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2011年1月起鄞州区正式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申报工作,并列入全局、全区重点工作,区财政安排1500万元创建经费。鄞州区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标志着宁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具有的新标杆。同时针对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难点问题,进行政策制度建设研究,推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2012年3月,文化部赴浙督导组在宁波鄞州区督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三节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在宁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鄞州区由于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凭借扎实的体制机制探索与创新,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截至2011年年底,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已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在宁波各县(市)区中率先进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首批行列,这对宁波市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鄞州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

(一)凭借良好基础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

近年来,鄞州区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重点,围绕“打造文化鄞州、建设文化强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创新,既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和保障。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建立结构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强区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履行政府公共职责的重要途径,认识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抓手,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2011年1月起鄞州区正式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申报工作,并列入全局、全区重点工作,区财政安排1500万元创建经费。在经历评审、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后,5月28日,鄞州区正式跻身全国28个(后增加到31个)创建示范区之列,成为浙江全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和全国唯一的拥有创建资格的区级单体。鄞州区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标志着宁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具有的新标杆。

(二)从五方面入手合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鄞州区从五方面入手合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力争在全区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鄞州公共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第一,并跨入全国前列。

1.升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实现镇乡(街道)高标准文化中心全覆盖。二是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统一规划布点、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功能配备,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快捷的网络文化服务,实现镇村综合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三是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对现有村图书室进行升级,实现标准化农村图书室全覆盖。四是实施农村“文化娱乐培训中心”建设工程,对现有村活动室实施音视频系统改造,实现农村多功能综合活动设施广覆盖。同时,制订实施《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规范》,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实际效益。

2.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是继续办好群众文化艺术节、王应麟读书节等地域性、群众性强的常态文化活动,并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形成分众化、特色化、系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二是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大文艺精品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不断推进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繁荣。三是继续建设完善博物馆群,加强对现有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研究探索扩大博物馆效益的方式途径,促进公众文化鉴赏活动开展。四是继续培育文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城市摩尔、迪斯尼、飞越时光、软件动漫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促进社会性文化产品生产的不断丰富。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一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网上采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网上发布、公共文化服务网上监管、服务质量网上评价、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依托和盛文化公司、区电影公司、区图书馆等载体,不断完善演艺产品、农村电影、公共图书等的配送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计划建设网上博物馆、鄞州名人、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艺术展览馆等4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四是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在区文化艺术中心、区游泳中心、网球中心实施社会化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管理覆盖面,积极推进文化场馆的连锁化管理和联盟合作,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4.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鄞州文化人才计划,结合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实施,引进一批文艺类、管理类、技术类、策划类文化人才,并对现有区级文化系统人员展开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构建起多层次、多门类的文化人才体系。二是加强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健全村级文化指导员队伍,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兼职文化指导员,出台《鄞州区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打响鄞州区业余文艺团队品牌。三是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制订《鄞州区文化志愿者章程》,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提供补充力量。四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业培训制度,分类分级制订公共文化服务职业培训标准,从整体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素质。

5.开展公共文化课题研究

与省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文化志愿者制度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制度研究”两个课题。同时针对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难点问题,进行政策制度建设研究,推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鄞州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全面增创鄞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决定》,提出鄞州要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地域历史文化名区、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强区和省文明区的总体思路。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质量提升战略”,牢固树立“文化建设、引领为先”理念,抓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这一契机,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区建设。鄞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研究制定了《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施区委文化质量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3月,文化部赴浙督导组在宁波鄞州区督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过“听、查、看、访”四个环节的督导,督导组一致认为,目前鄞州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走在全国31个创建单位的前列。在创建工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组织支撑、资金与人才技术保障措施、公共文化评估共六大块25个督导重点项目和指标的综合测评中,鄞州有23项获“优”、1项为“良”、1项为“中”。鄞州示范区创建工作呈现的五大亮点也获得了文化部督导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即鄞州区委、区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处于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推出“天天演”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供给方面进行了体系化、经常化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上的成功探索;民营博物馆建设成就突出,政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制度性探索的成功;推出“汽车图书馆”模式在完善公共文化流动设施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二、鄞州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本经验和特点

