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观察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观察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实训四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观察一、实训目标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它剪成长约10cm、宽约1cm的滤纸条。在低温下发生皂化反应的叶绿体色素溶液,易乳化而出现白絮状物,溶液混浊,且不分层。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观察_普通生物学

实验实训四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观察

一、实训目标

(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训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训材料、试剂与仪器

1.材料

新鲜的植物叶片。

2.试剂

95%(mL/mL)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体积比10∶2∶1配制)、醋酸铜粉末、5%(g/mL)盐酸、甲醇、KOH。

3.仪器

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玻璃棒、剪刀、滴管、培养皿、定性滤纸条(5cm×1.5 cm)、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石棉网、烧杯(100mL)、酒精灯、铁三脚架、刻度吸量管(2 mL、5mL各1支)。

四、操作要点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mL/mL)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mL/mL)乙醇,暗处放置3~5min,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残渣用10mL 95%(mL/mL)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它剪成长约10cm、宽约1cm的滤纸条。

(2)用毛细管吸取色素提取液。在滤纸条的一端(约距这一端的1cm处)画出一条滤液细线,等滤液干燥后,再重复画4~5次。

(3)将滤纸条的另一端(约距这一端1cm处)折成V形,并将它挂在放有层析液的烧杯壁上(注意:色素线要略高于层析液面,且滤纸条下端最好不要碰到烧杯壁),盖上培养皿。

3.叶绿体色素的性质鉴定

(1)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2)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g/mL)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片刻后,加入5mL苯,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1.5mL蒸馏水,轻轻混匀(勿激烈摇荡),于试管架上静置分层。若溶液不分层,则用滴管吸取蒸馏水,沿管壁滴加,边滴加边摇动,直到溶液开始分层时,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以及少量的叶黄素);上层是苯溶液,其中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3)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 取上述色素乙醇提取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5%的盐酸数滴,摇匀,直至溶液出现褐绿色,当溶液变褐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观察、记载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4.注意事项

(1)为了避免叶绿素的光分解,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

(2)研磨时间尽可能短些,以不超过2min为宜。

(3)在低温下发生皂化反应的叶绿体色素溶液,易乳化而出现白絮状物,溶液混浊,且不分层。可激烈摇匀,放在30~40℃的水浴中加热,溶液很快分层,絮状物消失,溶液变得清澈透明。

五、问题与讨论

(1)研磨提取叶绿素时加入CaCO3有什么作用?

(2)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在滤纸上的分离速度不一样,这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