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由关中长安入中原,再北出塞外的故道,基本是继承了汉晋南北朝以来由中原北行的“出塞三道”。隋唐由中原北出边塞的故道,见于《唐书》中记载的,主要从蓟州渔阳郡东北出塞的至奚、契丹和室韦“衙帐”之道。以上《新唐书》中记载的由蓟州渔阳郡北出边塞的交通道,为汉魏以降,多历世北行的故道。其二,由古“卢龙镇”东北行,经河北滦河下游的汉魏古道。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隋唐时期,由关中长安入中原,再北出塞外的故道,基本是继承了汉晋南北朝以来由中原北行的“出塞三道”。惟稍有不同者,是前代出塞北行,多至匈奴左部及鲜卑诸部,而至隋唐两代,东北出塞所达重要的为契丹、奚部和室韦诸地。隋唐由中原北出边塞的故道,见于《唐书》中记载的,主要从蓟州渔阳郡东北出塞的至奚、契丹和室韦“衙帐”之道。见于《新唐书·地理志》“蓟州渔阳郡”条:“渔阳……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6]这是《新唐书》记载北出渔阳至契丹、室韦的草原陆路。

以上《新唐书》中记载的由蓟州渔阳郡北出边塞的交通道,为汉魏以降,多历世北行的故道。以隋唐两代的交通地理厘定,其基本走向:由今天津市蓟县即古“蓟州渔阳郡”,东北至滦河下游的古“卢龙镇”,然后陆路分途。

其一,为北行去往奚王衙帐:全程从卢龙镇至奚王帐约300公里。这条交通线以今日地理勘定,主要所经路线是由蓟县东北经石门、遵化,沿蓟运河北支出长城喜峰口。再北行沿滦河支流武流河,翻越七老图山,进入锡伯河,到达今赤峰宁城境的唐代奚王帐。其北行终点即上一章中《魏书》“失韦”条:“路出和龙(今朝阳)北千余里,入契丹国。”然后继续北行至“水”(难水)即今嫩江流域,到达大兴安岭西南的草原之道。其中在辽西营州西北进入“契丹国”的重要关隘,是前指“营州”(今朝阳)西北大青山关隘,在辑本《大元一统志》中称为“青峦岭”。而由营州东北出塞,则是由大凌河北出“大黑山”关隘(今北票市炮章沟山口,笔者曾亲自考察),而北行今敖汉、赤峰的又一草原之道。

其二,由古“卢龙镇”东北行,经河北滦河下游的汉魏古道。即由今滦河而进入瀑河河谷,东北经平泉,沿七老图山南麓北行,进入老哈河谷道。这条隋唐时由卢龙镇东北,“傍土护真河(老哈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的故道,正是前章汉魏晋时期,由卢龙塞,北行“平州”的故道。唐代所称之“和龙”以北之“土护真河”,又称“土河”即今老哈河。沿老哈河到达今赤峰市宁城县境的努鲁儿虎山西北麓,亦由大青山口出塞,即到达唐代的奚部和契丹衙帐所在。当时的“白狼水”(今大凌河)以北的奚部和契丹部,正是以努鲁儿虎山和大青山,与唐代“营州”(今朝阳)为分界。前章已记述的今朝阳西北大庙镇马迷水村约2.5公里、大青山主峰南麓的南北两座小型古城(纵横40—100米),应即由“营州”北出大青山关城。出大青山关城,即进入契丹界。城址中的唐代遗物和辽代遗物,见证了该关城的延续性。而西由宁城县境南去滦河下游的“卢龙镇”,亦与《新唐书》中记载的“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里距、方向相合。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唐时傍“土护真河”(老哈河)东北行的草原之道,所经五百里至“奚和契丹衙帐”,两地虽同处北边但亦应有地境之别。因为奚与契丹,在唐代虽然都在卢龙塞东北和白狼水塞外,但毕竟奚与契丹为两部,“衙帐”中心也不应在同地。证以《旧唐书·契丹传》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以奚部置饶乐都督。”《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七又载:“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为使,持节十州军事松漠都督。……以奚部置饶乐都督府,拜可度为使,执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

