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边建设边受益_李培福的故事

边建设边受益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边建设边受益_李培福的故事景泰川工程国庆上水,紧紧是个开头,它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李培福还是那样,按分期上水的目标,促工程、督设备、抓平田整地,还是不忘他习惯了的关心当地人民、关心当地农业发展的事情。李培福关心农业、林业的发展,在工程指挥部同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年春季,李培福都亲自组织植树造林工作。灌区最初上水,灌溉面积不大,运行机组不多,边建设,边受益。

边建设边受益_李培福的故事

景泰川工程国庆上水,紧紧是个开头,它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

要实现总干(六泵站)全线上水,西线猪虎山上水,一泵站八台机组、四条管道全面上水,任务还很艰巨,工作量还很大。庆典上水后,工程建设又转入正常。李培福还是那样,按分期上水的目标,促工程、督设备、抓平田整地,还是不忘他习惯了的关心当地人民、关心当地农业发展的事情。

1973年秋季,李培福邀来景泰县委、县革委会杨作良、朱子谦、杨生伟、张振国等领导同志,研究景泰川的农业发展问题,他提出:“县上的领导,要有自己工作的联系点,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实际经验,以便指导下面的工作。”“只蹲在机关开会、听汇报,许多真实、生动的情况不了解,往往容易误事。你们的点选在哪里你们自己去定。喜泉公社兴泉大队人口集中、又有点泉水地,增产潜力很大,可以为灌区全面上水后创高产摸索经验,作为我的点,让咱们共同在这方面下点力气。”之后,指挥部选拔了鱼锦鹏(农场书记)、高太阳、尚可卿(机械队副书记)、鲁从英、张惠英、孟繁江等同志,县上派王文章、康孝成、丛树信、周希忠等同志联合下兴泉驻队,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景泰川水上后如何搞多种经营,宣传计划生育,以积肥、运肥为中心,搞好当前生产。

李培福一月几次到兴泉,听驻队工作组汇报,找老农开座谈会,也到群众家里谈家常。当他了解到兴泉群众种水地产量很低,除了种子问题外,肥料严重不足。那时,养猪不圈,满街都是粪便。他让工作组、大队干部召集群众大会,他亲自为群众作报告,介绍张掖、敦煌的高产经验,宣传甘谷川三分六厘地上创丰产的事迹。当说到兴泉的现状时,他说:“你们这里是个宝地方,将来泉水、黄河水都浇灌,是个双保险的高产地区。问题出在人脑子懒、身懒。水地没有粪,顶如瞎白混。满街粪便见了心不痛,几十年的陈炕里烟油吊子能挂锄头,还整天愁着没粮吃。我看你们这地方,妇女生娃娃倒是很积极,就是不讲政策,生了俩还想仨。要知道孩子越生越穷,造成恶性循环。你们把生娃的积极性转到积肥、运肥夺高产上,肯定会有大变化的。”(www.guayunfan.com)

他的讲话,都是从群众中来,又说给群众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群众听了不习惯鼓掌,只以笑声来频频点头表示赞成。后来,全村持续几个月搞打炕,圈猪,积肥,运肥。街道卫生了,地头的粪堆高了。第二年,水地产量增产20%~30%。

1974年春季,李培福从省委请来政策研究室白文瀚主任与水管处的化成到芳草蹲点,调查上水后,农民人均多少亩水地才能达到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种植什么收入最多,农民喜欢多种秋田会形成什么问题,倒茬理想的茬序是什么,以及农民对配水、配水人员有什么意见、要求等。当时,他们住在县繁殖场李树桂场长家里,轮户吃派饭,和老幼妇孺都谈,不光回答了李培福要求调查的提纲内容,还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轶闻趣事了解不少,为李培福提供了许多指导工作的生动材料。

李培福关心农业、林业的发展,在工程指挥部同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指挥部在漫水滩办农场,他让人从外地搞来了些冬麦良种,试验景泰种冬麦对倒茬、增产效果如何。结果,农场的同志把种子种在春麦季节,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李培福现场检查中发现种错季节了,和蔼而又亲切地教诲副场长雍全泰:“你这个全雍泰(老汉把他的名字叫错),办事不动脑子,尽干些糊涂事。冬麦按着春麦种,高一塄,低一坎,庄稼长成野狐子脸。吃官饭放私骆驼,一点不负责任。”

说得在场的同志都一齐笑了。第二年,冬麦试种果然成了,长势很好。

宽沟农场麦子成熟了,他让机关、直属单位的职工住在农场收麦,各单位开展劳动竞赛,边黄边收,边打边藏,而且指示把三分之一的粮食(约五万斤)交国库,支援景泰灾区人民。上水后,指挥部农场转到条山,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500多斤,总产达26万斤。

