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岩质海岸临海一面坡困难地段造林技术

基岩质海岸临海一面坡困难地段造林技术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研究了亚热带沿海基岩质海岸湿地松营造技术,通过对湿地松林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浙江省沿海基岩质海岸湿地松与其他树种的比较分析,为沿海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优良造林树种及其一套营造技术措施。
基岩质海岸临海一面坡困难地段造林技术_中国沿海防护林

鉴于基岩质海岸特别是临海一面坡立地条件的特殊性及造林成活率普遍较低的现状,首先,进行了磷肥蘸根、容器苗、ABT生根粉的应用、挖穴大小、穴后直接回土、靠边植树、苗木植后覆草及集团造林等相关技术组合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初步结果表明,穴大小对3年生林木的成活率、树高和胸径均有显著影响,对阔叶树(如南酸枣等)穴大小以60cm×60cm为好,对针叶树(如湿地松等)穴大小以30cm×30cm为好。营林技术措施对3年生林木的成活率、树高和胸径亦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落叶阔叶树大苗的截干造林、ABT蘸根,以及针叶树的集团造林、磷肥蘸根、靠穴边植树、容器苗造林是提高该地段造林成活率的技术关键。其次,研究了亚热带沿海基岩质海岸湿地松营造技术,通过对湿地松林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浙江省沿海基岩质海岸湿地松与其他树种的比较分析,为沿海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优良造林树种及其一套营造技术措施。最后,对杨梅在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中的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在浙江省宁海、临海两地建立沿海基岩质海岸杨梅实验示范林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岩质海岸生态特点、杨梅生长生态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杨梅在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中应用的营造技术,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一)试验地概况和材料

试验样地设置于浙江省三门县荔浦镇草头村牛山,该地海拔10~30m,属港湾基岩质海岸,呈半岛状,面临猫头洋,岩岸直插入海。样地坡向为东南坡,坡度10°~15°,原有树木稀少,植被种类单一,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性能差;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0.886%,速效氮含量为4.824×106mg/kg,速效磷含量为0.731×106mg/kg,速效钾含量为2.875×107mg/kg,土层厚度为30~55cm。在试验材料方面,选择一年生南酸枣和一年生湿地松苗(或容器苗)分别代表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作为试验材料。

(二)阔叶树南酸枣

1.穴大小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穴大小对南酸枣成活率和3年生时的树高、胸径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其方差分析(表5-30)表明,两种穴规格处理对南酸枣成活率和3年生时的树高、胸径生长未产生显著影响,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大规格穴在成活率和促进南酸枣树高生长方面稍优于小规格穴,但其差值分别仅为1.47%和1.49%,而在胸径生长方面则基本一致。

表5-30 穴大小对南酸枣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及其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穴大小(cm)

平均成活率(%)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30×30×30

85.00a

2.69a

2.41a

60×60×40

86.25a

2.73a

2.40a

2.不同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表5-31为不同技术措施对南酸枣成活率和其3年生的生长影响试验及其方差分析结果。该结果表明,截干和ABT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南酸枣造林的成活率,分别较对照提高15.15%和6.06%;相反,覆草处理则使造林成活率下降,但下降率未与对照呈显著差异,且与截干处理成极显著差异。从不同技术措施对3年生南酸枣树高生长影响来看,其结果与对成活率影响基本一致,其中截干和ABT处理也显著地促进了南酸枣的高生长,其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114.4%和109.3%,覆草处理的南酸枣高生长则与对照基本相同,但与截干处理呈极显著差异,而截干处理与对照未呈极显著差异。而从不同技术措施对3年生南酸枣胸径生长影响来看,以截干处理最有利于南酸枣的胸径生长,其3年生胸径达2.77cm,分别和ABT、对照、覆草处理呈极显著差异,ABT处理虽使胸径有所增加,为对照胸径的105.60%,但两者未呈显著差异,覆草处理的3年生南酸枣胸径值最低,仅为2.10cm,分别与截干、ABT处理呈极显著差异,且也与对照呈显著差异。

