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问题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问题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国家、云南省的重大战略之一。滇中城市经济圈国土面积共11460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意见以及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划分是:一区:即滇中产业聚集区。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问题_数说曲靖经济社会发展21个问题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国家、云南省的重大战略之一。推进滇中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发展目标有重大意义,曲靖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东部增长极,应深入研究,积极贯彻落实。

(一)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情况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以推动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推进形成“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强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形成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完整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包括云南省中部的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境并拓展延伸至红河州北部[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七个县(市)]组成的“4+1”经济圈。

滇中城市经济圈国土面积共11460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2015年,区域内常住人口共2088.2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实现生产总值8648.02亿元,占全省的63.0%;人均GDP 41537元,比全省人均GDP29015元高12522元。其中,曲靖国土面积28905平方千米,占滇中城市经济圈总面积的25.2%,占全省的7.3%;2015年常住人口604.7万人,占滇中城市经济圈总人口的29.0%,占全省总人口的12.8%;当年实现生产总值1630.26亿元,占滇中城市经济圈5个州市GDP总和的18.9%,占全省GDP的11.9%;人均GDP27045元,比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均GDP少14492元,比全省人均GDP少1970元。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区域内综合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烟草、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商贸物流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全国最大的烟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滇中城市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赢得了契机,也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

(二)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划分是:

一区:即滇中产业聚集区。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片区)和位于昆明市东部的官渡、嵩明、寻甸、马龙四县区(东片区)的局部区域规划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努力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新型化、集群式现代新兴产业。把滇中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聚集发展和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绿色发展、国际一流的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技术创新的新高地、投资创业的新热土、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基地、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品质优良的新家园,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和实现全省跨越发展的新支撑。到2020年,力争聚集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以上。

两带: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以昆明主城区和玉溪红塔区为旅游发展核心,以嵩明—通海—建水—蒙自、安宁—石林—弥勒—蒙自的骨干交通沿线为轴线延伸,以哀牢山—红河谷和东川红土地—禄劝罗鹜谷两条文化风情休闲度假旅游线为拓展,统一区域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打造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六大高原湖泊文化旅游区,石林喀斯特—帽天山寒武纪古生物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观光区,螳螂川—普渡河温泉养生旅游区,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突出湖滨度假、城镇休闲、温泉养生、生态康体、遗产观光、乡村民俗等旅游发展主题,形成以古滇国历史文化为引领的国际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内陆高原湖滨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御寒避暑旅游胜地,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国际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沿杭瑞高速公路的昆明—嵩明—寻甸—麒麟—宣威段和南昆铁路的昆明—宜良—石林—陆良—罗平段为轴线,规划布局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现代庄园经济为重要内容,在宜良—石林、陆良—罗平、嵩明—马龙、麒麟—沾益—宣威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格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物流集散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和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突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城:推进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中心城市同城化建设,形成功能合理分配、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相互协调、资金互为融通、技术相互渗透、人才互为流动的滇中城市群的“大核心”,带动辐射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

昆明。以打造富强昆明市、活力昆明市、文化昆明市、和谐昆明市、生态昆明市为着力点,以现代昆明市大都市圈为核心,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方向,以强化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加强昆明市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北部及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外其他州、市的协作,理顺产业上下游关系,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支撑与引领作用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教育、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旅游文化、商贸、商务会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的生活型服务业,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总部经济、“昆明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集散和会展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中心城市、引领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龙头、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火车头”。

曲靖。以构建现代农业强市、新型工业强市、园林宜居的珠江源大城市为目标,推动“麒(麟)沾(益)马(龙)”同城化发展,加快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以农业观光等为重点发展体验型旅游,加快建设承接黔、桂、川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使之成为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珠江源生态安全保障区,以及滇中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东部增长极。

玉溪。以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红塔、江川、澄江、通海、峨山融合发展,加强与昆明、红河北部的互动发展与合作,重点发展卷烟及配套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联合昆明建设一批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的出口加工基地,成为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南部增长极。

楚雄。以工业强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为着力点,以构建滇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禄丰广通镇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聚集力,加快绿色食品、彝医药和中成药、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化工、商贸物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深化与四川攀西经济区和滇西、滇南区域合作,加快形成“昆楚”与周边区域“2+X”的合作模式,使之成为金沙江流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节点和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西部增长极。

多点:充分利用滇中城市经济圈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49个县、市、区自然禀赋、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条件,以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多点发展,注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以“兴产业、调结构,重科技、促增收,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为重点,以县城、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全力推进特色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形成多点并进、功能互补、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内容

根据上述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划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部署,具体为“六个一体化”,即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

1.基础设施一体化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核心,巩固提升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内基础设施一体化。

2.产业布局一体化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滇中经济区产业发展基础及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增量、优化存量,突出特色,按照以“点”带“面”促“带”的发展布局思路,优化产业总体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增长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发展,构筑在全国和国际区域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并以滇中经济区产业快速发展为引擎,发挥内外经济走廊的纽带作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和国家。

3.市场体系一体化

按照国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高商品市场现代化水平,构建连接城乡、统一融合、双向流通的市场体系,推动区域内商品的自由、合理、高效流动。

4.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统筹规划和开展滇中经济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提升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区域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促进滇中经济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

5.城乡建设一体化

统筹城市化和乡村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坝区耕地,有效保障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需求,加快发展山地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

6.生态环保一体化

以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异龙湖滇中六大高原湖泊为核心、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突破口,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染治理,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综合承载力

(四)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1.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总体目标

通过“六个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全面建成互联互通、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共保共育、生态安全、环境优良的生态环保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待遇互认、制度对接、指挥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以烟草、冶金深加工、石油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的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山坝结合、文明现代的城镇村落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竞争有序、功能完备、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2.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阶段目标

围绕上述总目标,到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分两个阶段推进,分别达成两个阶段目标:

第一,到2016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及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初步建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比2012年翻一番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力争比2012年增加一倍左右。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9%,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好转,森林覆盖率超过52%。

第二,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与省内其他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力争达到6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力争比2012年翻两番,州、市之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力争比2012年增长3倍,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2012、2016(预计)、2020(预计)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目标主要指标见表5-1。

表5-1 2012、2016(预计)、2020(预计)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目标主要指标

续 表

注:滇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加权平均数计算得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