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铜峡的历史由来

青铜峡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名由来富平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属北地郡。属北地郡,辖今青铜峡市黄河以西大部及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西部。青铜峡 位于小坝南20公里处。东汉时称上河峡,北魏时称青山峡,唐代称硖石、大石山,宋代称青铜峡。所以,青铜峡这一地名在宋代就已出现。1964年,设立青铜峡镇。现仍为青铜峡市人民政府驻地。
地名由来_青铜峡旅游

地名由来

富平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属北地郡。东汉时为北地郡治。北魏改置薄骨律镇。后来,渐向南徙,移治陕西。

神泉障 详址待考,约在今吴忠市西到峡口镇一带,距旧富平县城不远。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收复河南地后,“以(黄)河为固”,在富平县内设神泉障,统领北地郡,它是当时的军事防御设施,是秦在黄河东岸设置的与匈奴作战的军事要塞之一。西汉初年,北部都尉[9]治神泉障,以统率戍守此地的军队。东汉时废弃。

灵武县 治南典农城[10],其县治据《旧唐书》记载,为“河西灵武”。《大清一统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灵武县故城在“宁朔县西北”。《宁夏历史地理考》载为“今青铜峡市邵刚堡西”,它在贺兰山灵武口[11]之东,黄河故道[12]之西的平原地带。

灵武县本为西汉富平县地,约在汉武帝时置县,因县界内有灵武口而名。属北地郡,辖今青铜峡市黄河以西大部及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西部。东汉时废县。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将设置在秦浑怀障故址[13]之广润县改为灵武县,同时又迁回河西西汉之灵武县,即北魏之胡地城[14]故址安置。唐代仍为灵武县。五代时废县。北宋初为灵武县,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废县设镇。西夏中期,废灵武镇置顺州怀远镇,后期废。元属宁夏府路灵州。明代为邵刚堡,属左屯卫。

回乐县 本为汉代灵洲、富平二县地。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改灵洲为灵州。北周(公元557~581年)置回乐县,城枕黄河,为灵州治,也为普乐郡治。后来,普乐郡废,仍为灵州治所。唐为朔方节度使所。宋没于西夏。

宁朔县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县,隶甘肃省宁夏府[15]。县名宁朔,是借用古县名,意为安宁的朔方之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隶宁夏省。1960年,撤县建青铜峡市。古宁朔县,后周置[16],宋没于西夏[17],故址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南,靖边县东北杨桥畔附近的芦河边[18]

青铜峡 位于小坝南20公里处。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据《乾隆宁夏府志·名胜》载:青铜禹迹“对岸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铜之所由名欤?”即晴天时,两岸山石“土色如金”,峡谷在蓝天碧水中互相映衬,呈现出青铜的颜色,故名。东汉时称上河峡,北魏时称青山峡,唐代称硖石、大石山,宋代称青铜峡。

西夏大安七年·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派50万大军,分5路进军西夏,企图收复灵州。其中,环庆经略使高遵裕率步骑8.7万,出庆阳,过青冈峡至韦州,涉旱海,由大道进军灵州,距灵州城15公里扎下营寨。泾原副都总管刘昌祚,受高遵裕节制,率兵5万,从平凉发兵,出葫芦川[19],破磨齐隘,进军鸣沙,夺西夏御仓米百万石,先环庆兵而至灵州,本可一举攻下灵州,因高遵裕嫉功而失去战机。当时,“遵裕围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绝(决)七级渠,以灌遵裕师,军遂溃,即南还,复命泾师为殿,昌祚手剑水上,待众济然后行,为虏所及,战退之”[20]。关于宋军败退,在《西夏书事》卷二十五中也有记载:“高遵裕既败,刘昌祚以泾原兵殿后,渡葫芦河,昌祚手剑水上,使众济然后行,夏众追及,挥骑攻击,昌祚力战累日”,最后,军溃至韦州,余军才剩1.3万人。当时,随军为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的张舜民,以其亲眼所见,写诗:“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描绘宋军溃逃的实景,因此被贬官。