以上述引《旧唐书》和《册府元龟》相印证,唐贞观中之奚部和契丹部,确为归附唐朝的二部,并分别被册拜为“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从本书上引的《新唐书·地理志》中,从卢龙镇“东北行,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的交通方向看,所谓“奚衙帐”,当指奚部所设之“饶乐都督”,而所谓“契丹衙帐”,当指以契丹部所设之“松漠都督”。而且就记载的顺序看,“奚衙帐”应在南,而“契丹衙帐”应稍在东北。但二者均可傍“土护真河”(今老哈河)东北行到达其“衙帐”。

以上述史籍中记载的交通地理方位推定,由滦河下游的“古卢龙镇”而东北行,傍土护真河五百里,应先至“奚衙帐”,即唐代于奚部所设的“饶乐都督府”。以里距推定,“奚衙帐”当在大青山以西,今老哈河中游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境。宁城为辽代中京所在地,这与《辽史·地理志》所记中京大定府“奚长可度率众内附,为置饶乐都督府……故奚王衙帐地”[7]勘合。所以可以考定,唐时由“古卢龙塞”,傍土护真河东北行五百里所至的“奚王衙帐”,即“饶乐都督府”所在地,应在今辽西朝阳西北出大青山和努鲁儿虎山西部、建平以北及宁城县境的辽代中京大定府一带,适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以南的奚族故地。

奚王衙帐的地域确定,为地处同一条交通道上并方向相同的唐代“契丹衙帐”提供了可以进一步考证的地理坐标。根据晋唐以来的文献记载,漠北之奚与契丹两部居地,一直为奚在西,契丹在东,并均在“白狼水”或“营州”(今朝阳)西北。《旧唐书·北狄》“契丹”条:“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8]在同书“奚”条中亦记载,奚位于“京师(长安)东北四千余里。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至霫国。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以至其国”[9]

据上述《旧唐书》中分别记载的唐代契丹与奚族的四至地理,可将契丹位置大体析定如下:所谓“潢水”,指今西拉木伦河。“黄龙之北”与“南至营州”方位含义相同,都是指契丹故地,在唐代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南和今朝阳(古“黄龙城”“营州”)以北。如以东西方向排定,唐代契丹“西与奚国接”“东与高丽邻”,则其西界当在今宁城县境以东“黄龙”(今朝阳)之北。如以《新唐书·地理志》中“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的前后顺序看,笔者推定,唐时“契丹衙帐”应在奚族“衙帐”之东北。以今日地理区域划定,应在朝阳正北大青山北麓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敖汉旗和翁牛特旗东部。其自然地理位置,则应地处老哈河下游至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唐代契丹居地,即巴林左旗辽代之“祖州”和“祖陵”南至“永州”南北为其故地。这里正在唐代“奚部”东北。沿古“土护真河”(老哈河)东北行,过宁城县境的“奚衙帐”后,正好继续沿老哈河谷道,东北到达“契丹衙帐”,即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和其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的辽上京和祖州、祖陵一带,也是契丹始兴的“永州木叶山”(今翁旗海金山)所在。永州适为唐代营州以北的“契丹衙帐”区。

这条“傍土护真河”东北行的塞外交通,唐时过契丹衙帐后,“又北百里,至室韦帐”。从上述奚部和契丹的位置甄定,室韦帐显然应在洮儿河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即唐代由西拉木伦河北行洮儿河以北的室韦故地。早在公元5世纪中叶的南北朝时期,室韦部已开辟了通往中原的朝贡交通道(见第五章)。当时活动于东北西部大兴安岭南麓的室韦及其先世乌洛侯等,多次遣使沿上述西部草原交通,向北魏都城洛阳和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朝贡。到了唐代,室韦通往中原之道,应即是汉、魏、晋以来鲜卑、乌洛侯朝贡中原之道。在这条古道上,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到懿宗咸通年间的200余年间,仅见于记载的室韦朝唐既达20多次。唐中宗时北伐突厥,唐玄宗时东平渤海之叛乱,地居契丹衙帐以北的室韦部都曾出兵助唐。进一步证明了终唐之世,这条古老的东北偏西部沟通中原与塞北的“草原之道”,在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着南北交通动脉的作用,在唐代东北亚部族交通史上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条由卢龙出塞,至唐代奚、契丹、室韦的“草原之道”,是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卢龙塞道”的继续。只不过由于部族名称的变迁,其塞道所达,由鲜卑、乌洛侯、失韦而变成奚、契丹与室韦。其草原塞道所经,因已详见于汉魏晋的两章,而其基本行程和方位无大异,本节不予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