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

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与现实提示我们,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应当回归人的感性、知性、理性价值等本体世界,应当使之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等功利性目标,使青少年学生真正理解自我认知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切实引导学习者获得自我认知的基本信息、科学方法,使之逐步学会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
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_心脑奥秘

艺术教育学家罗斯巴特指出,所谓的“情感管理”,即是指人们知道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表达合情合理的情感态度,其中包括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情感增益、情感调节、情感理想的设定和情感实现(自我交流)等多元内容。

历史与现实提示我们,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应当回归人的感性、知性、理性价值等本体世界,应当使之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等功利性目标,使青少年学生真正理解自我认知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切实引导学习者获得自我认知的基本信息、科学方法,使之逐步学会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唯有如此,青少年的心智才会获得真正的合情合理的人性化提升、个性化定向和内外协调的全面自由和谐健康发展。其中,审美教育恰恰是青少年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个性素质必修课。

一、人的情感发展规律及情感认知的方法

人的情感发展体现了内在的复杂规律,其中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经验变构、情感映射、想象性体验、自我认知、意象设计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科学机理和操作方法。主体对自我情感的“审美创造”过程,需要借助艺术美、自然美、生命美等外在对象,以此作为营造自我经验、情感表象和虚拟经验的感性材料,进而将其加工成用以观照自我情感意向的客观镜像

(一)情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了切实推进情感素质的建构过程,我们应当深入认知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

1.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人在10岁前后,其大脑的感觉皮层要经历两次“迸发性生长”高峰:一是在3—4岁左右时,人的大脑感觉皮层的神经元数量达到了极限状态;二是在5岁左右,儿童的大脑感觉皮层依据经验进行细胞重塑,即保留那些接受了信息刺激的神经元及突触结构,淘汰那些未接受信息刺激的神经元(约占原先细胞总量的一半)。

(2)情感建构中的多元调制因素。人的情感记忆时时刻刻受到前额叶(发送理念信息,如动机、意向等)、杏仁核(情感模式)、海马(记忆编码)、感觉皮层(经验情景)和联合皮层(认知信息)等大脑核心结构的综合调制,进而从短期情感记忆转化为长期情感记忆。

(3)经验的内化与活化是情感生成的动力之源。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感知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从而导致其大脑相关区域之细胞连接不断形成新的独特的神经回路,由此不断改变着主体的经验结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人格结构、意识结构。可见,经验是情感之母,新经验是激发新的情感的动力源泉。

(4)情感认知的后成规律。“情感对象不同于其他对象,它以特殊方式形成的内在表象构成了情感认知的起点,也构成了主体观照自我的对象化基础。……情感的认知对象不是现成的存在物,只能形成于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中。而且只有当这种经验完全形成之后,我们才会对此产生情感反应。”

2.情感重塑的神经机制与张力条件

所谓的张力条件,乃是指人在情感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或中度应激状态,以便构成情感发展的外原动力,有效激发和高效动员大脑能量,促进心理资源信息的优化组合,借此提高主体对自身情感结构与功能状态的重塑效能。

(1)情感重塑的神经机制

第一,科学家证实,由初级听皮层(A1)—次级听皮层(A2)—第一听觉联合区(AAⅠ)—第二听觉联合区(AAⅡ)所组成的感觉皮层结构,为主体感知和组织相应的本体经验和情感状态提供了大脑生物学载体基础。同时,A2区不接受A1区的神经投射,而是接受来自AAⅠ区的较为高级的听觉联合投射并向A1区反馈输入高阶信息。这提示我们,听觉感知皮层形成对象化的情感表象时,需要主体动用业已形成的情感知觉图式对情感表象进行自上而下的调节,从而使主体的情感动机与特定经验能够加入其中。

第二,前额叶新皮层向AAⅡ区发出密集的定向投射,从而使得主体的情感动机、情感理想及自我意识能够对情感意象的形成过程与内容风格施加积极超前的能动性影响。其中,前额叶的意象活动对创造性思维和情知意之顶级调控具有决定性意义,更对主体的概念建构、表象生成、判断推理、体验想象、直觉灵感孕生、美感诗意廓出和人格行为坐标形成等过程,发挥着核心性动力统摄功能。