表5-31 不同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及其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平均成活率(%)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CK

82.50bcAB

2.57bAB

2.32bBC

截干

95.00aA

2.94aA

2.77aA

ABT

87.50abAB

2.81aAB

2.45bB

覆草

77.50cB

2.54bB

2.10cC

(三)针叶树湿地松

1.穴大小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表5-32是穴大小对湿地松成活率及3年生时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从穴大小对平均成活率影响趋势来看,其由高至低的排序为30cm×30cm×30cm、一锄穴、60cm×60cm×40cm,如果以一锄穴作为对照,30cm×30cm×30cm穴成活率较对照高8.64%,而60cm×60cm×40cm穴则为对照的97.53%。从穴大小对3年生湿地松高生长影响来看,以30cm×30cm×30cm规格穴的湿地松生长最快,达2.03m,其次为60cm×60cm×40cm穴,一锄穴则列为最后。而从穴大小对3年生湿地松胸径生长影响来看,其排序与穴大小对成活率影响排序相一致,即为30cm×30cm×30cm、一锄穴和60cm×60cm×40cm。此外,方差分析结果也表明,上述三种穴规格处理对湿地松成活率及其3年生时的高和胸径生长影响不显著。

表5-32 穴大小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及其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穴大小(cm)

平均成活率(%)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一锄穴

81.00a

1.88a

2.01a

30×30×30

88.00a

2.03a

2.03a

60×60×40

79.00a

1.96a

1.96a

2.不同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表5-33为不同技术措施对湿地松造林成活率及其3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生长影响的试验和方差分析结果。从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方面来看,本试验的几种造林技术措施中,成活率高于对照的技术措施分别为集团造林、容器苗造林、ABT沾根、磷肥蘸根四项,其中集团造林成活率达100%(株成活率也达92%),分别与容器苗造林、ABT沾根、磷肥蘸根呈显著差异,且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而容器苗造林、ABT沾根、磷肥蘸根之间及其与对照则差异不显著;覆草则使造林成活率降低至71.67%,分别与集团造林、容器苗造林、ABT沾根、磷肥蘸根呈极显著差异,但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从对3年生湿地松树高生长影响来看,其由高至低的排序分别为集团造林、容器苗造林、磷肥蘸根、ABT沾根、覆草和对照,其中集团造林分别与覆草、对照及ABT生根粉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与容器苗、磷肥蘸根处理差异不显著;此外,树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的处理还包括磷肥蘸根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从对3年生湿地松胸径影响来看,各处理胸径由大至小排序依次为集团造林、容器苗造林、磷肥蘸根、ABT沾根、覆草和对照,其中集团造林3年生时湿地松胸径分别比对照和覆草处理高47.34%和39.20%,并呈极显著差异,同时,集团造林也与ABT生根粉、磷肥蘸根呈显著差异;此外,容器苗造林与对照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处理之间则差异不明显。

表5-33 不同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及其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技术措施

平均成活率(%)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CK

80.00bcBC

1.80dC

1.88cB

ABT生根粉

86.67bAB

1.94bcdBC

2.26bcAB

磷肥蘸根

86.67bAB

2.05abcABC

2.31bcAB

容器苗

88.33bAB

2.11abAB

2.42abAB

覆草

71.67cC

1.88cdBC

1.99bcB

集团

100.00aA

2.24aA

2.77aA

(四)综合影响评价

为综合评价不同技术措施对南酸枣和湿地松成活率和生长的综合影响,特以平均成活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3因素作为评价因子,把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且与相应对照呈统计学上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分别表达为+1和+2,与相应对照无显著差异的表达为0,而把不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且与相应对照呈统计学上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分别表达为-1和-2,其结果如表5-34。此外,由于穴大小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均未构成显著差异,因此未作分析。表5-34的分析结果表明,有利于提高湿地松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树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分别是集团造林、选用容器苗及磷肥蘸根;而有利于提高南酸枣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其幼树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为截干和ABT生根粉沾根处理。

