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葫芦岛的历史由来

葫芦岛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涤荡,沙锅屯洞穴遗址已然成为葫芦岛的文化名片;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姜女石遗址支撑起葫芦岛的海洋人文景观,使这座历史古城至今屹立,灿然生辉。葫芦岛一名的由来,大概与这一形状有关。为了铭记宝葫芦的救命之恩,当地渔民便把这个半岛称为“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是葫芦岛海洋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尽显独特魅力。该遗址是关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秦代行宫遗址。

“关外第一市,魅力葫芦岛。”

处于渤海怀抱中的葫芦岛,因形似葫芦而得名,更因“宝葫芦”的传说倍添神秘色彩。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涤荡,沙锅屯洞穴遗址已然成为葫芦岛的文化名片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姜女石遗址支撑起葫芦岛的海洋人文景观,使这座历史古城至今屹立,灿然生辉。

“葫芦岛”之名

葫芦岛位于辽东西海岸,自东北而西南伸入海中,长六七里,尾大头小,中部稍窄细,状似葫芦。葫芦岛一名的由来,大概与这一形状有关。

其实,葫芦岛最初为半岛名称,始见于嘉靖《辽东志》。明嘉靖十六年(1537)刊行的《辽东志》卷一《地理志•山川》“宁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并注有“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另外,明天启三年(1623)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奏报关东情形疏》和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建国大纲》,以及其他许多文献都曾提及葫芦岛的名字。

葫芦岛上层峦叠嶂,夏季绿树成荫,气候凉爽,冬季则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海湾不冻,是建设海港的风水宝地。从清朝末期开始,英国工程师秀思就对葫芦岛进行勘测,而后清廷、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在此建筑海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海港建成后,其在军事、交通、贸易诸方面发挥出的显著作用使得葫芦岛蜚声海内外。葫芦岛不再仅仅指一座海岛,而是成了整个港城的名字。

“宝葫芦”的救命之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葫芦岛无数次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形成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宝葫芦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辽东湾有个专门捕食出海渔民的蛇怪,渔民对这个妖怪又恨又怕。

一年春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来到辽东湾,看见饱受妖怪折磨的渔民,便把自己的宝葫芦籽交给了一个叫王生的小伙子。铁拐李告诉王生,宝葫芦长成后,可以随着他的心愿变大,只要他拿着这个宝葫芦就可以打败蛇怪,拯救渔民。

在王生的精心照料下,宝葫芦终于长成。躲在海里的蛇怪得知王生拥有了对付自己的法宝,便偷袭王生家,企图将宝葫芦吞下,却被王生及时阻止。眼看吞食宝葫芦不成,蛇怪恼羞成怒,转而攻击王生。只见王生举起宝葫芦,瞬间飞上了空中,接着,一个翻身落下,举起宝葫芦狠狠向蛇怪砸去,蛇怪被宝葫芦一击暴毙。

蛇怪从空中坠入海里,把原本平静的海面震得波浪滔天。王生没有惊慌,骑着宝葫芦在空中绕着蛇怪画了个葫芦形状。宝葫芦按照王生画出的形状幻化成了美丽的半岛,将死去的蛇怪压在下面,辽东湾海面就又恢复了风平浪静。为了铭记宝葫芦的救命之恩,当地渔民便把这个半岛称为“葫芦岛”。

葫芦岛海滨雕塑

红山与渔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今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媳妇山东坡1.2千米处的天然洞穴里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在随后的考古活动中,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从这个高约2米、宽约3米、深近10米的洞穴中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石器、骨器种类繁多且大多比较完整,而陶器则多为碎片,均为灰褐色,纹饰多样。后来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些出土的遗物为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物,与仰韶文化处在同一时期,属于红山文化的一部分。

红山文化是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凌河、内蒙古东南部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而其渔、牧、猎等亦有发展。

迄今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大型石器之外,还有以打制石器为主的大量捕鱼工具。这些工具把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同海洋紧密相连,从侧面印证了渔猎在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地位。此外,很多陶器残片上还有弧形的装饰纹理。据专家推测,这些纹理所表示的正是波浪的形状,这足以证明在远古时期,海洋对当地居民产生了深刻影响。

红山文化玉器之玉卷龙

如今,沙锅屯洞穴遗址已经成为葫芦岛的文化名片,而其代表的红山文化则把葫芦岛的历史向前延伸了数千年。

海滨之魂话人文

海洋人文景观是葫芦岛的灵魂。站在屹立千年的景观之前,凝望、瞻仰历史的痕迹,我们便能够窥见葫芦岛的过往。

水上长城

葫芦岛市绥中县九门口水上长城,以九道水门在万里长城中独树一帜。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绥中县与河北省抚宁县交界处,是万里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始建于北齐,明代以前为重要的军事关隘。今天的九门口水上长城横跨百余米宽的九江河,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是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规模重建的。

九门口水上长城是葫芦岛海洋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尽显独特魅力。九江河水从长城下的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城与水的融合体现了筑城之人的匠心独运。

匠人们修建九门口水上长城时,在九江河上铺就了7000平方米的过水条石,因而九门口水上长城也被称为“一片石”。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这里与吴三桂引入关内的清兵展开厮杀。1922—1924年的直奉军阀大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激战九门河谷的事件,也使“一片石”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站在九门口水上长城,遥望苍翠的群山,俯瞰奔流的河水,似乎还可以看见熊熊燃起的狼烟,听见金戈铁马的声响。

九门口水上长城水门

姜女石遗址

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临近渤海处有一大面积的秦至西汉前期的建筑群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82年,南北长4千米,东西沿海岸绵延3.5千米,总面积约14平方千米。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东巡时所筑行宫的遗址。该遗址是关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秦代行宫遗址。在遗址中轴线的南端,有三块巨大的礁石,被称为姜女石,又名姜女坟,传说这是孟姜女投海自尽之处。清代人王朴的诗中曾这样写道:“烟波何处吊贞魂,一阵寒声下墓门。秋影翩翩凉有迹,天光上下碧无痕。三湘归梦霜初冷,千载悲风浪更吞。忽共征帆飞欲尽,汀沙浩渺月无痕。”但也有专家认为,海中的礁石与孟姜女相去甚远,非但不带有悲伤的色彩,反而凝聚了历史的厚重。他们认为,这三块巨石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碣石”,魏武帝曹操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碣石就是指这里。

姜女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