庄稼正在往麦场拉运期,下了两三天连阴雨。李培福坐车到地头,到麦场,发现麦垛子发热,有些麦捆颜色变黑。他把农场负责人鱼锦鹏、岳春城、吴学书、胡永茂几个同志叫到现场,一个一个问:“你们来看过没有?”问到吴学书时,知道他是景泰红柳泉人,劈头就问:“你家的庄稼是不是这个务法?粮食是宝中之宝,到手的庄稼发了霉,这是对人民的犯罪。”天一放晴,农场的职工都下地进行翻晒,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上水后,各泵站、水管所很荒凉,他组织职工学习二泵站,植树、栽花、种粮、养猪。他说:“要为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同志多办些实事,逐年改变那里的生活条件。要把泵站、水管所办成清静、优雅的花园式的泵站、水管所,逢年过节能吃到自己养的猪肉,夏季能吃到自己的西瓜。生活条件上有点诱惑力,加上办好文化室,星期六、星期日值勤车定班接送,到城里理发、看电影,年轻人才能安心工作。”

1972年至1977年,景泰川从第一次上水到逐年灌区浇灌面积增加,李培福一直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他说:“景泰川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欲想粮丰,先谋林茂。树林挡风是树高的三倍,林带成网,沙害自然减退。”

每年春季,李培福都亲自组织植树造林工作。泵站周围、大渠两旁、条田林带、街道两侧,只要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上树。每年4月上旬,机关干部、工地民工,上千植树大军,突击造林半月、20天。工程指挥部带头,景泰县级机关、农村社队,条山国营农场,兰州、白银在景办场单位,都大搞植树造林。灌区边缘植杨树、柳树、沙枣树;灌区以内栽新疆杨、加拿大杨、塔松、侧柏、河南马尾松、法国梧桐。场场社社,培育果园。绿洲在延伸,“绿色银行”在增长。到1977年景泰川植树近2000万株。仅此一项收入,可超过工程建设投资。所以,人们都说:“李培福带领景泰人民,不仅建成了一个子孙万代丰产的粮仓,而且也建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灌区最初上水,灌溉面积不大,运行机组不多,边建设,边受益。上水灌溉由刘经纬、袁林、薛剑英几位同志负责。黄玉堂、季云、杨兴沛、权文敬等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作调度,兰州水厂、省电力安装公司调来的50名师傅,带领青工、徒工、合同工运行上水和配水。随着运行机组的增多、灌溉面积的增大,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运行调度、配水、量水、灌溉制度,以适应高扬程、大流量、日夜不停、风雨无阻的灌溉客观需要。因此,李培福决定:“要走出去,学习取经,向先进的提灌工程学习,从人事制度、机构设置、运行章程、配水办法、生活保障等方面考察,结合我们的实际,拿出成文的东西,回来研究修改后,印成本本,人手一册,照此执行。”

1973年四五月间,水管处、水管所、泵站、检修队以及设计人员化成、黄玉堂、刘仲璜、车世钱、张永泰、余中、武保银、郑维华等,到陕西渭高抽工程、渭南东方红提灌工程参观学习。考察时间一月,完成了水管处《机构设置及编制》《运行管理章程》《配水制度》《巴歇尔量水堰计量》等制度和规定,直至今天,景泰川一、二期灌区,仍在沿用这些制度。景泰川灌区的运行、配水及渠道水利用系数,在全国提灌工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工程建设的画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延伸与发展。

1972年3月25日,总干五泵站、六泵站、西干一泵站相继建成,四机单管上水。北干白墩子、绿草井子,西干一泵站上水,水到条山、芦阳、芳草、兰大农场。

1972年10月,水上猎虎山,西干全线通水。自此以后,土建工程让位于机电安装。第二、第三、第四条管道及相应的水泵、电机的安装循序渐进。兰州各厂矿生产的水泵、电机、闸阀、变压器以及钢管,经过试制、试运,便投入批量生产,进展顺利。

从兰州调运这些设备,不再前呼后拥,阵势浩大。由物资公司组织调运,不几天能运到一车“庞然大物”。人们看多了,也就不以为奇了。工程指挥部在五佛盐寺建厂生产的直径1.4米预应力钢盘混凝土压力管,日产4~6根,加快了管道安装进度。四条管道从一泵站爬坡越岭,蜿蜒而上,在朝阳的辉映下,银光耀眼,犹如四条巨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