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地空间竞争

旅游地空间竞争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产生互补作用。如果同类型的旅游地的资源条件相差较大,就会产生高一级旅游地抑制低一级旅游地发展的情况,“影区”理论论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竞争对处于“影区”内的旅游地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另辟蹊径,对自己的旅游形象和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
旅游地空间竞争_旅游地理学

第三节 旅游地空间竞争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客流量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同步增长或同步衰减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再组织和再分配现象,出现新的旅游市场结构。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以空间研究见长的地理学家的注意,产生了各种有关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理论。

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产生互补作用。但由于旅游者旅行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一样,因而也会导致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产生。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的进展

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石之一。最初的空间竞争研究主要焦点是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来扩大旅游地的吸引范围,从而提高旅游地竞争力的问题。研究内容逐渐从单一走向综合、多样化,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旅游地环境容量限制、旅游管理与政策等对旅游地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的地域范围从单一景点走向区域整体,跨地区旅游竞争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开始系统应用行为理论来解释旅游者消费行为。

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方法上主要是从引力模型、概率旅行模型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分析入手。主要的研究有:迪西和瑞格瑞斯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及旅游等成本线技术分析了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两个相似的、互相竞争的旅游景点,发现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是资源指向性的。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史密斯对引力模型、概率旅行模型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引力模式中的系数进行了修正,还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修正系数,并计算和预测了加拿大各省区之间相互吸引的旅游客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世界旅游业大发展阶段,大量旅游个案研究促使旅游理论研究日趋成熟,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认为影响区域旅游竞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强调旅游需求的影响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旋律,并提出了旅游系统概念,为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围绕旅游系统各要素及其整合所形成的相对比较优势,开展区域旅游竞争研究,成为常用的方法。与此同时,旅游竞争研究的思考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单研究进入旅游区域的旅游者行为,即目的地行为模式,还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2.引入旅游区的概念,将旅游地空间竞争问题纳入区域发展轨道之中

对某一特定区域来说,旅游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输出活动,通过与区际服务交流,不断增加区域旅游竞争力,也可以理解为是生产要素对外交换的一种形式,交换强度表示其竞争力强度,而交换强度又与旅游专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旅游地竞争研究引入空间的概念,更多地开始关注旅游区域的竞争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国际旅游市场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冲破包围,成为旅游竞争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扩散主义范例”。这一理论形成了两个主流理论体系,即“发展阶段理论”和“扩散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指旅游发展分阶段发生变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最终将重复欧美旅游发展的历程。“扩散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当发展进程达到某一点时,就会发生展开或者渗透,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二是“从属范例”。“从属范例”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心来发展本国或当地旅游事业状况的一种论点。

4.在旅游地研究中引入生命周期概念

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起步、发展、繁荣、巩固、停滞、衰退或复兴等阶段。对于一个旅游区域来说,针对区内旅游景点可能处于不同阶段,在微观上和宏观上努力发展,特别是旅游地规划和能力建设,扩大并保持旅游地竞争力和效益。

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对旅游地的竞争研究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张凌云对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了交叉弹性分析。陈传康注意到地域间旅游景点的竞争现象,并在他提出的地域结构对应变换理论中,把旅游业作为区域开发的先导产业,认为旅游地具有生命周期,科学的旅游规划能够克服倒“U”形发展曲线,通过拓展旅游内涵,以达到旅游地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保继刚等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的空间竞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由于相互的作用往往会出现此长彼消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对于同一地域内的替代性竞争只能开发景观价值最高、知名度最大的资源。这些关于区域旅游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资源供应导向型和市场需求导向型的研究范式为主。楚义芳将某一旅游地与其附近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补充的关系,另一种是替代的关系。在同一等级的旅游地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的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

二、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型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可以用引力模型来进行预测,一般应用的基本引力模型为

式中:T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Pi为客源地i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某种量度;Aj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G、b为经验参数。

根据这一模型,则位于同一区域内的两个旅游地A1和A2对某客源地i的竞争关系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通过公式我们不难看出,旅游地对客源地i的竞争与吸引力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而在同一地域内,不同旅游地的距离差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其竞争力的差异最终体现在旅游地吸引力的差异上。

三、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类型

按照旅游地在空间竞争所处状态的不同,总体上可将旅游地空间竞争类型分为如下三类。

1.两败俱伤

如果同类型的旅游地之间的资源条件、吸引力、客源市场、可进入性等相差不大,为了各自旅游地的发展而过度竞争,则会导致游客量的分流,彼此的发展都受到一定的抑制,竞争双方都受到损失。