表5-34 不同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和生长的综合影响评价

处理

成活率

树高

胸径

总计

湿地松

CK

0

0

0

0

ABT生根粉

0

0

0

0

磷肥蘸根

0

+1

0

+1

容器苗

0

+2

+1

+3

覆草

0

0

0

0

集团

+2

+2

+2

+6

南酸枣

CK

0

0

0

0

截干

+1

+1

+2

+4

ABT生根粉

0

+1

0

+1

覆草

0

0

-1

-1

试验结果表明,相对较大穴尺寸虽对基岩质海岸立地的南酸枣和湿地松成活率及其3年生幼树生长部分指标的提高有帮助,但影响不显著,这与当前丰产林营建中大多认为的相对大穴可显著提高树木成活率和促进其生长的结论不一致,是否与这些树种树龄尚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相反地,不同技术措施则不同程度地对该两树种的成活率及其生长产生影响,其中截干处理可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落叶阔叶树类树种的成活率和其树高或胸径生长,采用ABT生根粉沾根处理也可显著地提高此类树种的成活率和其树高生长;而对于针叶树类,集团造林、选用容器苗及磷肥蘸根技术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造林成活率或促进了其幼树树高、胸径生长。

(一)湿地松的分布范围及生物学特性

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25°~27°N,80°~90°W),海拔高一般不超过150m,天然分布于大西洋岸和墨西哥湾岸平原,原始湿地松大多生长于排水不良的平坦林区以及池沼塘湖之湾。其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年均降水1170~1400mm,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年均温17.2~18.3℃,1月均温10~21℃,7月均温23~32℃,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17.8℃和41℃,无霜期340~359d。湿地松能在养分很低的酸性土壤(pH3.8~6.8)上生长良好。其自然分布区土壤表层为沙质土,底层为粗沙至黏土,有时有灰化层。湿地松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碳酸盐土外,其他土壤均可生长。

湿地松是阳性深根性树种,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少节疤。树冠卵圆形,短而密。幼树皮为暗褐色,呈沟状纵裂,老树皮被细沟分裂成扁平的不规则淡褐色小块。针叶坚硬,暗绿色有光泽,密生,2~3针一束,叶鞘宿存,在第2个生长季节末期脱落,叶的横断面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每一面有数条气孔线。湿地松材质良好,在早期(15~25年生)即产生大量的优质松脂。

(二)湿地松与基岩质海岸其他树种比较

1.生长量比较

(1)与马尾松比较。在宁海和临海试验点营造的4年生湿地松,其树高、胸径生长量超过当地5年生马尾松,分别为马尾松树高、胸径生长量的134%和137%、311%和312%(表5-35)。

表5-35 湿地松与马尾松生长量对比

地点

树种

树龄(a)

树高生长量(m)

平均(m)

胸径生长量(cm)

平均(cm)

宁海试点

湿地松

4

2.08

0.52

3.11

0.78

临海试点

湿地松

4

2.07

0.52

2.81

0.70

临经试点

湿地松

6

3.07

0.51

5.57

0.93

宁海22号标

马尾松

5

1.88

0.38

1.0

0.20

临海23号标

马尾松

5

1.88

0.38

0.9

0.18

舟山08号标

马尾松

5

1.65

0.33

1.3

0.26

(2)与其他主要造林树种比较。通过对浙江省沿海基岩质海岸湿地松及其他主要造林树种林分调查综合分析结果(表5-36)表明:湿地松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年平均生长量,仅低于木麻黄,高于其他树种,分别为马尾松的173%、190%和406%,黑松的441%、323%和913%,枫香的124%、121%和109%,木荷的177%、173%和261%。

表5-36 林分年平均生长量比较*

树种

标准

地数量

树龄(a)

树高生长量

胸径生长量

材积生长量

 

 

(m)

%

(cm)

%

%

 

 

 

