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理论

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城市文化空间王承旭认为,城市文化空间是占据一定物质空间、居民普遍认可、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可见,营造城市文化空间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城市社会阶层变化及消费主义的观念强化,对文化、游憩、休闲等需求增加。(二)城市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王承旭提出,“人”、“活动”和“场所”代表了居民及反映了居民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意想,是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三要素。
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理论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文化空间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文化

从广义上来理解,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有形的物质形态及载体(城市格局、街区、广场、建筑物等),以及无形的意识形态或载体(城市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生活习俗等)。城市文化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

(二)城市空间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考察城市空间,可以形成不同的概念理解。黄亚平认为,城市空间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1]。我们认为,一方面,城市空间表现为一种城市实体环境,如天然廊道空间、街区空间、节点空间等城市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不仅是人的世界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空间,具有文化、情感及象征意义。因此,城市空间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经济空间,还是社会空间、观念空间、文化空间;而且,城市空间的范围不仅限于城市核心区,还包含了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相关联的城市地域。

(三)城市文化空间

王承旭认为,城市文化空间是占据一定物质空间、居民普遍认可、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居民心理、精神上的认可和归依是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关键。[2]张旭等把城市文化空间界定为城市中主要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力的集中地,具有适应文化和艺术创造的建筑空间、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是集聚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机构和企业、文化设施完善、文化生产消费集聚的地区。[3]陈宇光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城市空间架构独具的人文要素,是历史地生成并随着人类同步成长的;既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在当代特有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化模式”。[4]

我们研究认为,城市中的人或群体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体验,或从事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消费,往往具有空间指向。人的活动会促成一种特定生活空间和共同文化氛围,进而形成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多尺度、多类型的社会文化空间和特有的城市整体意象。为此,我们将城市文化空间界定为:具有一定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空间范围、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集聚、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质、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活动场所或文化氛围。它表明:(1)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边界;(2)城市文化空间是一个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活动相对聚集的实体环境和城市空间;(3)城市文化空间是一个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共同文化氛围,体现城市人们生活样式的意义空间;(4)城市文化空间不仅依赖于当下人们的文化实践、文化创造,还需要历史的、时间的演进发展、沉淀和塑造。

我们将上述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空间的三个概念相互关系理解为: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场所化、场景化和空间化,它首先是一种城市空间架构,进而是一种独具人文要素的城市空间形态,因此它是城市空间架构中的高级表现形式。可见,营造城市文化空间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城市文化空间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状态、人类社会生活的生存状态、城市的历史记忆、城市文化发展的程度、城市特质形象的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代表、城市文明水平的标志等城市发展重大和核心的内容。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机制

城市文化空间是在宏观要素、自身构成要素等多方面的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城市文化空间形成的宏观要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文化空间形成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功能与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产业、功能和空间格局的调整,决定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以及形态、业态和功能的发展变化。

2.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对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表现于:一是城市人口规模绝对增加,形成了规模化的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二是城市社会阶层变化及消费主义的观念强化,对文化、游憩、休闲等需求增加。三是城市家庭结构变化,促使从家庭主义向消费主义转变,从而产生了城市生活服务需求。四是城市生活方式变化,引发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求增长。

3.人文地理的独特条件

地理位置、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交织一起,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促成城市建筑风格、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城市人文环境,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特有品格和气质。因此,城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传统等要素直接影响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特色、模式、结构和发展潜力。

4.政府规划与政策的引导

政府普遍运用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大项目布局,出台相关产业、投资、税收、住房等区域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实现对城市空间发展和形成的引导和控制。

5.其他因素

建筑、交通、信息等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分层、邻里关系等引起居住社区变动,也是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

因此,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涉及了多面向的价值观、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地理环境、技术进步和政府管控等因素,是一个复杂且客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

王承旭提出,“人”、“活动”和“场所”代表了居民及反映了居民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意想,是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三要素。[5]我们认为,城市文化空间由人的需求、文化活动、空间场所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人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活动主体和需求主体,文化活动及事件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客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文化场所是城市文化的具体物质承载空间和关系的总和。

1.有效文化需求的人

人是文化的“生产者”、“交换者”、“消费者”的综合体,人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经常性文化消费活动,同时又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城市文化空间景观和场所化了的文化氛围。

2.文化消费活动

它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客体、内容、方式。人的文化消费活动是通过购买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而实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独特的文化服务与体验,是文化消费得以实现和扩大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文化空间形成与发展的前提。而文化活动的时空性存在,是城市文化空间形成的一种历史延续性、获得普遍认可的关键;只有通过特定时间内的特有活动、节事或经历,人们才会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感受城市文化空间的意义,留下深刻的城市文化印象。

3.文化消费场所及消费关系

文化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间总是占据着一定的场所或空间范围,而对特定城市文化的体验、感受及记忆总是与活动发生的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只有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物质空间的辨认,产生亲切感,形成一个“场”的概念,人们才能进行一种持续、重复的文化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所形成一个场所范围、空间结点,能促成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物质形态的功能区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生活样式。这种现实的文化消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以上三大要素高度关联、相互作用构成的内在机制,形成一种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促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三、城市文化空间尺度和基本类型

(一)城市文化空间尺度

根据人的文化活动强度、不同空间的要素聚集程度和空间的规模,以及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我们将城市文化空间尺度概括为整体文化意象、文化区片、文化场点和虚拟文化空间四大类(见表7-1)。

城市整体文化意象、文化区片、文化场点和虚拟文化空间构成有机统一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时间意义上演绎精彩纷呈的城市文化。

表7-1 城市文化空间四大尺度

img37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

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各种类型,我们将城市文化空间主要归纳为六大形态(见表7-2)。

表7-2 城市文化空间六大形态

img38

续表

img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