上述史实说明,高遵裕兵败灵州已不敢从进军时的灵州大道撤退,只得和泾原合兵一处,从刘昌祚进军时的小道,经青铜峡,沿葫芦河才溃逃至韦州。所以,青铜峡这一地名在宋代就已出现。

也有说张舜民诗句中的青铜峡应该是“青冈峡”,“青铜峡”这一地名是明代中叶才出现的。考证青冈峡,又名青冈岭、青冈川,其地在甘肃省环县西北部,高遵裕进军时是经过此地的,可败退时路过的却是青铜峡,这在当时是相隔千里,同时存在的两个地名。如果把诗中的“青铜峡”混作“青冈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另外,明代《宣德宁夏志·古迹》记载:“青铜峡,疑今之峡口是也。《水经》曰‘上河峡’。”宣德年距明朝建立不过60年,既然志书中把它列为“古迹”,也足见“青铜峡”这一地名,在明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958年,在此处河上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1964年,设立青铜峡镇。现在,它是本市的工业区。2003年7月,将原广武乡和大坝镇均划入青铜峡镇。

大坝 位于小坝南17公里处。原名唐坝堡,它的得名与唐徕渠的水利设施有关。元代董文用、郭守敬修复唐徕渠,建坝,立木闸;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改建石闸。明洪武初年,建大坝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宁朔县二区(叶升)管辖。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建大坝乡。1949年10月,属宁朔县一区(汉坝)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属小坝人民公社。1961年,为大坝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大坝乡。2003年7月,撤乡设镇,将原立新镇和中滩乡的王老滩村、上滩村、刘滩村、中庄村、中滩村划入。

小坝 原名汉坝堡,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置宁夏卫,汉坝为其属堡,其得名与汉延渠水利设施有关。元代董文用、郭守敬修汉延渠建坝,立木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改建石闸。清代雍正二年后属宁夏府宁朔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春,始为宁朔县政府驻地。1949年10月,为宁朔县和一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建小坝人民公社。1979年,建小坝镇。现仍为青铜峡市人民政府驻地。2003年7月,原小坝镇改为裕民街道办事处。新设小坝镇管辖原小坝乡、小坝村和原中滩乡的南庄村、补号村、沙坝湾村。2004年11月,又将补号村、沙坝湾村、万粮滩村划归陈袁滩镇管理。

叶升堡 在小坝北13公里处。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宁夏卫。堡以明代副将军叶升的名字命名。叶升,安徽合肥人,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被杀。明代还有个叶盛,江苏昆山人,官授兵科给事中,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死。他在世时,叶升早已建堡。清代属宁夏府宁夏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属宁朔县二区政府驻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叶升乡。1949年10月,为二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属小坝人民公社。1961年,建叶升人民公社。1985年9月,建镇。

瞿靖堡 在小坝西北6公里处。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屯长瞿靖插旗建堡,属左屯卫。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为宁朔县四区政府驻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设乡,并为宁朔县政府驻地。1949年10月,为四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建瞿靖人民公社。1985年7月,建镇。2003年7月,又将原蒋顶乡划入。

蒋顶堡 在小坝西5公里处。明洪武初设蒋鼎堡,属左屯卫。堡以屯长的名字命名。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四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建乡。1949年10月,属四区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属瞿靖人民公社。1961年,建蒋顶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蒋顶乡。2003年7月,撤乡并入瞿靖镇。

邵刚堡 在小坝西北16公里处。明洪武初设堡,属左屯卫。堡以屯长的名字命名。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为宁夏南路。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宁夏总镇南路守备驻扎于此。清雍正二年后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三区(李俊)。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建乡。1949年,分属三区和四区人民政府管辖。1952年6月,为五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分属瞿靖和李俊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2003年7月,又改为镇,并将原甘城子乡划入。