木麻黄

3

12

1.18

151

1.38

142

0.0117

160

松木

2

11~15

0.61

78

0.68

70

0.0056

66

柏木

1

14

0.45

58

0.78

80

0.0024

33

黑松

4

23~30

0.19

24

0.30

31

0.0008

11

马尾松

7

11~25

0.42

54

0.51

53

0.0018

25

枫香

2

15~25

0.63

81

0.80

82

0.0067

92

香樟

1

8

0.58

74

1.25

129

0.0031

43

桉树

4

18~20

0.58

74

0.69

71

0.0051

70

木荷

 2

22~26

0.44

56

0.56

58

0.0028

38

湿地松

5

6~17

0.78

100

0.97

100

0.0073

100

可见,湿地松在气候土壤条件较差的沿海岩质海岸,生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粗生长。5年生的幼年湿地松,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可达0.5m和0.8cm,15年生的中年湿地松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8m和1.0cm,其生长量显著大于其他造林树种。

2.树种适应性比较

木麻黄、桉树等树种,虽然生长迅速,生长量大,但栽植范围受到地理位置限制。若超越纬度,树木要受冻害甚至死亡;海拔高了,也难以成林。枫香在局部地段(如山岙、山坞)生长不错,是良好的乡土树种;但在开阔的山坡造林,幼树易遭受风折危害。木荷也是乡土树种,但它幼年喜阴湿的生境,常出现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杉木虽是重要的用材树种,但它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在风口、土壤干燥瘠薄的山坡营造杉木,也是难以成材的。而湿地松较之以上树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风性能好,即使遭受强台风袭击,也不会(或很少)被折断,长年受海风吹刮,少数针叶叶尖发黄,但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3.湿地松林分生长过程分析

根据湿地松林分过程分析表(表5-37),对湿地松生长进行分析。

表5-37 湿地松林分生长过程分析

龄阶(a)

树高(m)

胸径 (cm)

材积(/株)

生长量

平均

连年

生长量

平均

连年

生长量

平均

连年

5

4.6

0.92

0.92

4.8

0.96

0.96

0.00493

0.00099

0.00099

10

8.3

0.83

0.73

10.9

1.09

1.22

0.04448

0.00445

0.00791

15

12.6

0.84

0.87

13.0

0.87

0.42

0.08497

0.00566

0.00810

17

13.3

0.78

0.35

14.3

0.84

0.65

0.11051

0.00650

0.01227

(1)树高生长。17年生湿地松树高连年生长量已出现2次高峰,即第5年和第15年,相隔10年,2次高峰值很接近(0.92m和0.87m)。树高平均生长量在第5年也出现高峰,以后10年的生长量也近于高峰值(0.92m、0.84m和0.83m)。15年生后,树高连年与平均生长量都开始急剧下降。两者在第5年和第15年2次相交,与2次高峰同时,相隔时间也是10a。

(2)胸径生长。湿地松胸径连年与平均生长量高峰均出现在第10年,比树高生长量高峰出现迟5a,也就是树高生长量2次高峰中间的“低谷”。随后,连年生长量急剧下降;平均生长量也开始缓慢下降,平均生长量将近连年生长量的1倍。两者相交于第12年,接近树高生长量第2次高峰的出现(第15年)。

(3)材积生长。湿地松材积量随着树高生长量第1次高峰的出现,第5年以后迅速加快。接着,胸径生长量高峰出现,材积生长继续加快,至17年生,材积连年与平均生长量均未出现高峰,而且前者是后者的1倍;从材积生长曲线趋势看,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约在25年生,平均生长量高峰出现还要迟一些,可见湿地松快速生长时间比较长。17年生湿地松单株带皮材积0.1412,去皮材积0.1105,树皮21.8%,实验形数0.41。

综上所述,首先,湿地松胸径连年与平均生长量高峰出现在第10年,正处于树高生长量2次高峰中间的低值;两者相交于第12年接近树高生长量第2次高峰出现的时间(第15年)。其次,湿地松第5~15年,树高和胸径平均生长量接近于高峰值,持续10年之久。第三,湿地松材积连年生长量从第5年起迅速加快,至17年生,增长幅度仍很大。掌握了湿地松生长过程规律,为湿地松有效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岩质海岸湿地松营造技术