(2)形成情感张力的个性思想条件

形成情感张力的个性思想条件,乃是人们用来充实和强化创造力的形而上文化——哲学(理性强化剂)和形而下文化——艺术(感性原动力)。其中,人的“右半球→左半球→前脑”序列和“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前额新皮层”序列,分别构成了青少年发展情感思维意向之横向轴系和纵向轴系(即大脑结构之发育层级)。

具体而言,早期的情感激活、经验塑造和表象建构等内容,都对青少年的感觉皮层特化、联合皮层形成和建构表象性体验与认知能力等具有源头奠基性和终身动力性影响。情感体验能力由此成为建构审美表象、认知表象和伦理表象的感性驱动器。

(二)情感认知的基本方法

人类的情感想象分别指向实体性、符号性和理念性的对象与本体世界,实际上是主体对未来情景的虚拟方式。在想象过程中,主体需要合理预测未来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在想象过程中主要动用以往的主客观经验和本体感觉经验,巧妙编织超时空的虚拟景象,形成共时空的全息体验、对象化观照。尔后,我们才能进入自我认知的纵深层面,创造相应的意义结构与价值特征。

因而,借助情感映射,主体的价值特征就会呈现于对象之中,从而使情感对象能够折射人的自我之光;对象世界的深层特征也会投射到主体的自我世界,导致主体情知意世界的结构重组与功能嬗变,使人的潜能特质和价值理想得以内在实现。

1.情感认知的基本原理

情感认知的基本原理大体包括三层内容:感性化的表象建构及情感投射;知性化的概象建构及想象投射;理性化的意象建构及理念投射。主体形成完美的经验表象、理想化的情感表象之后,还要将其与不完美的经验表象和现实的情感表象进行比照,借此形成更为合情合理的自我人格意象,进入对自我人格的情知意高峰体验状态和理性认知阶段,由此产生了关涉自我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自我悦纳感(自爱)、自尊感和自信心,进而推动了主体对自我情感的意识体验、理性认知和观念升华。

2.情感认知的基本方法

一是情感体验。即主体对情感的自我体验:情景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

二是情感想象。本体性的情感审美想象活动是人对自我的内在创构、对象化观照和具身亲验活动。这是主体生成美感的价值源泉和内在实现自我的心理机关。

三是情感判断。可以说,主体对自我情感的审美判断,实际上是其对某种虚拟而真如的理想化情景的内在创见、直觉认定、感性斟酌与自由体验。

四是情感决策。情感决策出现于审美主体对自己的审美发现、对自己未来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象的建构过程中。

五是情感调节。情感调节涉及人对自己的情感意义、情感效价、情感强度、情感唤起度、情感持久度和情感表征方式的重新安排。

六是情感表达。主要包括内在的虚拟性表达、自言自语式的自我对话、显性的言语声音文字图画式表达、动作表情姿态表达、物化的对象性表达等多种方式。其中包括艺术性与非艺术性的表达活动。

七是返身体验与自我反思。这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情感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对象化观照方式,包括对自我情感的镜像体验与对象化认知等系列内容。

八是情感完善与价值实现。一个人如何才能自由、优雅、完美地实现自我价值。要言之,怎样才能“实现理想”?这不但是一个具有高度挑战性的智慧难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审美难题。为此,本书愿意与诸位仁君共同探讨之。

3.促进情感发展的思想路径

人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都依托共同的动力平台——主体的感性体验、知性判断和理性创构这个“三位一体”的内在时空之价值转换与递增坐标。若能全面深入地把持这个动力平台(系统),则我们自身的情感发展、认知进阶和思想行为更新便拥有了源头动力和最优路径。

一是强化感性塑造、表象建构和审美体验活动,为学习者的创造性认知行为奠定终生性内在动力。培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必须从打造开放型经验—审美情感—创造性想象力—独立自由人格这个心理发展的逻辑序列价值链之根底入手。

二是活化知性塑造、概象建构与想象性推理能质,为贯通经验与知识、匹配情感与逻辑、建立初级理性思维能力奠定认知平台。中国的学生记忆能力突出,但想象力贫乏,从而难以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为了改变中国学生的这种“知识保管员”形象,一是要为感性教育补课,二是要设计符合青少年个性特质的经验—知识界面和情感—逻辑坐标,强化塑造他们的概象认知能力,借助审美体验与自由想象来活化他们的情感力量,拓展知识时空,孕育释放创造性灵感智慧。

