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消费的基本理论

文化消费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指出了当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八项重要任务,其中第五条即是“扩大文化消费”,并明确了当下文化消费的政策。满足居民基本文化消费需求是保障居民文化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化消费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文化消费的规模和层次能直接反映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发
文化消费的基本理论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文化消费的基本理论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

不同的研究者对文化消费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角度:(1)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将文化消费仅仅看成文化产业发展自身经历的七个环节“资源—投资—企业—产品—服务—营销—消费”中的一环,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消费的源头成为定义文化消费及寻找文化消费特征的直接依据。[1](2)从文化消费的目的性角度出发,将文化消费定义为“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2]。(3)从文化消费的对象及范围角度出发,将文化消费理解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绘画、雕塑、书法、影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及手工艺品,以及烹饪、中医保健、文物、出版、音像、休闲、娱乐等,广义的还包括健身、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3]

综合以上各种角度,我们将文化消费界定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这一界定包涵了三层意思:首先,文化消费是一种消费行为,它是居民生活中的一种实际行为,而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行为。作为消费行为的文化消费必须具备自身的特性,如消费场所的雅致化、人群的集聚化等。其次,文化消费的对象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消费对象不一定是实体的。最后,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就是文化消费的“文化属性”,也是文化消费区别于其他物质消费的本质属性。

二、文化消费的特性

文化消费是比一般的物质消费层次更高、形式更多、行为更复杂的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文化消费内容的精神性

消费的过程本质上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与外在的自然界进行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作为消费主体的人与作为消费客体的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有形”性。但电脑、电视机、书籍等文化产品不过是人们实现文化消费的载体而已,文化消费最终指向的是消费产品的精神价值和精神意义,人们借助文化产品媒介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及审美上的享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精神文化商品的内容转移到人们的意识之中,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长久地保存下去。文化消费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或灵魂的塑造上。

(二)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文化消费不是平均地发生在人们身上,而是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的能力构成有很高的要求,文化消费者必须具备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文化消费成为人们标识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身份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或者说这种差异性本身能够表达身份与地位的原因,就是造成文化消费得以繁荣的原因。

(三)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在物质消费活动中,消费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时间的节省,而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消费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时间的延伸。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人们花费在吃、穿、用等物质消费上的时间会越来越短,然而,文化消费的发展与时间的消耗成正比。因为文化消费满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是以人们价值观念的大小为转移的。人们花费在某种文化产品上的时间越久,说明该文化产品对人的意义越大。

三、培育发展文化消费的意义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规划》指出了当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八项重要任务,其中第五条即是“扩大文化消费”,并明确了当下文化消费的政策。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以很大的篇幅来强调扩大文化消费,这在中央全会和党代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表明我国将在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上下工夫,而这根本上是由文化消费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一)提升居民文化民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满足居民基本文化消费需求是保障居民文化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着力推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文化民生的概念因此更加深入人心。关注文化民生,满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除了有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和完善,也离不开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繁荣和发展。通常所指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几乎每一项都与文化消费有关。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化消费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化产业的优化能满足并进一步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的欲望,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是整个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端的一环,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它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换言之,文化消费的扩大和繁荣,是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培育文化消费,并以文化消费指导文化生产,以不同层次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带动和引导文化消费,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需要

1.文化消费有助于提高市民素质

文化消费与一般消费行为不同的是,它不仅能促进商品的再生产,还能促进人的再生产。而高素质市民是文化强市最本质的支撑。文化消费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化产品所负载的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内容,在消费主体对它进行消费时,会对消费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从而保证更高素质劳动力的再生产。其次,文化消费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最后,文化消费能够改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文化消费是检验文化强市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

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成效不仅可以通过文化生产的数据来衡量,也可以通过居民文化消费的统计数据来体现。文化消费的规模和层次能直接反映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一座真正的“文化强市”,不仅要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强劲的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更要有繁荣活跃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来支撑和维系。正如云南省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王亚南先生所指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具体化到文化建设领域,就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以文化民生来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国策的背景下,更应该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增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民生需求之上。”[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