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

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我认为他是八旗子弟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文康为八旗子弟树立的一个标杆。不过这不是安骥的错,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可以说,安骥的道路,就是文康眼中旗人子弟应该走的金光大道,通过安骥形象的塑造,文康给旗人子弟上了一堂形象的“弟子规”课。

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安骥形象的典型意义,我认为他是八旗子弟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文康八旗子弟树立的一个标杆。

道咸之际,官吏贪冒,道德沦丧,清王朝已进衰世,如龚自珍所言“将萎之华,惨於槁木”[75]。同时,八旗子弟的堕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晚清“八旗子弟”一词,几乎已经成了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的代称。文康笔下也不乏对此类纨绔子弟的描写,如第三十四回中写安学海指斥世家恶少“一个个不管自己肚子里是一团粪草,只顾外面打扮得美服华冠,可不像个‘金漆马桶’?你再看他满口里那等狂妄,举步间那等轻佻,可是个有家教的?”反感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十四回中,文康还着重刻画了一个八旗纨绔子弟绷僧额的无知、粗鲁、愚蠢。身为旗人,文康同样也面临晚年“诸子不肖”的窘境。他对旗人子弟的现状必然是感到焦虑的,安骥就是他按照理想中的子弟形象塑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他对八旗子弟应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思考。

安骥身上也有许多弱点,但和纨绔子弟有本质不同。他的呆气、软弱,不妨看作是文康对八旗子弟丧失国初英武之气,荒废骑射,逐渐变得文弱的揶揄。不过这不是安骥的错,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胡适就曾言:“吾久处妇人社会,故十三岁出门乃怯恇如妇人女子,见人辄面红耳赤,一揖而外不敢出一言,有问则答一二言而已。”[76]这与安骥的表现何其相似!道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青年人很容易受到诱惑,文康并不奢望子弟能对诱惑无动于衷,其详细描写安骥婚后变得油滑,最终被规劝的全过程,是在形象地告诫旗人子弟如何摆脱诱惑,其中着重强调了家人的重要作用以及子弟自身的觉悟。(www.guayunfan.com)文康心中理想的子弟应该走科举之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是最体面最理想的道路,安骥走的正是这条路。今日的批评者当然可以就此批评文康庸俗,不过这种批评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式的,如果还原到文康生活的科举至上的时代,又有几人能逃脱科举的诱惑?周作人认为“作者的昼梦只是想点翰林,那时候恐怕正是常情”[77]。陈平原先生也指出:“自从胡适着意表彰《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生动俏皮,评价此书者,多弃思想而谈文体。其实,在清代小说家中,文康思想不算太陈腐。就连对道学持论甚苛的周作人,也都觉得安学海可以接受;至于点翰林,更是那个时代的共同梦想,不足为大病。”[78]可称知言。

可以说,安骥的道路,就是文康眼中旗人子弟应该走的金光大道,通过安骥形象的塑造,文康给旗人子弟上了一堂形象的“弟子规”课。

【注释】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2]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古城返照记》云:“中书在明朝虽然隶于内阁,可是因为那时内阁的权大,中书就是小军机一般。直到清初,也还够个‘小要人’的资格,到了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上有军机大臣,下有军机章京,于是乎赫赫的内阁大学士,就变作大登殿里王允那一类的养老太师,内阁中书也就成为人身的赘疣,官场的废物。所以《儿女英雄传》安学海口中,在‘中书’上面加了‘冰冷的’三个字的adjective,算得是历史上第一等的头衔,官场中第一流的冷宦了。”见徐凌霄著:《古城返照记》上册,同心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5]同上。

[6]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6册《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7]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8]王夫之著:《读通鉴论》第6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7页。

[9]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1980年版,油印本,第74页。

[10]曹峰著:《先秦政治的智慧与谋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1]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12]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3]朱彝尊著:《曝书亭集》上册,国学整理社,1937年版,第434—435页。

[14]〔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4页。

[15]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卷十《户律·婚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16]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17]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1980年版,油印本,第104页。

[18]〔明〕康海著:《对山文集·先君墓碑》,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98页。

[19]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20]祝秀侠、袁帅南编:《中华文汇清文汇·师说上》,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0年版,第195页。

[21]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佳教育论著选·说士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页。

[22]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00页。

[23]刘富伟、郭豫适撰:《文人小说和平民小说的分野与兼容——论清代嘉道时期章回小说的创作格局》,《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第117页。

[24]林薇著:《文化启示与艺术灵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25]邓狂言著:《〈红楼梦〉释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26]《紫罗兰》1929年第4卷第10期,上海大东书局发行,第64页。

[27]本文原载1945年8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现收入王玉佩编《张恨水散文》第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8]王玉佩编:《张恨水散文》第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页。

