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审视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审视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中国大学生代表团代表了目前高校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深圳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参赛院校地域广、运动员多,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运动员大学生”为辅;教练员以高校教师为主,执教水平亟须提高。本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及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审视_基于深圳大运会数据分析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颜海波[1]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第26届世界大运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取得了75金、39银、21铜,共计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中国大学生代表团代表了目前高校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本研究从深圳世界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入手,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健康发展。

为探究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走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深圳世界大运会中国代表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历经25年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深圳世界大运会上实现历史突破,达到新的高度,已成为国家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深圳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参赛院校地域广、运动员多,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运动员大学生”为辅;教练员以高校教师为主,执教水平亟须提高。所获金牌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传统优势单项上,集体项目和弱项成绩有所提高,奖牌获得院校及地域较集中,北、上、广三地院校起主导作用,所获奖牌以体育系统培养的“运动员大学生为主”,教育系统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成绩有所突破,普通院校竞技水平发展成效显著,呈良好发展态势。(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有:“教体结合”制度需完善与深化,高校竞技项目设置与布局不均衡,高校缺乏高水平教练员,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制度不完善,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

本研究在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困境分析后提出了如下建议:(1)完善和深化“教体结合”制度,并将其纳入举国体制发展,让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校竞技人才“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体系,实现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多元模式。(2)科学进行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和布局,逐步放开试点院校申报政策,形成高校竞技体育多元化、社会化、特色化发展。(3)完善高校竞赛体系,打造品牌赛事,时机成熟时高校组队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各单项全国锦标赛,努力提高竞赛水平。(4)内引外聘努力提高教练员水平,拓宽大学生运动员招生渠道,化解大学生运动员学训矛盾,提高训练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让高校逐步成为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及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注释】

[1]作者简介:颜海波(1977—),男,四川武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