在,敖鲁古雅乡其所在的根河市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敖鲁古雅乡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猎区林区农业现代化道路、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敖鲁古雅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地区。

敖鲁古雅发展之路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石。

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各方面,必然趋向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敖鲁古雅乡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未来20年,是敖鲁古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极为重要,但要看到敖鲁古雅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敖鲁古雅乡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和演进,各族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个体与集体、群体与群众、猎民点与猎民点、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等等之间,不可避免出现各种的利益摩擦和矛盾,这些矛盾绝大多数表现为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

敖鲁古雅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为统筹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根本原则。它不仅要求全乡一盘棋、以全局和大局利益为重,而且要求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乡各族人民共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必须落实在全乡各族人民得到日益增加的利益上。敖鲁古雅发展之路把注重效率和注重公平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全乡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为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根本尺度。以人为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通过以和为贵来实现的。和谐文化,倡导以和为贵,以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敖鲁古雅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团结和睦,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内在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强有力支撑。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鄂温克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北方民族、中华民族和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以蒙古高原游猎文化为基础,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努力营造和谐共事、和气生财、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提升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时代品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敖鲁古雅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为包容不同思想认识、正确对待不同社会思潮提供了根本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原因引发的不同思想认识的摩擦、交锋甚至冲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同社会思潮的生成消失、此起彼伏也已成为一种常态。敖鲁古雅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包容的姿态去对待。中国古代圣贤曾提出过“和而不同”的理念。马克思也曾说过,人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更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所以,用包容精神对待思想认识问题已成为敖鲁古雅乡的一个共识。有包容,才能和而不同,才有创造活力。不同思想认识的存在,提醒人们要努力创新群众工作和思想舆论工作,学会在倾听中疏导,在服务中引导,在互动中倡导,力求减少思想冲突,缓解公众情绪,平衡社会心理,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心情舒畅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