由于沿海基岩质海岸土壤干燥瘠薄,常年风大,因此湿地松营造技术措施,不能脱离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质量、改善生境的宗旨。

1.造林技术

基岩质海岸湿地松造林技术,可概括为“挖穴造林、适当密植、掌握时机、深栽紧打”。

挖穴造林。无论带状整地或者块状整地(一般不提倡全面整地),都必须挖穴造林。其目的,不仅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成片的栽植穴好似“鱼鳞坑”,可起蓄水保土作用,栽植穴规格,不小于0.4、0.3m深。栽植穴挖好后,如不马上造林,则要在清除穴内石块、树根等杂物后,回土穴内,这样保持穴内土壤湿度,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树苗发根生长。

适当密植。合理的适当密植,不仅使林分提早郁闭,缩短林地裸露时间,早日发挥林分保土蓄水功能,而且可提高林分防风效果,以紧密合理的群体结构,免受或减轻风害的影响,保证个体正常生长发育。造林密度还须因地制宜,在风口、土壤贫瘠的山地可密一些;在缓风、土壤较深厚的山岙山脚,可稀一点。株行距一般为2.0m×2.0m~1.5m×1.5m,即每公顷2500~4500株。

掌握时机。实生苗造林,应在“休眠期”即树木停止生长后至次年芽萌动前进行,宜早不宜迟,造林时间选择在雨后阴天或细雨天。容器苗造林,应在6月(芒种至夏至)雨后天进行。

深栽紧打。沿海风大,湿地松不仅要深栽一些(以树苗根基部位入土0.1m为好),而且必须在栽植后,将穴内的土壤压紧打实,使舒展的树苗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另外,湿地松实生苗造林,应选用1年生良种壮苗,容器育苗也要选用良种。栽植时可用钙镁磷肥打浆蘸根,亦可直接施放穴内。

2.抚育管理

湿地松造林后头3年,尤其是前期,幼树还处在成活发根阶段,此时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每年抚育不少于3次。第1次抚育在春梢生长前期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抚育方法以栽植穴四周块状削草为主,有条件的可结合追肥和割草覆穴抗旱(即将草平铺在穴面上),施肥量,第2年施复合肥0.15kg/株,第3年0.30kg/株。第2次抚育在幼树营养生长前期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方法是栽植穴四周块状松土,并逐年扩穴松土,一般3~4年生幼林即可郁闭。如有病虫害发生,应及时防治。

3.幼林整枝与间伐

湿地松幼林郁闭后,树高、胸径生长相继迅速加快,自然整枝也开始发生;随着树龄增长,林分逐渐出现分化现象,这时应及时进行修枝和间伐。

修枝。通过修枝可调节林冠密度,使树木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促进干材生长。5~10年生湿地松树冠应占树高的2/3~3/4,10年生以后树冠约占树高的1/2。

间伐。间伐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林分密度,使林分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间伐起始期即首次间伐时间,应视林分分化程度和林分生长量而定。一般林分出现分化现象,但林分生长量仍比较大(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在0.8m和0.7m以上),间伐时间可推迟一点。首次间伐时间不小于10年生,间伐强度25%,首次间伐后林分郁闭度在0.8,以后也不小于0.6~0.7,两次间伐相隔时间不小于5a。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传统的经济林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合理的林种配置,辅以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把经济林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经济林也能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生态型经济林。

生态型经济林是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护林生产的发展趋势。在浙江省宁海、临海两地建立沿海基岩质海岸杨梅实验示范林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岩质海岸生态特点、杨梅生长生态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把杨梅作为生态型经济林树种,研究其在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中应用的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营造技术,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旨在为杨梅在基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依据。

(一)杨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1.杨梅的地理分布

我国杨梅大致分布在北纬18°~33°,东起台湾东部,西至云南瑞丽,北至陕西汉中,南至海南岛。地跨北、中热带和北、中、南亚热带。但经济栽培则集中在浙、苏、粤、赣、皖、湘、黔等省,滇、川、琼、台等省仅少量栽培或大多呈野生状态。