(一)强化政府公共文化责任,落实相关组织制度

创建伊始,鄞州区委、区政府就专门召开由四套班子所有领导和各镇乡(街道)、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区委读书会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两大主题,时任区委书记寿永年就示范区创建工作专门作了重要讲话,现任区委书记陈伟俊专门到区文广局听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同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常务副组长的鄞州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抽调了区委办、区府办、宣传部、文广局、财政局等骨干力量加入示范区创建办公室,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根据文化部、财政部有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示范区创建过程管理精神,鄞州区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建立了联络员制度,由文广局分管局长担任,积极与省文化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衔接与信息沟通,建立了示范区创建的宣传联络员队伍和示范区创建信息报送的考核机制。建立了经费管理制度,制订了示范区创建中央拨付资金管理办法,安排了示范区创建地方专项资金。建立了督导检查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区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按要求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进展情况。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鄞州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九五”期间,以创建“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重点建设集镇文化设施;“十五”、“十一五”期间,随着新城区建设的加快,区委、区政府以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为抓手,相继建成了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文化广场、博物馆、服装博物馆、宁波网球中心和游泳中心等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启动建设了区市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工程;2006年以来,又启动了“星光工程”建设,建立起文化设施相对完备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8年年初又启动了“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建设,鄞州区文化设施的总量快速增长,文化服务网络得到极大完善。据统计,区级重点文化设施总投入11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占地765亩;镇本级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影剧院31个,室内活动场地总面积4976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16万多平方米;藏书32.8万册。从2006年开展“星光工程”创建活动以来,鄞州区409个行政村(社区)共拥有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13391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面积30.7万平方米,安装健身路径700余条,图书室面积达1.8万平方米,藏书59万余册。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重视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区建设的推进,区级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是公共文化机构的办公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区越剧团、区文管办、区文化馆迁至新馆舍办公,解决了原馆舍危旧问题。区图书馆整体并入高教园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由原1900平方米增加至2.82万多平方米。区新华书店迁至新大楼办公经营,面积增至7888平方米。二是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将文化投入进一步制度化、刚性化。2009年,区财政安排全区公共文化事业费17832万元,2010年则达到19731万元。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近5年来,区文化馆共举办大中型活动240余次,组织参加市以上活动比赛90余次,提供音响、服装等文化服务330余场次。区图书馆现有各类藏书65万册,设置阅览座位3000个、网络信息接点1200个,设有电脑上网、信息查询、文化展览、文化休闲、讲座报告、文艺演出、少儿活动、盲文借阅等众多服务项目,拥有持证读者10万余人,日均接待读者6000人次。

(四)实施“天天演”工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机制

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通过面向市场采购文化产品,使政府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变成了间接或最终供给者,使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多方的市场主体。“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在运作中,充分考虑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期望,以菜单式服务实行了供给机制互动化,同时通过搭建产品采购、演艺服务配送平台,建立完善了采购规范流程、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组织机构,实现了市场和需求的充分对接。“天天演”工程形成了高效和经济有机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实现了均等优质常态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目标,走出了以局部创新带动整体发展的文化建设新路子。受到文化部、中宣部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媒体的充分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五)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鄞州区的文化活动,多年来由于坚持多样化、多层面和普及性、广泛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依托群众文艺队伍和现有文化阵地,从而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节庆活动为基础、文化下乡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一是区级文化活动规模化。这几年,围绕打造文化品牌、扩大区域影响和搭建活动平台、活跃群众文化,鄞州区相继举办了中国梁祝婚俗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王应麟读书节以及“欢乐中国行・魅力鄞州”、“相约鄞州”文化艺术周、“放歌新鄞州”文化艺术周等区域性大型文化活动,并承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鄞州分赛区、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鄞州分会场、中国廉政曲艺晚会、第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第八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城市嘉年华、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颁奖典礼、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等重大活动,为全面展示“新鄞州、新形象”,繁荣全区的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当年就送戏下乡680场,2010年增加到726场,2011年将达到800场。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效地辐射带动了全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演艺服务的全覆盖。二是镇乡文化活动特色化。各镇乡(街道)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如邱隘镇的文化艺术节、横溪镇的“灵秀横溪”文化艺术节、下应街道的群众文化体育艺术节、钟公庙街道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咸祥镇的“嵩江之春”音乐会、古林镇的“席乡之春”文化艺术节、高桥镇的“蝶恋高桥”文化艺术节、横街镇的竹乡生态休闲旅游周、龙观乡的“五龙潭山水旅游节”、洞桥镇的“八戒西瓜节”等。三是农村文化活动普及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阵地的完善和群众文体队伍的壮大,农村文化活动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据统计,2010年鄞州区400余个行政村共举办活动2000余次,戏曲演出2500余场。

(六)传承保护非遗资源,非遗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鄞州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立足保护,着眼创新,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继完成了村(社区)层面普查和重点项目普查,共整理出村(社区)上报线索近3万条,筛选出各镇乡(街道)重点项目200多项。在此基础上,鄞州区积极组织申报非遗各级名录,现有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宁波走书、金银彩绣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红帮裁缝制作技艺、金银彩绣工艺、咸祥彩船技艺、宁波评话等1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马灯调、大岙布龙、渔翁捉蚌、甬式家具制作技艺、虎头鞋等48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2008年,区政府投资196万元,在下应街道湾底村西江古村内建立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鄞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也从过去的每年1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25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