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事务性的工作办理的公文起草

事务性的工作办理的公文起草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公文的拟制是整个公文处理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拟制公文的质量和实效是公文处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审核又称核稿,是指文稿在送交机关领导签发之前,对文稿的内容、体式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审定。公文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签发是发文机关单位主管领导对已经审核的文稿进行最后的审定后,在发文稿纸上签署批准发文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环节。
公文拟制_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公文的拟制是整个公文处理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拟制公文的质量和实效是公文处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起草

起草即草拟文稿,它是整个公文处理过程的首要环节。

公文起草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不仅要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还要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掌握有关政策和法规等,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起草公文前,领导应把拟写的目的、意图、大致内容、行文对象等交代清楚。起草公文时,起草人员必须认真领会领导意图,在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各类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拟稿。

【提醒您】

公文起草的注意事项

公文在起草时应该注意:

第一,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第三,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

第四,文种正确,格式规范。

第五,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

第六,公文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起草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地区或者部门意见,力求达成一致。

第七,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二、审核

审核又称核稿,是指文稿在送交机关领导签发之前,对文稿的内容、体式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审定。这是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重要程序,也是公文拟制中一个必经的重要环节。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一般文件也可以指定经验丰富、各方面素质都较高又有较高文字水平的秘书人员来负责把关。审核主要是把好“三关”,即行文确认关、政策法规关和文字质量关。

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

需要强调的是,公文文稿经审核后,认为不宜发文的,应当退回起草单位并说明理由;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由起草单位修改后重新报送。

【提醒您】

公文审核的重点内容

公文在审核时应该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第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第二,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第三,涉及有关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第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第五,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三、签发

公文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签发是发文机关单位主管领导对已经审核的文稿进行最后的审定后,在发文稿纸上签署批准发文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环节。

签发是公文拟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文稿一经签发即成定稿(以后虽然还有几个程序,但都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办理人员无权改动,一旦出错,文件发出后势必造成工作的被动。因此,在整个公文处理过程中,它是最严肃的一项工作,任何人都不得越权签发,签发人在签发文件时也不能有一点马虎,更不能随意让他人代签。

签发环节是领导人行使职权的一种表现,签发人代表本机关单位对所发出的文件及文件的文字表述负有完全的责任。因此各机关单位对于签发文件的职能分工,应有明确的原则和规定。

表4-1 发文稿纸

续表

【小技巧】

公文签发的原则

签发公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二,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授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

第三,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第四,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为同意。

【范例阅读】

《决定》诞生记:习近平要求起草“三不写”

2013年11月12日下午3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闭幕会,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

这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蓝图,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

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整整200个日夜。

《决定》·起草——总书记担任起草组负责人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做出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彰显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4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

夜以继日、连续奋战,驻地的灯火彻夜长明。60多位文件起草组成员对《决定》稿框架反复进行集中讨论研究。

《决定》·调研——起草组专题调研农村土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

7月22日,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来到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调研,他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习近平强调,这是一个积极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为深入弄清情况,文件起草组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并委托有关单位,进农村,访农民,开展有关农村土地问题专题调研。

文件起草组直接调研、委托部门和机构调研、听取专家意见、旁听政协会议……一个个重大改革命题,正是在这样的调研过程中不断得出答案。

《决定》·要求——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

对于《决定》稿的起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握全党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回答各方面问题和关切,研究提出改革总体设计和针对性举措,明确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偏差纠正很难,必须反复论证,使之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意“翻烧饼”,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重大举措多听各方意见,最后是政治决断……

深入思考、重点研究,不断深化、不断细化、不断系统化……《决定》稿在多次讨论和修改中渐具雏形。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

半年多时间,80余次分组会议。文件起草组对《决定》稿反复修改,从重大表述、重大举措,到文字表述、遣词用句,一一认真推敲、细致打磨,力争每句话都论据充分、精益求精。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3年11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3-11/19/c_125727619.htm。

互动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你如何认识公文拟制过程。

2.习近平同志担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件起草组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你对此怎么看?

3.你能从本案例中得到哪些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