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卢龙西道—“蠮螉塞道”

卢龙西道—“蠮螉塞道”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以来的卢龙西道,史书中记载较少。可见东晋时出“蠮螉塞,长趋至于蓟城”之道,是为当时中原出塞之“西道”无疑。从两晋以来的古代自然地理上看,辽西之“蠮螉塞”道之所以称为“西道”,是指在方位上位于“卢龙中道”之西。这条古道与上节的“卢龙塞中道”平行而偏西,故传称“卢龙西道”。为晋唐以来,由中原出卢龙古塞,取西道通往辽西和塞北的重要陆路孔道之一。是为宋辽之际著名的“松亭关道”而北至辽上京。
卢龙西道—“蠮螉塞道”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两晋以来的卢龙西道,史书中记载较少。见著史籍,主要有《晋书》《北齐书》和《太平御览》等。前引《晋书》和《北齐书》记载了东晋鲜卑慕容氏与后赵石虎之争时,军旅曾出“卢龙西道”。《北齐书》和《太平御览》则记为北齐文宣帝北伐契丹,亦曾取东、西两道。

《晋书》载,咸康六年(340)冬十月,“皝将图石氏(石季龙),……于是率骑二万出蠮螉塞,长驱至于蓟城,进渡武遂津,入于高阳,所过焚烧积聚,掠徙幽、冀三万余户”[12]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中还记有晋永和六年(350)慕容皝遣兵三路攻赵,“东道出徒河”,“中道出卢龙塞”,“西道出蠮螉塞”南进。可见东晋时出“蠮螉塞,长趋至于蓟城”之道,是为当时中原出塞之“西道”无疑。《通鉴》卷一百零六《晋纪二十八》载,太元十年(385)后燕王慕容垂“遣慕容农出蠮螉塞,历凡城,趣(趋)龙城”[13]

辽西龙城遗址发掘、勘查图

这条西道,在《北齐书》和《太平御览》中,又称为辽西“长渐(堑)”。《北齐书·文宣帝纪》载,天保四年(553)北伐契丹,“东道趣青山……西道趋长堑”[14]。长堑,应指山谷之道也。其后《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齐主(文宣帝)以契丹犯塞亲征,至于平州。取其西道,直指长渐(堑)。司徒潘相乐率精骑五千自东道趣青山,向白狼城。”这也是出“青山口”经渗津河向“白狼城”古道。

《晋书·载记》中西道“出蠮螉塞,长驱至于蓟城”,《北齐书》中文宣帝高洋发平州,“取其西道,直指长堑”,二者虽相隔200余年,而实际所取都是两晋以来,由“平州”(今河北卢龙)或“蓟城”(今河北蓟县),趋行“长堑”过“蠮螉塞”,从长城喜峰口而进至辽西的卢龙塞西道。

这条晋时卢龙西道追溯至汉魏之际辽西交通地理看,应是当年曹操引田畴之众,由卢龙古塞回军,“堑山湮谷五百里”的迂回之道。故《北齐书》中称此西道为“长堑”。宋《武经总要》亦称,平州卢龙郡,《三国志》“曹公北伐乌丸,田畴从卢龙道引军……(堑山湮谷)即此路”[15]。证以前《晋书》慕容隆曾兵出“蠮螉塞,历凡城,趣龙城”。说明前燕慕容隆出辽西“蠮螉塞”,“历凡城,趣龙城”之道,亦即是曹操北征乌桓经战过的“凡城—柳城”之道。因汉时“柳城”,在今辽西朝阳南10多公里袁台子,而前燕之“龙城”,北迁至今朝阳市区。故由“白狼”“凡城”取“柳城”和“龙城”的故道,汉晋之际实际上是同一条大凌河谷道。

从两晋以来的古代自然地理上看,辽西之“蠮螉塞”道之所以称为“西道”,是指在方位上位于“卢龙中道”之西。即由今河北卢龙古“平州”开始,堑道转向西北行,经今青龙河西支瀑河,越迁安县北境,再过建昌营、青龙县、偏崖子、汤道河,然后连接辽西凌源市南之刀尔登。由此而东北行,进入渗津河上游古道,或正北进入大凌河西支凌源南大河北行。前者进入渗津河古道,即进至今喀左“大阳山”—古“白狼山”和“凡城”,东北可取至“柳城”和“龙城”。

这条古道与上节的“卢龙塞中道”平行而偏西,故传称“卢龙西道”。为晋唐以来,由中原出卢龙古塞,取西道通往辽西和塞北的重要陆路孔道之一。《晋书》所谓出“蠮螉塞,长驱于蓟城”,和《通鉴》所谓“慕舆于自西道出蠮螉塞”[16],指的都是由今青龙河西支,越都山隘口,进至喜峰口路,直通今遵化、蓟县的通道。隋唐以后,在此卢龙“西道”的基础上,开辟了由滦河上游以北的“喜峰口”北出瀑河流域之“宽城、永安、平原”,而进入辽西老哈河上游之“黑城子”,即进至辽代“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是为宋辽之际著名的“松亭关道”而北至辽上京(详见第七章辽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