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简介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发表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获教育学一等奖。此文对于中国当代教育学界深入反思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中所积淀的启蒙、开拓传统,对于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发表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获教育学一等奖。

一、文章结构

此文以学科发展性问题为线索,论述了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存在于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三个贯穿整个世纪的、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2)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3)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全文立意高,视野宽,呈现出大气象,在已有的众多关于教育学发展百年的论文、论著的背景下,视角独特,且内含着研究学科史的思维方式的变化。

二、基本内容

通过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审视,指出了教育学发展中“两个不争的事实”和贯穿于教育学发展过程的三个世纪性问题。“不争的事实”在于教育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师范教育结缘。而三个世纪性问题则是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其中,对世纪问题的论述是此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回顾与分析指出,“20世纪中国教育学在太多的束缚与依附中建立,既受意识形态的强控制,又追逐着国外教育学科的变化,还受着学科性质认识停留于应用的自我局限,依附于交叉学科中的其他学科,扮演着随从的角色”。因而,作者指出,“要提升教育学科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力量”,“创建中国教育学”,发扬“启蒙开拓的学术传统”。

三、主要创新

此文的创新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1)深刻剖析了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此文论述政治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关系在百年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态,两者关系性质的多样性和多层面性。并认为这个问题在21世纪还会存在,但不会再处于影响新世纪教育学发展的第一大问题这样“显赫”的地位。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为中国的科学与学术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于教育学领域内的“中外关系”问题,作者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表现形态有其特殊性,且目前尚未得到根本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解决。尤其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界国际交流加快、加强的环境中,教育学界“向外看”、“从外取”、“以外为准”的心态与学风还在盛行。如果教育学界自身不作改变,那么在新世纪,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有可能上升为制约教育学术发展的大问题。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是全文分析的第三个大问题,作者认为:历经一个世纪的探索、争鸣、反思与重构,虽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两分或三分的思维方式,注意用多元多维的方式做综合研究。且已有人关注到教育学对象性质的复杂性,主张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提出教育学可在新的知识分类中,归入复杂科学的见解。但是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在创建新的教育学的过程中实现。这是新世纪教育学能否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从学科发展史入手审视教育学科的地位与追求

从研究路径上看,对于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研究,文章并不是沿循原有的研究思路在资料开发和阶段的梳理方面作更为详尽的研究或“补缺”式研究,而是直接聚焦渗透于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各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的“世纪问题”。因其聚焦,更显力度与深度。更为可贵的是,论文将学科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贯通,最终着眼于未来,在对问题的“透析”中显现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路向:教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方向不应再是将西方为本作前提的“中国化”,而是要创建“中国教育学”。这里的“中国”,其内涵不只是指教育学要从本国的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根、开发其当代价值,也不只是指教育学要以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作为发展教育理论之不可或缺之源,而且指中国学者应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世界性的贡献。形成、增强教育学的学术独立性,要求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育及其教育学的性质,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学自身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设,唯其有了独立性,才有创造的可能。

四、社会影响

此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均作了转载;《教育研究》杂志仅2005年就有4篇文章引用此文观点。此文对于中国当代教育学界深入反思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中所积淀的启蒙、开拓传统,对于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