中滩 在小坝东5公里处。明代属中屯卫。清代先属灵州,后属宁灵厅,原名为马家滩。在清同治年(公元1862~1874年)前,此地回族聚居,“有田可耕,衣食充裕,恐官军之袭,乃撤渡船结堡寨以自保”,因回民多姓马而得名。又因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金积马化龙反清斗争失败,董福祥率军进攻马家滩,“旬日之间,三寨俱摧”,马家滩遂告失陷,当地回民被迁走,湘军统领刘锦棠将该地田产赏给董福祥,令士兵屯田,并设有军马场。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董福祥被夺官,率旧部回金积,屯田马家滩。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后,属金积县。1949年10月,为六区人民政府驻地。1955年,设马家滩乡。1958年,为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名中滩,因其地处黄河中间而得名。1960年8月,划归青铜峡市,为中滩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2003年7月,撤乡后,将中滩村及其以南5个村划给大坝镇,将南庄村及其以北3个村先划给小坝镇,2004年11月,又将补号村、沙坝湾村划给陈袁滩镇。

陈袁滩镇 在小坝以东,原中滩乡北。该处地形狭长,呈岛状,共有柳条滩、陈滩、袁滩、杨滩、唐滩等18个小滩,其中陈滩、袁滩较大,因此得名。新中国建立前,陈滩属灵武县枣园乡,袁滩属左营乡。1950年1月属吴忠市,同年5月置陈袁滩乡。1958年10月后置陈袁滩管理区,属吴忠人民公社。1962年5月,置陈袁滩人民公社。1966年4月,划属青铜峡县。1968年12月,复归吴忠县。1984年,改社为乡。2004年11月,又划属青铜峡市,并将小坝镇的补号村、沙坝湾村及万粮滩村并入,为陈袁滩镇。

峡口镇 位于小坝东南28公里处。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为汉伯渠堡,属中屯卫。清代先后属灵州、宁灵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属金积县。1949年10月,分别为金积县三、四、五区人民政府管辖。1955年,撤区建阎渠、汉渠、峡口、郝渠4个乡。1958年,建上游人民公社。次年,改为双闸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青铜峡市,成立峡口人民公社,因地近青铜峡黄河出口处而名。1984年,改社为乡。1994年,撤乡设镇。

广武 在小坝南32公里处。明代为边防宁夏西路要冲,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筑城,以“广布武德”之意命名,设守备官,后改协同。清代驻游击1员、守备1员、把总3员,因此,也称为广武营。民国年间,先属中卫县管辖,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属新建中宁县管辖。1949年10月,属中宁县七区(渠口)人民政府管辖。1955年,设立广武乡。1958年,属跃进(渠口)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6月,改属渠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成立中宁县办广武农场。同年8月,划属青铜峡市。1969年,成立广武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原广武城,因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而被淹没于库区之中,乡人民政府驻原广武城西的沙梁村。2003年7月,撤乡划属青铜峡镇。

立新 俗名青龙滩,位于小坝西南19公里处。原为广武农场分场,1969年2月,建大坝农场。1971年5月20日,建立新人民公社,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命名有“破旧立新”之意。1984年,改社为乡。2002年10月,设镇。2003年7月,撤立新镇后将其并入大坝镇。

干城子营 在小坝西北35公里处。明代兵营,在玉泉营西,约建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6年),是一座驻扎把守西边墙士兵的兵营,至今遗迹尚存。1978年,在营东修建扬水工程,1991年10月,三级扬水工程建成通水。过去的不毛之地——干城子,现在已是树木遍植,良田渐展,人口增多的“甘城子”。1996年5月建乡。2003年7月,撤乡并入邵刚镇。

连湖 在小坝北17公里处。在1949年前,宁朔县湖泊相连,曾有“宁夏连湖七十二,朔县也有十二湖”之说。据《甘肃通志稿》载:“唐渠东岸曰解而湖,曰杨家湖,曰陈家湖,曰洛洛湖;汉渠西岸曰平列湖,曰老鹳湖,曰双塔湖;清渠之东岸曰姚家湖,曰苇子湖,曰张喇湖;汉渠之东曰明水湖,曰龙太湖;惠农渠之西岸曰黑渠湖,曰塔桥湖。坎坎相连,名曰十二连湖。”其中面积最大的是连湖,“东靠李俊堡,南靠马站堡,西靠瞿靖堡,北靠邵刚、玉泉堡。”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8月,建立国营连湖农场。由于大搞水利建设,修渠灌溉,开沟排水,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系统,湖泊不复见,湖洼变良田。

