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学科联合推动人口健康研究,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

多学科联合推动人口健康研究,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人口计生委等部委先后支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这样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牵头与科学院和大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实施出生缺陷研究国家重大项目。自1999年以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系列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与多个相
多学科联合推动人口健康研究,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_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为例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多学科联合推动人口健康研究,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为例

郑晓瑛[1]

首先感谢教育部社科司领导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邀请我参加这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前面顾校长和张校长已经对交叉学科的理念、内涵、发展以及相关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他们不仅仅是很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也都是著名学者,给我的压力很大。在此,我仅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学者汇报我们在学科交叉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大家从程部长刚刚对我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我原来是学医的,后来学习体质人类学和人口学。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在理解跨学科这个问题上有了一些想法,并依托一个较大较好的团队,利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进行了10多年的实践。因此,我是代表这个团队来向大家汇报的。这个团队不仅仅包括北京大学,还包括一直支持我们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全国八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科研学术机构。

正如张校长刚才所说,跨学科不是一个目的。我认为跨学科是通过交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过程。一方面,我们需要有科学敏感性去发现需要交叉学科解决的问题,并定位交叉学科研究的主干学科及其性质。例如,现在探讨人口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人口学是主干学科,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人口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在解决重大需求和问题中,是否学科交叉比主干学科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更有优势呢?到底有没有多个相关学科联手的需求?

刚才顾校长已经对学科交叉的理论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我再多讲交叉学科的理论就是班门弄斧了。在此,只是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解和大家共享。当同一个学科的学者在自己领域中希望通过拓宽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视野解决问题时,往往就要学习本领域不同方向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这是大家的共识。其实,这就是学科交叉的需求。在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方向的交叉是近距离的交叉,是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经常发生的需求和交叉。还有一些距离较远的学科交叉,同样,也是根据科学本身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求为导向的学科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所以,交叉学科的产生是一个需求引导的过程,刻意地进行学科交叉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刻意地追求学科交叉,而不是真正有这种需求的话,很有可能不会产生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有创新性的重大成果。

接下来,我代表北京大学人口健康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利用这个短暂和重要的交流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工作,尤其是我们探索开展人口健康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初步的体会。

首先,粗浅地讨论一下科学敏感性。对每个学科而言,如何提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命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重要的科学命题是在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潜心、深入、系统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而很多重要的命题都需要学科交叉才有望解决。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例,1999年,我们提出预防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人口领域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学科交叉解决的国家重大需求呢?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将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列为全球需要解决的8个重大问题之一,而人口死亡研究是人口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我国婴儿死亡率自1949年以来不断地下降,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下降的速度趋于缓慢。当然任何人口的死亡率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下降,其速度就会逐步缓慢或近于停滞。问题是我国的婴儿死亡率并没有下降到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一致的水平,那就有其内在的原因了。我国政府在1994年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的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能力提出来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但1990年以来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的下降较为平缓,与经济发展和GDP的提高并不同步。我们剖析了我国城市婴儿死亡的原因后发现,自1990年以来出生缺陷所导致的婴儿死亡占婴儿全部死亡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出生缺陷导致婴儿死亡的比例已达到30%,大约三个婴儿死亡就有一个是出生缺陷导致的。这说明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导致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这就引申出一个新的想法,要继续下降婴儿死亡率,预防出生缺陷是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2000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随后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等重要文件均相继强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性。

