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射损伤的机制

放射损伤的机制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2.2 放射损伤的机制8.2.2.1 氧自由基的概念自由基代谢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活性氧的代谢。自由基会对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造成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氧化应激。研究表明,离子辐射所产生的ROS可以导致细胞损伤,如DNA链断裂、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的修饰。不饱和脂肪酸受射线直接和OH·等作用,生成大量脂质过氧化物与其分解产物丙二醛,可致膜结构损伤,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放射损伤的机制_超氧化物歧化酶

8.2.2 放射损伤的机制

8.2.2.1 氧自由基的概念

自由基代谢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活性氧的代谢。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氧同时又具有毒性。正常情况下98%的氧接受四个电子与氢还原成水,但是也有1%~2%采取单价还原形式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O2+e ─→img356)。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就是由氧形成的几种活性物质的总称,主要是指超氧阴离子(img357)、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4种。前两者是自由基,自由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img358。ROS在生物体内不断地产生,但也不断地被清除(见图8-1)。在正常条件下,这些自由基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极低且处于平衡状态,当处于逆境条件(胁迫)下其产生与清除便失去平衡。自由基会对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造成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氧化应激。自由基在体内的积累导致膜脂过氧化和膜透性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代谢紊乱,致使机体受到伤害。

img359

图8-1 活性氧的产生和消除

(引自文献:Afonso V,Champy R,Mitrovic D,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role in joint diseases.Joint Bone Spine,2007,74(4):324-329)

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如图8-2所示。

img360

图8-2 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自由基来源

(引自文献:Afonso V,Champy R,Mitrovic D,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role in joint diseases.Joint Bone Spine,2007,74(4):324-329)

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对自由基的研究与50年代进行的核酸机制的研究以及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行的cAMP研究等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离子辐射所产生的ROS可以导致细胞损伤,如DNA链断裂、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的修饰。

8.2.2.2 氧自由基与放射损伤

A.放射线致病的发病机制

电离辐射包括电磁辐射(γ射线、X射线)和粒子辐射(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负π介子、正电子等)。γ射线、X射线和不带电中子穿透力强,可穿透皮肤作用于内脏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引起损伤。α粒子、β粒子是带电粒子,尤其α粒子是氦核(4He2),质量大,穿行距离短,单位距离吸收能量多,故具有很高的电离密度,摄入体内引起周围组织和细胞损伤严重。

(1)对分子的作用。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大分子吸收能量后,发生激发、电离,引起化学键断裂,生成大分子自由基。体内大量的水分子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后,被电离、激发、共价键断裂,生成氢自由基(H·)、羟自由基(OH·)、H2、H2O2与水合电子,继而生成性质活泼的氧自由基,可氧化机体内生物大分子,并可诱发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大量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破坏。

DNA受电离辐射直接作用或OH·的作用,氢键断裂结构破坏,可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OH·与多种氨基酸(尤其是芳香族、含硫氨基酸)作用,使蛋白质结构破坏,影响蛋白质的活性,酶和受体等的功能。

不饱和脂肪酸受射线直接和OH·等作用,生成大量脂质过氧化物与其分解产物丙二醛,可致膜结构损伤,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2)对细胞的影响。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与细胞增殖周期长短有关,造血干细胞小肠隐窝细胞、精原细胞、繁殖期卵泡粒细胞、晶体上皮等细胞周期短,对射线敏感性高。淋巴细胞也呈高度辐射敏感性。结缔组织细胞与内皮细胞中度辐射敏感。可逆转的分裂后细胞,如上皮、肝、肾、胰、汗腺、肾上腺、垂体等有较强的抗辐射力。神经元、骨骼肌细胞等分化高,细胞周期长,对电离辐射抗性最强,在大剂量照射下导致细胞间期(非增殖期)死亡。辐射敏感细胞增殖迅速,在较低剂量照射后即发生细胞凋亡(apoptosis)。

染色体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故对电离辐射敏感。照射后引起染色体结构改变,一般称为染色体畸变,如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可见双着丝粒体、粒环、末端缺失、臂间倒位等畸变,与辐射剂量有关。

(3)对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的实质细胞对辐射敏感性不同。大剂量照射后,实质细胞明显减少,再生不全,常代以纤维化组织。间质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下降。

造血器官是电离辐射的主要靶器官,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很高,照射后骨髓造血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抑,其中幼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影响最早,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次之,血窦也有明显破坏。但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骨髓细胞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5Gy照射时,正常人骨髓细胞中10%左右可存活,因而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度过极期后,骨髓细胞有可能很快增殖,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脾、胸腺、淋巴结和肠道淋巴滤胞等组织淋巴细胞减少或完全消失,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均敏感,但B细胞周期死亡较T细胞快,抑制性T细胞(Ts)敏感性高于辅助性T细胞(TH)。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致感染发生。

凝血系统在大剂量照射后早期可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反应增强,血液黏滞性升高,出现血液高凝性改变,导致微小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成为极期辐射损伤的加重因素。极期时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增多而生成不足,血小板减少、聚集功能降低,常导致出血综合征。

消化系统以小肠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依次为食管、胃、结肠、直肠、口腔。小肠隐窝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壁变薄。但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力强,恢复快,照后5日已可再生。

内分泌系统中垂体前叶照后初期分泌细胞增多,分泌功能增强,数日后渐减退。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照射后增强,后渐减弱。性腺对射线很敏感,睾丸生精上皮细胞消失快,3Gy以上照射即可产生永久性不育。而分泌性激素的间质细胞对射线反应较慢或不敏感。女性受辐射不仅破坏生殖上皮细胞,也影响卵巢滤泡,使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骨代谢紊乱。1.25Gy照射可引起停经,3Gy以上照射有可能发生永久性不育。

神经系统在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兴奋,有烦躁、恐惧、头痛、失眠等症状。以后进入抑制期,最后功能恢复。致死剂量照射,由于炎症、水肿或栓塞可引起下丘脑、间脑、延髓、交感神经节、心脏、肠壁副交感神经节功能与形态变化。超致死剂量照射,小脑颗粒细胞坏死,大脑水肿、出血,发生运动功能失调、定向障碍、四肢抽搐,甚至昏迷。

皮肤的辐射损伤先出现的是小血管扩张,并可能伴有水肿与表皮细胞退变。约一周后,血管损伤,皮下组织间液体潴留可形成水疱。表皮及真皮层细胞坏死、脱落后可形成溃疡。

B.自由基与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效应的主要机制即自由基损伤,因为各种分子的辐射分解是产生自由基的主要化学途径之一。自由基不仅在急性放射病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假愈期后的放射病极期内继续造成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放射产生的自由基特别是ROS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ROS的连锁反应导致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引发放射早期效应和纤维化等放射后效应。因此,阻断ROS的产生或清除已产生的ROS是防治放射损伤的有效策略。以img361为底物的SOD是生物体防御氧化损伤的一种重要的酶,是放射损伤较理想的防护剂。自从SOD在1969年被发现后,人们就发现它有保护生化系统免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毒性的作用,从那以后,发现SOD在大范围的生化系统内都能减少辐射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