[29]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8页。

[30]孙楷第著:《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7页。

[31]同上书,第257—258页。

[32]《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画堂花烛顷刻生春宝砚雕弓完成大礼》写:“只是这位姑娘怎的又会这么知古今儿也似的呢?他又怎的懂得那‘守宫砂’的原由呢?难道他还有那读史书的学问不成?这话不必这等凿四方眼儿,他纵不曾读过史书,难道连《天雨花》上的左仪贞《天雨花》十六回他也不知道不成?”清陶贞怀著《天雨花》第十六回《访幽贞殿上辨明真假悔误认闺中枉运机谋》写左维明当着皇帝的面,以守宫砂试其真假:“看官你道,这守官砂是什么东西?守宫乃虫名,形类壁虎。取置金盒中,日以硃砂饲之,久则通体明赤。刺其血点室女之臂,即渗入肉中,洗濯不去。若一失身,其红自落。若妇人之身,非但点之不上,即使点上,一洗即落,放汉宫以此试验官人,一月一验,其效如神!此物惟宫中始有。……玉人甚觉心烦恼:爹爹奇刻这般深!我保全名节今如此,他身还是有疑心,便点守宫何惧怕,正直无私不怕人。忙将袖口缝线去,左公要验女亲生,当殿扯出纤纤手,玉臂高擎试假真。绛红点上羊脂玉,艳色光华分外明。近臣捧过金盆水,罗巾浣拭半时辰,莹然在臂全不落,的的真真处女身!君臣交口齐赞叹,父女山呼谢圣恩。贞烈佳人今古少,愈磨愈琢愈光明;有权空自喷血口,越使佳人标美名。”见李平编校:《天雨花》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26—627页。

[3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34]发现过程详见王汝梅、薛洪勣撰:《初论在韩国新发现的剑侠小说〈韦十一娘传〉——附〈韦十一娘传〉全文》,《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49—53页。

[35]韩结根认为《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岗纵谭侠》是改编自《亘史》,亦可备一说。他指出:“正文由于篇末有‘秣陵胡太史汝嘉有《韦十一娘传》’语,故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认为这篇故事即直接根据胡汝嘉《韦十一娘传》原作改编。我们认为,凌漾初叙写《初刻》卷四时根本就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从那么多前人作品中爬梳辑录资料,他仅依据潘之恒《亘史·外纪》卷三全文敷衍成篇。《亘史·外纪》卷三属《侠部·剑术》类,全卷汇辑了十个女剑侠的故事,这十个故事的篇名依次是《红线》、《聂隐娘》、《香丸志》、《崔慎思妾》、《侠妪》、《贾人妻》、《解洵娶妇》、《三鬟女子》、《车中女子》、《韦十一娘传》。《初刻》卷四全文所叙十个故事不仅内容与《亘史·外纪》卷三相同,其排列次序也完全一致。当然,由于《初刻》中前面九个故事是作为入话用的,所以叙述较为简略;而《亘史》是辑录原文,故叙事较《初刻》详细。至于正文叙韦十一娘事,其故事梗概《初刻》与《亘史》所载完全相同,仅在某些细节上作了一些发挥。”见韩结根著《明代徽州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469页。

[36]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37]详见张金桐著:《唐代妇女与唐代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199页。

[38]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45页。

[39]《三侠五义》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

[40]蔡翔著:《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41]陈平原指出:“从唐代豪侠小说中的侠,到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侠,最大的转变是打斗本领的人间化与思想感情的世俗化。”见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42]〔明〕凌濛初著:《拍案惊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43]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0页。

[44]曹正文著:《中国侠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45]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46]孙楷第著:《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6页。

[47]萧军著:《萧军全集》14,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48]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1980年版,油印本,第48页。

[49]刘叶秋著:《学海纷葩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50]陈平原撰:《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4页。

[51]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0页。

[52]张恨水著:《真假宝玉》,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53]《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15页。

[54]郑板桥著,吴泽顺编注:《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76页。

[55]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56]《传家宝全集·人事通·防贼用弩箭极妙》云:“弩弓一盒,藏箭十余枝。不用安箭,一便也;接连而发,甚是快速,二便也;轻小不费力,三便也。但箭矢须用桐油毒药蘸过,才利害伤贼。”见〔清〕石成金编著:《传家宝全集·人事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57]陈洪、孙勇进著:《漫说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1页。

[58]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小说:“第4、19回等多处讲到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实际上《啼笑因缘》在人物安排上也与《儿女英雄传》大体相似:樊家树大体相当于安公子,关秀姑像十三妹。”见李钧著:《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59]中野美代子指出:“可以认为《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女主人公杨小梅,在解放后的中国人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具有阶级觉悟’的农村姑娘,而是勇毅的女侠,即十三妹式的形象。”见[日]中野美代子著,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60][美]王德威著:《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61]陈寅恪著:《陈寅恪集·诗集:附唐筼诗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7页。

[62]周而复著:《文学的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63]张菊玲等辑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64]《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第3页。

[65]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页。

[66]〔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9页。

[67]赵尔巽等著:《清史稿》第43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05页。

[68]同上书,第13118页。

[69]罗志田著:《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70]〔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7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1页。

[72]同上书,第177页。

[73]〔清〕颜元著:《颜元集》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3页。

[74]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6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75]〔清〕龚自珍著:《龚自珍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页。

[76]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56页。

[77]周作人著,钟叔河编订:《知堂书话》(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78]陈平原撰:《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