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堡墩台空”开头的边城旧事

以“堡墩台空”开头的边城旧事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边城,却丝毫没有温婉与神秘,这里的边城是处处以“堡”“台”等命名的村镇,连成一串儿,组成了特有的“边城”文化。为加强边墙警戒,在沈阳中卫城之外还设有堡、墩、台、空等线状排列的戍守工程直至边墙。这一范围已囊括了今皇姑地区的大部。原沈阳车站更名为“皇姑屯车站”,延长后的端点站改称“沈阳城车站”。以此为中心规划出的新市街,成为今皇姑地区首选近代化的市区。
以“堡墩台空”开头的边城旧事_皇城文脉

明代沈阳军事据点部署图

在小说《边城》中,作家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边城,却丝毫没有温婉与神秘,这里的边城是处处以“堡”“台”等命名的村镇,连成一串儿,组成了特有的“边城”文化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马云、叶旺率军自山东莱州渡海进占辽东。沈阳亦在此时被明军攻取。不过,由于残元势力的阻滞,明元两军在辽沈争斗近20年,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才最后占领沈阳。明设沈阳中卫,改元代土城为砖石土结构新城,城市功能更加军事化了。明代起建辽东边墙,并凭借辽河水势保卫墙里大片土地。今沈阳西境经辽中、新民、于洪即是边墙经过之地。沈阳北境法库、东境抚顺都是边墙经过的地方,沈阳有一地镇三方的地理优势。为加强边墙警戒,在沈阳中卫城之外还设有堡、墩、台、空等线状排列的戍守工程直至边墙。

有清一代,昭陵作为“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风水宝地受到清政府的严密保护,皇陵四周设青、白、红三色界桩、下马碑等警示标志。

出沈阳中卫城西门,大体沿着今皇寺路、华山路、昆山西路,过浑河故道(北运河)、蒲河、英守台等处,可抵达今于洪区老边乡旧边村、门台村的边墙。当时传说“十里一堡、五里一台”,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据载,出沈阳城西门的西北向设有保安堡(今群众电影院附近)、保合堡(今皇姑区检察院附近)、平安堡(今寿泉街附近)、永安堡(今塔湾附近),经平罗堡、白辛台到三台子、静远堡边墙。其中有些地方是大家熟悉的,有些已改了名称。保合堡后改称安民街,平安堡改称小白楼,于洪区马三家子静远堡则改称老边和解放了。

清代,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以后经常出北门(后来的所谓九门)到今皇姑地区行围打猎。皇太极则把今皇姑地区作为自己正黄旗的旗地。在今省实验中学以南辟建“御花园”作为避痘所和避暑的夏宫。皇太极崩逝前曾表示百年之后以能葬在莲泊、御花园附近为幸事。昭陵终于建在丰美的水草、清新静谧的环境中。清制,昭陵(北陵)在陵寝方城之外设缭墙(即红墙),再外则分设红、白、青三色木桩为标志将昭陵作为禁地层层保护。昭陵的最大范围,东止于二台子,西至塔湾,北自三台子,南到保安堡(今群众电影院)。这一范围已囊括了今皇姑地区的大部。若把这部分地区与西邻的明代军堡村屯连接起来,则正是今皇站区的全部有余。

昭陵所设禁区主要是禁止汉民屯垦进入。在白桩外,昭陵周围设立了一些与“陵务”有关的村庄。陵东,有上岗子、陵堡子、奶妈坟、索家坟、东瓦窑、韩家栏等村庄。其中有的是昭陵的名臣配葬陵地,上岗子即是杨古里墓园所在。有的是给昭陵烧砖、制瓦、出零工的满族居民区。这些满族人或属于盛京工部或礼部,但统称为陵户。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也被称为官庄、皇庄,所耕种的土地被称为旗地。陵西有沙河子、罗家坟、造化屯等村庄,与陵东一样,其中有的是昭陵的名臣配葬陵地,罗家坟即是安达里墓地之所在。有的是给昭陵看坟、尚香、生产准备祭品和参与祭祖活动的满族居民居住地。他们也分属于盛京工部或礼部,也被统称为陵户。在陵南,有御花园、那家窝棚等满族居民区,居民从事为昭陵服务的养花、采莲、捕鱼。护长宁寺等事务,也被称为陵户、陵北则为三台子村。