提到“出生缺陷”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医学或遗传学联系在一起,而认为和社会科学无关。出生缺陷是胎儿在出生前发生在母亲子宫内的功能、结构和代谢的异常,的确应该是这些领域中的问题,全世界为解决这个问题,每年都会为生命科学、医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是否需要社会科学领域做这个工作?如果需要,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工作?出生缺陷是在出生前就发生了,但不一定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仅占20%左右,大部分出生缺陷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这就说明,仅仅靠医学和生命科学去研究和预防出生缺陷还不够,的确需要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参与。2001年,国家科技部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列入人口与健康科学研究的优先领域。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人口计生委等部委先后支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这样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牵头与科学院和大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实施出生缺陷研究国家重大项目。这就确定了出生缺陷需要交叉学科研究的主题,同时也说明社会科学参与国家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再和大家讨论一下主干学科的定位。自1999年以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系列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与多个相关学科联手,共同开展以出生缺陷预防为主线的交叉学科研究。以人口学为例,假定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与其他学科联手共同攻关,就需要明确人口学在多个合作学科中的定位。当人口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合作时,人口学应该是学科交叉的主干科学。学科交叉中的主干学科并不是我们可以任意臆断的,而是要根据问题的本质和学科的本质来综合分析。人口学是通过对生育、死亡、迁移流动等内容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人口既具有生物属性,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既要关注人口数量,更要关注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而人口健康是人口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人口学学科的定位,也是我们在开展解决国家人口健康重大问题研究中人口学科作为主干学科的依据。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当交叉学科的主干学科提出重大问题的命题后,究竟如何寻找和确定相关学科,科学合理并有效率地强强结合。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都比较了解,但对自己从事的学科能为其他学科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其他学科能为自己从事的学科解决什么问题就不一定十分清楚了。人口发展在社会开放系统中受到两组关键变量的影响,即社会转变和健康转变。人口学也应该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考虑这两个转变的变量。具体说,在我们研究人口健康问题时,应该注重社会转变和健康转变的内容,这就需要有这些相关学科的参与。这也回答了一个问题,研究健康问题,离不开社会科学,而且社会科学很重要。人口学就可以在研究社会转变和健康转变事件中发挥它自己的作用,但还不够,还应该有环境科学、生命科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参与。近些年来,我们在出生人口素质研究中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也证明了这样的交叉合作的确比单一学科在解决重大问题方面更为有效,我们充分体会到不同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研究优势,我们能够在互相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和促进,形成多赢的态势。前面谈到,出生缺陷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一方面,开展出生缺陷交叉学科研究要有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团队和技术平台,另一方面,需要环境研究相关学科的参与。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GIS平台及空间分析技术,我们获得了出生缺陷发生的社会、行为、环境危险因素的大量线索,不但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科学参与这个传统上由遗传学研究的问题的新看法和关注。

总之,出生缺陷已成为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经济有效地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生缺陷预防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该领域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及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我们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针对影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出生缺陷,积极开展了多项跨学科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深入研究了社会、经济、营养等因素与重大出生缺陷发生之间的病因关联,探讨了社会、经济、文化、管理、服务、政策等因素在出生缺陷现有预防措施推广应用中的作用,为我国出生缺陷预防尤其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通过多学科研究,在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和流行病学、重大出生缺陷环境危险因素及发生机理、出生缺陷预防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在我国实践了出生缺陷的连续观察,获得一系列珍贵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建立了基于GIS和空间分析的出生缺陷环境风险识别模型,应用空间分析技术及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和手段,重点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之间的病因关联;在国内外率先实施综合营养素干预出生缺陷的引入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出生缺陷干预技术引入推广的指导性框架,为出生缺陷干预新技术应用推广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在国内率先提出有效的出生缺陷预防需要加强孕前—围孕保健工作,提出了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出生缺陷干预国家战略框架建议,提炼出适用于我国出生缺陷预防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实施原则。这些都是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单位和不同研究队伍共同的努力和付出基础上的。

目前,我们在第一个“973”项目的基础之上,继续完善我国第一个交叉学科建立的胚胎发育队列,充分利用所收集的社会、经济、文化、生物、环境信息和标本开展综合研究。凝练思想、证明假设、验证结果、创新方法,争取在第二个“973”项目中对出生缺陷的研究有一定的突破。我们自己这些年来的一些经历和粗浅的认识说明多学科联合攻关是我们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探索更加复杂的系统的有力武器,是推进思想创新、认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参观了包括我们参与的“加强多学科研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在内的科研成果汇报展后,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指出:“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研究重点,加强协同攻关,不断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推出更多国内外领先、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要重视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学科研工作者肩负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备受鼓舞。

促进人口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社会工程。我们已经用事实说明,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特别期望通过我们多学科的探索和共同努力,能够为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添砖加瓦。我们深知,过去的一些积累和认识仅仅是初步的,不成熟的,有待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检验,所以特别期望能够得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大家的支持和指点,让我们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走得更有信心!

谢谢大家!

【注释】

[1]郑晓瑛,现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和人口科学合作中心教授、所长、主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