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数额的增加,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增大,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经过多年的摸爬滾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山西省劳动力转移以就地转移为主,本市(县)内转移占64%,省内市(县)外转移占30%,省外从业者不足一成,仅占6%。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_山西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

三、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数额的增加,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增大,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经过多年的摸爬滾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原平的水果贩运、五台的泥瓦匠、临猗的蛋糕工、浑源的保姆、永济的扯面饺子、临县的“的哥”、万荣的“防水工”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劳务品牌的劳动力转移队伍至今仍然活跃在第一线,是山西省劳动力转移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例如,山西省原平市铜川镇的万人水果贩运大军,已由最初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合伙经销,发展到装备完善,信息灵敏,形式多样,反应迅速的水果购销集团。现在在太原水西关,70%的水果批发市场份额被这群乡下人运作,他们南下北上,从事国际化运销。每年组织船队、车队、编组列车,把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贩运到北国,把北国的干鲜水果打到南方,从事着"买全国、卖全国"的生意,其佼佼者已富甲一方,资产逾亿元。无论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营销策略,还是他们的言谈举止,已看不到农民的影子,而俨然一副现代商人的做派。

(二)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势头好

山西省劳动力转移以就地转移为主,本市(县)内转移占64%,省内市(县)外转移占30%,省外从业者不足一成,仅占6%。本市(县)内转移比例较大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务工者要兼顾家里农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传统的“守家”思想比较重。例如:永济市卿头镇依托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拓宽农民当地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当地有忠民、粟海、强盛三大龙头企业。其中,忠民、粟海是目前山西仅有的3个全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的两个,年产值分别达6亿元和5亿元。这三大龙头企业共安置8000多劳动力就业,另有1000多人依托集团发展运输、餐饮等二、三产业,使周围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个个有班上,人人有活干。还有山西海鑫集团,9000多名员工全部是来自闻喜和周边县的农民工。振兴集团、阳光集团等几十家大型民营企业,年用工量总计在5到8万人。另一方面,近年来,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诸多小煤窑、小冶炼企业的关、停、并、转,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难度加大,而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收入预期,使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流动有所上升,异地打工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以临县为代表扩大省际劳务开发,实现异地转移。吕梁山区的临县有22万劳动力,每年约10万余人外出打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临县考察的结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就得走出去。临县人卖水果、卖豆芽、擦皮鞋、搞搬运的遍布全国。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临县人都去;别人不愿干的活,临县人都干。"吃别人吃不下的苦,赚别人不愿赚的钱",已成为临县人相互激励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口头禅。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们把外出打工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出外创业的平台。出现“只要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临县人打工”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靠劳务输出年收入3亿元,仅此农民人均收入达500元。近几年,运城市劳动局在北京、杭州、珠海、深圳分别设立了4个劳务输出联络处,与深圳辉煌职介所、天津市妇联职介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他县市也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劳动基地。近年来运城市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全市搞了243批次,共转移4.4万人。

(三)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显身手

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经历了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熏陶洗礼的外出返乡农民工,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他们有的给家乡引回了资金,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有的带回了新技术、新信息,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有的回乡创业,开厂办公司,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形成了输出一人致富一户,转移一个带走一家,转移一批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目前山西省有20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在惠农政策吸引下,纷纷回乡二次创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据统计,吕梁市有2万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创业,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长治市拥有的2.57万个乡镇民营企业中,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兴办的就有1.15万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四)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其竞争力依赖于素质优势,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成功与否以及职业的分工,在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希望就业或选择就业渠道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得到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山西农村劳动力从总量上看过剩,但高质量的劳力却不足,普遍存在质量结构问题,多数农村劳动力还属于低知识的“体力型”。据调查资料显示:山西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转移人数的84.6%,是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他们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农村中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明显能够较好地实现转移。

(五)走出国门“打洋工”

近年来,山西省根据我国人口资源占世界人力资源总额的1/5,而劳务输出仅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额的2~3%,输出潜力还很大的实际。根据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分别组织和培训大批农业劳动力出国。积极实施“山西农民工走出去”战略,由政府组织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考察劳务市场,签订劳务输出协议,2007年向国外派遣劳务4000余人。2008年,山西省与新加坡签订了500人的劳务协议,与俄罗斯签订了300人的劳务协议。

(六)女性外出务工成为一大亮点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西省外出务工劳动力以中青年男性为主,约占山西省外出务工劳动力的80%,高于全国64%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输入地手工加工业发展迅速,对女性务工人员需求大增。山西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女性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因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村劳动力勇于走出家门,跨出省门。至2004年,全省已成功转移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16.7万人,其中,省内13.6万人,省外3.1万人。女性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力转移人数的6%。在2008年的“3·8”妇女节,临县妇联送给全县年轻妇女的礼物是,培训女青年500人,合格后分别送她们到北京市的家政公司和太原毛纺厂上班。

(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长期以来山西省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转移总量的一半以上,就业的行业以农村工业(主要是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2003年,山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采矿业、制造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8.5%。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从事行业依次是:餐饮业、教育业、社会保障福利业,现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达46%,从事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劳务输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外出务工收入在劳务输出户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据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山西农户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557元,比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高291元;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为6195.6元,是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2.7倍。若平均每户能有一名劳动力外出从业,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可增加1000多元。如果平均每四户中有一人外出就业,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68%的被调查户认为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6%的被调查户认为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务输出成为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