2.优胜劣汰

如果同类型的旅游地的资源条件相差较大,就会产生高一级旅游地抑制低一级旅游地发展的情况,“影区”理论论述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旅游地的资源品位、价值并不低,但由于其附近有同类型更高级别的其他旅游地,这些旅游地难以展示其应有的魅力。例如,山东的“三孟”处于“三孔”的“影区”内,安徽的齐云山、九华山处于黄山的“影区”内。这种竞争对处于“影区”内的旅游地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另辟蹊径,对自己的旅游形象和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

3.协同进化

竞争并不都是有害的,资源条件相差不大的同类旅游地,如果适度竞争,可以打破行业垄断,各方在竞争压力下,会千方百计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而在旅游旺季,适当的竞争还会使游客分流,把客流量限制在旅游地的合理容量范围内,不但保证了游客的体验质量,还确保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质量不退化,从而促使整个区域旅游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四、旅游地空间竞争现象分析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竞争特点各不相同。在此我们主要以名山类和喀斯特石林类的旅游地作为代表,来分析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一)名山类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

1.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名山旅游资源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为遍在性旅游资源 名山是以具有美感的、典型的山岳自然景观为主体,渗透着人文景观美,是环境优良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我国地广山多,国家、省、市一级的名山分布极为广泛。

(2)共性、个性皆强 就某一类名山的外部特征来看,名山一般都具有相对高差大、形象雄伟、主峰明显、坡陡谷深等共同特点,因此说具有较强的共性。但是每一座名山往往又和特定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有一定的关联,具体到每一座名山,又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名山一般都兼有游览观光、休养度假、宗教朝拜及科学考察等功能。但是不同等级的名山在这些功能的拥有程度上往往是不一致的,有的各项功能都很强,有的在某一功能上特别显著。一般而言,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名山重游率较低,以休疗养为主要功能的名山重游率较高,宗教功能突出的名山一般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宗教市场。

2.名山旅游资源空间竞争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地的级别、功能和可达性。名山的地位、级别影响到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当众多名山在同一地域出现时,旅游者尤其是大尺度空间的旅游者往往会选择地位、级别最高的名山而放弃地位、级别相对较低的名山。此外在相同级别下,可达性较好的名山往往会遏止可达性较差的名山的发展。

但是,由于大多数名山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一座名山都会有特定的客户群,因此名山之间的竞争往往又具有非替代性的特点。

(二)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石林与溶洞不同,它是碳酸岩岩石发育成的林状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很小,因此属于非遍在性的资源。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喀斯特石林大多分布于喀斯特岗丘的坡面上,部分分布于洼地、谷地边缘和底部。因此在地域上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但是就整体而言,喀斯特石林具有共性大而独特性小的的特点。石林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规模和造型的差异上,个别的石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大多数都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游客的重游率一般不太高。

2.喀斯特旅游资源空间竞争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影响喀斯特旅游资源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其中级别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当同一地区有多个石林出现时,旅游者往往选择地位、级别较高的石林,而放弃级别较低的石林。此外由于石林是一种替代性较强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地,因此在空间竞争上还表现为替代性较强。

五、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影响因素

旅游地空间竞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

1.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是影响旅游地空间竞争实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对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差异程度上,而非数量的多寡。由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或独特性而决定的旅游产品的差异性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生活地进行观光、度假活动的驱动力,所以,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一个旅游目的地如果拥有丰富且知名度与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将大大增强其持续竞争力。这是由旅游者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的空间行为规律决定的,高知名度、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且吸引范围大。所以,拥有高品位且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力明显高于缺乏雄厚的旅游资源基础的旅游地。但是,一般来说,资源因素在起始阶段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作用将有所减弱,城市功能、形象、个性与特色的影响作用将趋于增强。

2.区位因素

旅游地区位可以看成旅游目的地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和相对意义,具体可分为客源市场、交通和认知区位等。区位决定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的相对价值、市场规模、旅游发展前景,进而影响其空间竞争。有些旅游目的地虽然处于旅游资源优势相对缺乏的城市,却能在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主要是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而有些旅游地尽管拥有知名度很高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区位条件较差,使得其旅游空间竞争力深受制约。

3.旅游环境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环境对它的支持力度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环境既包括为旅游提供服务的一些外围环境,如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的交通环境、空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包括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及相关行业,如娱乐、餐饮等的产业环境,还包括旅游地的管理体制。旅游环境对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存在着显著影响。

