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铜峡北岔边墙的历史

青铜峡北岔边墙的历史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岔边墙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元顺帝北走。[14]从广武到邵刚的贺兰山脚下,残存边墙遗迹,有的还存留比较完好,特别是北岔口边墙。北岔边墙是“边防西关门墙”的一部分,是石砌和土筑边墙,烽墩纵横交错,形势复杂,皆依山势修筑,气势十分壮观,被专家誉为“宁夏八达岭”、“宁夏长城博物馆”。
北岔边墙_青铜峡旅游

北岔边墙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元顺帝北走。元朝残余势力在西北方向先后建立了瓦剌、鞑靼政权。蒙古骑兵经常入侵边境,进行烧杀抢劫,残害百姓,百姓生活很不安定。流行到现在的民间婚丧嫁娶,要有很多人参加送亲、送葬队伍,就是始于那时。因为一旦敌人袭来,人多势众,便好对付。明政府为巩固边防,防御瓦剌、鞑靼等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筑长城,通称边墙。在青铜峡境内的边墙称为西边墙,共有两段:一段是城西南墙,从双山(今玉泉营西)南起,到广武界止,全长50多公里,是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筑;另一段叫边防西关门墙,北自贺兰山三关口起,南到大坝堡,长40余公里,是嘉靖十年(1531年)修筑。同时,还在边墙外40米处修沟堑一道,底宽9米,深2.6米,以防进犯骑兵。又在边墙一侧修筑烽火墩,俗说:三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用以报警。按《明火炮号令》规定:“一见零贼十骑或五六骑,白日即烧烟柴一小堆,放炮一个;夜即举火一把,放炮一个,仍沿塘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二三十骑,白日即烧烟柴二堆,放炮两个;夜即举火两把,放炮两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一百骑以上,白日烧烟柴三堆,放炮三个;夜即举火三把,放炮三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千骑以上,烟柴、火炮相连不绝,仍传报火票一张。”[14]

从广武到邵刚的贺兰山脚下,残存边墙遗迹,有的还存留比较完好,特别是北岔口边墙。北岔位于小坝西北40多公里的营子山上,地属邵刚镇。北岔边墙是“边防西关门墙”的一部分,是石砌和土筑边墙,烽墩纵横交错,形势复杂,皆依山势修筑,气势十分壮观,被专家誉为“宁夏八达岭”、“宁夏长城博物馆”。营子山前有一段存留完好的土筑墙段,顶宽2.5米,基宽6米,顶部女墙高1.1米,厚0.3~0.4米。石砌墙段,基高0.6~1.2米。在营子山后则为深沟,筑有石砌边墙一段,南北约1.5公里,基宽2.5米,高2~3.6米,顶宽0.8米。边墙附近筑有土、石烽火墩,石墩内多压有松树枝干,以达到固墩的目的。如果坐在墩台上向四处望去,西靠贺兰山,北侧两公里处为北岔沟,东边边墙向南北蜿蜒,沟堑沿边墙向南延去,烽火墩像哨兵一样屹立于边墙东侧,山下是开阔的戈壁滩,当年修筑工程之艰巨可以想象。抚今思昔,人世沧桑,忽而想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令人遐思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