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意义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未来长期指导国内城乡建设及各行业领域发展的一整套完备战略系统,其内涵体系化、有序化、层次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初具。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新型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一种反思。因此,新时期体制和制度改革应紧紧依托新型城镇化、依托广大市民与公众,在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意义_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工作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1月20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并上报,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但“新型城镇化”被广大中国百姓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

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力。

2.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3.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融合,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

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长期指导国内城乡建设及各行业领域发展的一整套完备战略系统,其内涵体系化、有序化、层次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初具。以内涵为基础,“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平等城镇化目标、幸福城镇化目标、转型城镇化目标、绿色城镇化目标、健康城镇化目标和集约城镇化目标。其中平等城镇化与幸福城镇化目标对应民生内涵;转型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目标对应可持续发展内涵;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目标对应质量内涵。

平等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统筹与一体。主要表现在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户籍与土地制度突破和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幸福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收入与安居。主要表现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其中,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又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和贫富差距缩小。转型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结构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实现产业链条高级化与梯度层次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绿色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环保与低碳。主要表现在实现气候及生态优化和区域碳排放量下降。健康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与安全。主要表现在实现污染与耗能降低、环境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市民健康水平提高。集约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节约与高效。主要表现在实现城乡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和城乡各类已建成设施的高效利用。

三、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容

1.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

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一方面是要在城乡关系上下功夫,改变由众多因素导致的城乡长期二元割裂的局面,尤其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提供城乡居民就业环境上应坚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要在区域上做文章,应认识到城市是区域的,区域也是城市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仅仅依靠单个城镇无法做到,必须依托具有一定数量、一定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城镇体系乃至区域网络体系。

2.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

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新型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一种反思。在中国,这种反思集中针对产业病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病。国内数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遗留的弊病都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一方面受到国际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国内弊病困扰的双重压力下的中国产业而言,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且无路可退。

3.大力坚持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

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坚持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是全球范围的宣言,是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破坏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害,并可能影响后代的繁衍与生存后的醒悟。而集约高效是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应对国内人地关系紧张、区域供给与需求不均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4.努力尝试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努力地尝试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伴随新型城镇化的体制制度改革不打“擦边球”。体制制度改革是对政党执政本质和能力的双重考验,需要人民的支持,而新型城镇化背景正赋予了公众参与最好的时机。因此,新时期体制和制度改革应紧紧依托新型城镇化、依托广大市民与公众,在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

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1.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揭示了城镇化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城镇化早期和后期阶段,城镇化率提升得十分缓慢,而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升到70%,显然这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我们要抓住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经济强国的角度来看,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经过20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基本完成城镇化任务,建设经济强国。

3.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其次,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推进城镇化,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还可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第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城镇化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有利于对污染进行集中治理,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第五,城镇化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城市服务产业也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产业载体

4.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

在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之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亟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是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的需要。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还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的。城镇化滞后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才能得到解决。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基本上是比较健康的,但是,也的确局部存在几种值得反思的属于病态城镇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如半城镇化、被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和“大跃进”城镇化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发展为严重的城市病,但如果不采取科学的城镇化战略,尽早预防和治理,就很可能积重难返,无法根治。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利于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他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