4.客源市场

当旅游者有旅游的需求时旅游目的地才能从潜在的资源变成现实的经济实体。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等的旅游群体具有不同的旅游偏好、出游能力,构成不同的旅游规模结构,所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客源市场对其空间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根据旅游者的偏好可以将旅游者分为多中心型和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的旅游者对目的地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是旅游吸引物聚集体,而不是旅游设施;自我为中心型的旅游者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是旅游设施,而不是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多中心型的旅游者的内在偏爱将驱使旅游流空间分散,而自我中心型的旅游者将促进目的地的空间聚集发展,以便能提供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由此可知,客源市场对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

5.介入机会

介入机会是指围绕旅游活动而发生的一种空间联系现象,包括空间交通线路组织、市场营销宣传、网络信息、与其他旅游地或旅游企业的合作等。介入机会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对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起作用。

旅游业是使旅游者空间移动的产业。旅游交通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了设施和服务。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的作用大小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旅游地是否具有空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旅游城市是否拥有便捷的区际交通网络,可进入性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客源吸引范围,进而影响到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另外,市场营销宣传、网络信息发布等能为旅游者传递较为明晰的信息,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者可通过搜寻广告信息或通过个人的经历与重复购买获取关于某产品特性的知识。因而,也是影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之一。

六、旅游地空间竞争规律

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的实质是在旅游地内外各种因素,如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感知偏好等,旅游者的空间集聚、扩散、分配、等级结构的差异性、动态性等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各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响应。

总体上看,旅游地空间竞争具有几个基本规律。一是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与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同的旅游区内可能会出现“单核”“双核”甚至“多核”空间结构形态,不同的旅游地在旅游区域内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当旅游地处于起步阶段,或是在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旅游地且先天资源优势突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时,一般以单核的形式表现。随着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旅游地之间的交通体系越来越发达,其旅游地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由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向着“双核”“多核”,甚至网络型空间结构发展。所以旅游地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其空间竞争较小;随着旅游地的深入发展,其空间竞争程度逐渐增大;而当旅游地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旅游区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形成良性的空间竞争,有利于旅游地的发展。二是等级越高的旅游景区(点)之间的旅游流相互作用强度越大,等级越低的旅游景区(点)之间旅游流相互作用强度越小,致使等级高的旅游景区(点)之间空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弱于低等级旅游景区(点)之间的空间竞争程度。三是受大尺度空间旅游行为规律的影响,旅游地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其聚集场强越大,且大于其辐射场强,所以其空间竞争力强于低等级和低知名度的旅游地。四是旅游区的区际旅游空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区际等级高的旅游景区(点)之间,加强区际旅游合作是关键,而区内旅游空间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内等级低的旅游景区(点)之间,加强旅游规划,合理安排旅游开发的时空梯度最为重要。

七、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的新趋势

国内外的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新的发展方向。

1.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中受到关注

一个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应仅仅体现为暂时的旅游流的增加,而应是一个地区旅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在提升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力时,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不能为了提高一时的竞争力,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处于暂时有利的地位,而不顾及旅游地的长远发展。

2.注重旅游地的形象建设

旅游地形象策划与促销作为提高旅游地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规划者和开发者的重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开始注意到信息流对旅游者行为的指导作用。在竞争性市场中,旅游者择游意识、旅游产品的挑选,往往受其所掌握的信息左右,旅游地可以通过信息质量、信息结构、传播速度及信息可达性体现竞争力。旅游地的形象也将对旅游地空间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竞争优势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竞争战略和竞争力研究中

旅游开发是以旅游产品价值创造为核心,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挖掘过程,由于竞争力的来源是广泛的,全方位的,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就必须保证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联动开发,并注意协调好区域间的关系。

4.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成为主导方向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研究替代单纯的空间竞争研究成为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的主导方向。一定空间范围的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其环境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区域之间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各有长短,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如果一味强调竞争,往往容易出现过热开发、低效率重复建设、地区间与部门间发展失调、规模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旅游地要壮大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走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之路,以强化区域合作联系;优化区域系统组合,以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整体效益上来了,作为整体中的一员,各个旅游地的竞争力自然就强大了。也就是说,各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合作,靠合作增强自身竞争力。由于旅游地之间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同时交通的发展使得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可以通过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保护整体环境等途径,进行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合作,实现提高旅游区域的整体实力;实现资源共享,获得优势成本;实现市场互换,保证稳定的客流量;实现增强抗风险能力,营造适宜的旅游空间,迎合旅游需求发展的新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