三是深化理性塑造、意象建构和超时空创思能质,为表象—概象加工提供顶级调节平台,为情知意的通合升达提供高阶动力,使诗意—美感—爱心、善意—道德感—良心、创意—灵感—慧心和敬意—理智感—平心得以厚积薄发。

二、自我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

人的“情感管理”主要涉及主体对自我情感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伦理、社会、自然、生命等多元内容)的对象化表征,对自我情感的认知调节和对情感表达行为的图式设计等多重内容。因而,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认知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科学方法,才能提升对自我(包括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等)的认知水平。

(一)自我情感管理的认知功用与主要内容

认知自我不但是人们认知对象世界的内在参照系,更是主体实现自我能力与价值的思想基础;认知自我又需要基于人对自己的具身体验、情感理想和认知理想等感性内容与理性预设。论及“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神经教育学家罗斯巴特指出,所谓“情感管理”,即是指人们知道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表达合情合理的情感态度。

1.认知功用

青少年学生们之所以出现学习困难等问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身心方面存在毛病或缺乏天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认知自我与管理自我之情感和思维行为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方法。

审美教育心理学认为,决定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乃是自我认知素质,或者说是认知活动的“自我参照系”。唯有形成了情知意的内在参照系之后,我们方能依据此种行为蓝图和思想要素应对外部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完善人际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换言之,我们唯有拥有了自己的自我知识,才能借此形成自我意识、世界意识和本体智慧,才能进而将本体智慧转化为认知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智慧。

因而,无论是从事审美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们都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管理”与“情感管理”,以便使之借此体验学习与发展的美妙之处,体会学习的智慧之道。

2.主要内容

神经教育学家罗斯巴特指出,所谓“情感管理”,即是指人们知道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表达合情合理的情感态度。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认知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科学方法,方能提升对自我(包括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等)的认知水平。认知自我不但是认知对象世界的内在参照系,更乃是实现自我之能力与价值的思想基础;认知自我又需要基于人对自己的具身体验、情感理想和认知理想等感性内容与理性预设。

总之,青少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审美文化,建构自己的本体经验,形成自己的本体知识,发展认知自我的先导能力,尽快掌握“情感管理”原则和“认知管理”原则,以便借此有效地调节自我,提高自己对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伦理、社会、自然、生命等多元内容)和行为的情感匹配能力,促进认知发展与本体知识更新。

(二)情感决策的深广内容

从具身体验、对象性和本体性的情感想象到指向自我与世界的意识性体验,都需要审美主体做出情感判断,进行情感决策。人的情感决策并不是直接在感觉皮层进行的,而是需要经历自下而上和由上到下的完整的闭环信息加工过程。

具体而言,人脑先将感觉信息送到皮层下的海马区、杏仁核(作为体验记忆内容和建立新的情感模式的感性动力)、前运动区(作为记忆预演和巩固的基本副本)、相关的感觉皮层与联合皮层(形成相应的客观记忆、转化与保存本体性的长时记忆信息)、扣带回(前后部)及前额叶新皮层;其间,人的上行性的情感反应能够分别影响上述大脑结构的信息加工活动。继而,上述的“情感回路”之系列结构对其所接受的上行性情感信息分别进行重构整合,据此输出下行性的情感编码指令和情感调节策略,进而导致人的元记忆发生部分嬗变、元体验转型和元调节效能强化等系列高阶能力的优化效应。

(三)情感决策的操作方式

具体来说,主体的情感想象—决策行为具有下列操作特点或认知程序,需要依托相关脑区的特定功能:

一是主体整合直观对象(作品形象)、虚观对象(母亲)和自我经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景时,需要视听觉联合皮层的V4、V6区之“多感觉型神经元”的激活,还需要激活左右侧颞叶之局部联合皮层的“情感记忆”亚区和“面孔记忆”亚区。

二是主体进行道德想象时,需要激活其脑内的前运动区、前额叶新皮层的预期工作记忆区、目录工作记忆区、自传体记忆区,以便借此提取与重组特定的经验资源,展开多方位的自由能动的道德想象活动。

三是主体对道德情景及本体反应进行情感评价时,需要借助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即扣带回前部—杏仁核—纹状体系统)来感受对象与自我的活动意义,依据它们对自己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之激活水平与反应性质来做出直觉性的情感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