三趟墩 小坝西南38公里处,村名,现属青铜峡镇。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修筑烽火墩,此为南起第三墩,故名。

余桥 属青铜峡镇,在小坝东南23公里处。在黄河东岸,因余姓在汉伯渠上架桥而得名,村以桥名。原属金积县,1960年,划归本市。吴青公路经此。此处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秦汉总干渠分水闸可供瞻仰和游览。

分守岭 原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大坝营拨军瞭望的墩台之一。民国年间,先后是中卫、中宁和宁朔县的分界处,故名。1960年以后,属青铜峡市,现归青铜峡镇管理。

任桥 属峡口镇,位于小坝东南28公里处。清乾隆年间,任姓迁此,于马莲渠上架桥,故名。村以桥名。南有鸿乐府,北有董(董福祥)府。

滑石沟 属大坝镇,位于小坝西南13公里处。西侧有宁夏大坝发电厂,包兰铁路经此。附近有沟,雨季山洪暴发,冲石顺沟而下,故名。村以沟名。有果园。

韦桥 村名,属大坝镇。位于小坝南17公里处。明代在此置大坝营,现在唐徕渠转弯处尚有残存的营城遗垒。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韦洪在贴渠上架桥,因名韦桥。

峡口山 与牛首山相对,位于黄河西岸。北魏时称艾山,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此修艾山渠。据《康熙朔方广武志·山川》记载:“在城[21]北二十里,昔传山产神艾。土人于午夜子半,密往得之,灸百病皆效。”现在有说青铜峡中黄河两岸的山均称作“峡口山”,不确。据《宣德宁夏志·山川》记载:“明代称峡口山,东麓有百零八塔。”另据《乾隆宁夏府志·山川》记载中,在灵州境内,“金积山”和“峡口山”分别并列记叙,足见青铜峡中黄河东岸为牛首山,西岸为峡口山是正确的。《朔方道志·舆地志上》:金积县有“牛首山,又名紫金山”,“峡口山,列古塔一百零八”。亦可见证。

柳木高山 贺兰山支脉,南为大柳木高,海拔1579米;北为小柳木高,海拔1514米。明代称为灵武高,又称莎罗模山。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莎罗模山,城[22]西南100里,近贺兰山灵武口,水自地涌出。”柳木高,相传有一姓柳的王爷带兵打仗,在此山上观阵指挥而得名。柳木高山有山口,直通山后,现在叫大口子,即古时的灵武口。明初,将军沐英曾率军由此往山后,击溃元蒙残部。有说“灵武谷”即“灵武口”,不确,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凉州刺史部”载:灵武谷其位置为廉县之西北的贺兰山谷[23]

双山口 在玉泉营西。据《嘉靖宁夏新志·五卫》所载:前卫所领烽堠,在临(灵)武口墩和磨石口墩之间,有“双山北岔墩、双山北新墩、双山南新墩……以上十二墩,玉泉拨军瞭望。”由此说明,双山口在玉泉营附近。又据《万历朔方新志·河西总图》载,在玉泉营西的贺兰山口,由南向北依次是“灵武口、双山南口、双山北口、磨石口”。此处山口与前面墩台位置记述吻合,也可证明。再据清代储大文撰写的《贺兰山口记》载:“贺兰山,宁夏西屏,五百里有奇,山口约四十……今南由宁夏中卫西迤东,北至平罗营北计之……曰灵武山口。有沙(莎)罗堠(模)山,多水。胥近大坝堡,曰双山南口、北岔口,北旧口曰磨石里口、中口。”此段记载,也与上合,所以,双山口在玉泉营西。有说“双山口又称二龙山,位于中宁县石空乡时庄村之西”,缺乏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