浙江省为杨梅重点产区,栽培面积、产量、品种、品质均为全国之首。栽培面积4万,约占全国的40%,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慈溪、黄岩、临海、萧山、舟山等县(市)。

2.杨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杨梅为常绿果树,果实6~7月成熟,可食部分的外种皮柔软多汁,因此热量和5~8月的水分条件对杨梅生长尤为重要。

杨梅在10℃的活动积温4500℃以上、年平均气温14℃以上的山地均能生长发育。杨梅在5~6月果实发育至成熟期忌高温,在极端低温大于-8℃的地区可以安全越冬。年降水量达1000mm以上时,能满足杨梅正常的生长发育。6月是果实的“发水期”,水分供应多少对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起重要作用。一般要求6月降水量160mm。花期的空气湿度与开花、授粉关系密切。

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冬无严寒,5~6月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对杨梅果实肥大十分有利,但夏秋季的台风对杨梅的枝叶造成一定的危害,发展杨梅生产时,要选择有利地形或与其他林木混栽。

3.杨梅对立地条件的要求

杨梅主要产区的浙江省沿海地区大多是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在100~300m。杨梅生长的土壤大多归属于山地红黄壤亚类,沿海地区则基本上为凝灰岩、流纹岩类的风化产物。土壤pH多为4.5~5.5,富含石砾。因杨梅有根瘤菌,故在比较瘠薄、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比平坦沃地生长结果更好,长在平坦沃地会引起树体徒长,容易落花。

根据浙江省基岩质海岸的样地调查资料:杨梅、桃、毛竹柑橘等经济林地,海拔低(10~100m),上层较薄(45~120cm),石砾含量较高(5%~40%),土壤偏酸性(pH5.1~6.3),有机质含量0.773%~2.568%,含N量0.029%~0.091%。

(二)基岩质海岸防护林杨梅营造技术

1.选择优良品种

浙江省杨梅种质资源丰富,有120多个品种及类型,适宜沿海基岩质海岸种植及有较高的商品价值的优良品种有舟山的晚稻杨梅、黄岩的东魁杨梅、余姚的荸荠种、瓯海的丁番梅等。

2.保水造林措施

把杨梅作为生态型经济林树种在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应用时,为了使其能发挥多功能、多效益的目的,在综合应用常规丰产栽培措施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采用有利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营造技术。

采用以水平梯带为主的工程技术措施。根据坡度大小,开1~2m宽的水平梯带,面修成外高内低,以利于水土保持。对坡度较大的山地,亦可采用修筑鱼鳞坑的块状整地方式。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水平梯带的梯壁上种植胡枝子、紫穗槐等豆科灌木或形成生草带。在杨梅幼林阶段,在带面上套种印尼豆、黑麦草、巴西豇豆等草本绿肥,每年割草压青或树盘覆盖1~2次。采用这种以绿肥套种和压青覆盖的耕作技术,既可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水源涵养,又可提高土壤肥力

在基岩质海岸营造杨梅林,除采用纯林外,亦可采用混交方式,最好与落叶果树或投产早、早衰的果树混交,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防护效益。1992年春,我们在浙江省宁海县的港湾基岩质海岸实验示范林中,营造杨梅+桃形李、杨梅+柿等多种杨梅混交林,桃形李、柿子1994年开始结果;杨梅平均株高2.4m、冠幅2.98,1995年开始结果,效果显著。

3.化学调控技术

杨梅幼树徒长性强,结果较其他水果迟,一般种植8~10a才开始少量结果,有的甚至种植20~30a后仍生长旺盛,结果很少。应用多效唑对杨梅幼树进行控梢促花,提早结果效果十分明显。具体方法是,对长势较旺的幼树,在春梢萌发初期(春梢长0.5~1.0cm)喷施质量浓度为1000mg/L的多效唑,在夏梢萌发前(6月初)喷施质量浓度为2000mg/L的多效唑,就可达到控梢促花、提早结果的目的。应用该项措施要注意,处理的杨梅幼树已形成一定的营养面积,并结合少施氮肥、多施钾肥和磷肥等土壤管理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