清代,今皇姑地区的另外一条发展线集中在今皇姑东部。出于柳条边警戒的需要,改建后的盛京城出小北门不远是山东堡(原称头台子),再北有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五台子、上蒲河台子,即达平罗堡(时称平虏堡),可抵柳条边(与明辽东边墙基本一致)。从平罗堡东北向可经悟兵林子台奔向石佛寺,再向法库边门。这些台子,均有或圆或方,或土或砖的高台建筑。大些的台子,其内即是戍兵的居所,小些的台子周围多数有屯戍的村庄。

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山东、河北移民陆续来沈。今皇姑地区也出现了皇桂屯、三家子及曾属皇姑的小含屯、八家子、柳条湖村、大方士屯、小方士屯、安民屯等村落。这些村子的居民主要是汉族,但却都是满洲旗主的佃农。

同时,在昭陵三桩不可逾越的规定下,东部也出现了范家坟村,西部出现了四根旗杆及西南部的简王坟等村落。不过这些村落也都因清朝皇族亲贵或官僚臣子获赐而建陵、而置陵户,甚至发展成村落的。

终清一代,今皇姑地区大部属昭陵禁地,空寂中有些满族陵户村庄散布其间。柳条边的防卫体系出现了三台子及民屯村落。同时,西部原明代的军堡、军屯村落有所衰落。在清代,今皇姑地区主要是汉族、满族和少量回族的聚居区。自明代数量有不少的南方人(军士及家属)移戍至此,此时也成为地道的北方人了。

清末,1898年,沙俄强筑中东铁路支线(哈尔滨至旅顺),在地理上将福陵和昭陵隔开,将昭陵青柱禁区冲开,并以铁道将沈阳城区与今皇姑地区相分隔。在高高的路基取土用砂之后,北塔地区留下了柳树叶状的大水坑,今亚明、华山地区留下了沙子沟。特别是因筑路被骗招的大量华工,在1903年筑路通车之后便成为无业游民。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留了下来,在“谋克敦”(满语盛京)车站后身铁道北(今克俭地区)搭起简房,形成了一片难民聚居区域。

稍后,1905年,日本利用日俄战争取胜的机会,强筑了新民至皇姑屯的轻便铁路。不久,日本又将其改筑成标准轨,在新民与关外铁路(中英合资)接轨,从而控制了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东端。1907年,日本改建关外铁路新奉段的车站建筑,并正式命名为“沈阳站”(即皇姑屯站)。1911年,中日谈判结束,中方以巨资买回新奉铁路及沿线各站、场,并同意出资用日本坂冢公司为施工方,修通了三洞桥。新奉铁路终于延长到沈阳城西门外(今火炬大厦处)。原沈阳车站更名为“皇姑屯车站”,延长后的端点站改称“沈阳城车站”。不过,皇姑屯站前面的大街(今天山路)命名为“沈阳大街”。以此为中心规划出的新市街,成为今皇姑地区首选近代化的市区。

明代辽东地区军事布防图

1929年,东北大学足球队远征日本。

东邻的今克俭地区也被统称为“兴隆街儿”,不过并未真正的经济繁荣,有的只是动荡和苦难。在中东铁路支线筑路建车站的时候,“兴隆街儿”南,今光明街一带建有几座砖窑,由中国人经营,生产的砖瓦供应建设所需,一部分窑工也汇聚到“兴隆街儿”。

在庚子之乱(1900年)、甲辰之役(即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昭陵的隆恩门、西红门、神桥西南等处都发生过激烈的战事。奶妈坟、观音屯、三台子、罗家坟、御花园、塔湾转弯桥、太平庄等地都是日俄两军厮杀过的战场。战争期间,中国百姓被无辜殃及,昭陵的护陵清军、盛京的地方官也惨遭杀害。在两国侵略军的炮火中,昭陵寝殿、陵城多处被毁,一些官庄、陵户被破坏。日俄奉天会战是在今皇姑地区及东邻的二台子地区结束的,是今皇姑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

民国初期,1912年由于新奉天铁路由奉省政府从日本占领下购回,皇姑屯火车站为中心的新市街规划也已开始实施。今天山路被规划为沈阳大街,与之平行有4条街路,其中今华山路被称为新市街(又称北大道)。车站站房、货场、机车库、办公用房、铁路员工住宅几乎都是坡顶、石基、砖墙。由于上面多覆镀锌板或铁楞瓦,且又多油成绿色或黑色,真还有点中英合璧的风格。新式的站房、车站天桥都成为当时的一景,关内外的旅客络绎不绝。

东邻的“兴隆街儿”地区今克山路被称为“兴隆街”。以其为中心还另有与之平行的前街和后街,居民数量增加,从业多为苦力、杂工,少许殷实者也不过是当地烧锅、磨坊、饭店、杂货铺的小老板。五行八作汇于一区,也着实兴隆了一阵子。加之三洞桥建成,顺城街成为沟通皇姑屯与西塔、北市的铁路、公路通道,在公和桥(老道口桥)通车以后,“兴隆街儿”又成为皇姑屯通往“奉天驿”(今沈阳站)便捷的通道。再附之京奉铁路道口可与铁西今光明街地区相通,“兴隆街儿”与皇姑屯地区一度成为,今皇姑地区最为繁华的地区。

1925年,由于东北大学新址和东北大学工厂的建成,今皇姑地区东部的雏形已经形成。加之京奉铁路北陵支线的开通,以北陵车站(今二四五工厂附近)为中心的新市街规划正在实施,万国高尔夫球场的使用、北陵大道的通行、东北大学体育场的使用、北陵别墅的使用,今皇姑区的东半部呈现出东北新建设的市政成果。省立第三高中迁进、塔湾农业职高开学,昭陵开放为北陵公园,东北空军北陵飞行场的建成,直至“九一八”事变前,一个现代城区正在形成。

图为北宁路奉天皇姑屯铁路工厂。建于1925年,称为皇姑屯南厂:1938年创建满洲车辆株式会社,称皇姑屯北厂。1958年南北两厂合并为沈阳机车车辆工厂。

1931年奉天当局与荷兰福克公司筹备成立东北航空工厂,同时新建北陵机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几个月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航空工厂被日军占据。图为当年的生产车间。

在今皇姑区西部则有京奉铁路皇姑屯工厂(今铁道车辆公司)建成投产,有铁路附属的扶轮小学,有张作霖的大粮号“三畲栈”。皇姑屯即是奉系的军需兵栈,也是铁路机械工业的中心地。正是在发展的势头中间,今华山路、天山路、克山路、北陵大道、航空场专道(今陵东街)等已经使用,今昆山路、长江街、黄河大街的街型已经基本形成。东部有东北大学的南新村、东大工厂宿舍等住宅区,中部则是安民站、安民堡、保合堡、南沙河子等村落。西部则是“兴隆街儿”、皇姑屯和与之毗邻的铁路工厂住宅区。再西则是马圈子等村落。在塔湾西北方士屯还开辟了大型公用墓地。此地域进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大量进入今皇姑地区。东北大学被分割,成为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特务机关等单位的驻地。东北大学工厂的三座大院分别由日本关东军战车旅团、铁路学院占领和使用。

沦陷期间,广大中国百姓今仍然居住在皇姑地区铁路线的旁边。东起二空桥,经安民站、高道口、三洞桥与“兴隆街儿”相连。再西则是皇姑屯、今寿泉地区。中部有“小社宅”简易趟房是“满洲车辆”的中国职员和工人的住宅区。东部少数的中国百姓生活在原“御花园”,西部尽头则是“朝鲜开拓民”的营地。

沦陷时期,今皇姑地区最大的工厂是“满洲车辆”(即原京奉铁路皇姑屯工厂)和“满航”北陵工厂(即原东北军航空北陵机场)。日本人真正投资的工厂只有“康德胶皮工厂”(位于今市纸箱厂),其他如日本人投资的诊所、商店也很少。新建的小学也只有“朝鲜开拓民小学”(今岐山一校校址)和“朝鲜人国民优级学校”(今明廉朝鲜族小学),但那里都不是中国人子弟能进得去的地方。

1948年,沈阳解放。沈阳特别市政府命令,将原皇姑、北陵、塔湾三个区合并为皇姑区,成立皇姑区政府。至此,皇姑区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翻过边城旧事,开始了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