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如此热切地欢迎洛克的哲学

法国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如此热切地欢迎洛克的哲学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作为其理论的直接来源的,主要还是17世纪经验派洛克和理性派笛卡尔的思想。具体地说,他们是继承了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这是法国唯物主义者抛弃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体系,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结果。孔狄亚克的说法杜绝了唯心主义者利用反省学说来宣扬唯心主义的可能性。总的说来,洛克和笛卡尔的哲学对18世纪法国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以拉美特利(1709—1751)、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霍尔巴赫(1723—1789)为主要代表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二个阶段的典型形态。它自然是继承和发展了自德谟克利特以来的整个唯物主义传统的结果。但是,作为其理论的直接来源的,主要还是17世纪经验派洛克和理性派笛卡尔的思想。具体地说,他们是继承了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由于种种原因,在法国唯物主义者当中,有的人(如爱尔维修)受洛克的影响大一些;有的人(如拉美特利)则受笛卡尔的影响大一些;但总的说来,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两种哲学的影响。大体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本体论上,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物主义机械论的宇宙观;在认识论上,他们则主要是师承了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他们并未因为师承关系而严格分为两派。他们只是由于各人探讨的方面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各具特点。在他们之中,共同点是主要的,但也有意见分歧,有争执和论战,而这种情况是任何哲学学派都不可避免的。

以拉美特利为代表的那些法国唯物主义者对笛卡尔哲学的继承,主要是继承了他的机械论的宇宙体系。在这个宇宙体系中,物质是唯一的实体。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而运动的。整个世界,包括人的物质的、肉体的存在在内,是一部大的机器,而这部机器的运转,是遵循机械的规律的。这当然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这是法国唯物主义者抛弃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体系,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结果。拉美特利在这种继承的同时,还进一步论证了包括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论证了思维是物质性的人脑的属性,把笛卡尔的二元论改造成为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然而我们知道,笛卡尔哲学是法国资产阶级尚未成熟、尚较软弱时期的哲学,它本身包含着极大的妥协性。这种妥协性不仅表现在他的二元论体系上,而且也表现在他把反封建的斗争限制在思想之中这个根本的特点上。笛卡尔曾经明确声称,他“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2]他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和作为18世纪法国革命先导的哲学不相容的。因此,法国先进的思想家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反映他们革命要求的理论。他们把自己的视线转向经过革命的先进的海峡彼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洛克的哲学被引进到法国来了。

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描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者对洛克哲学这个久盼的客人的热情欢迎。法国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如此热切地欢迎洛克的哲学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可以作为他们革命思想的哲学基础。从洛克的经验主义出发,他们可以得出变革环境,改造社会的结论来。法国唯物主义者对洛克的哲学,这个“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进行了一番改造,使之适合于革命的需要。这种改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努力清除洛克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等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努力发掘洛克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并立即把它用来论证革命的思想。前者以孔狄亚克(1715—1784)为代表,后者以爱尔维修为代表。

孔狄亚克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抛弃洛克关于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与“反省”)的理论,而主张观念只有一种来源,那就是感觉,反省只是把感觉到的观念加以种种配合,寻求它们所包含的各种关系而已。孔狄亚克的说法杜绝了唯心主义者利用反省学说来宣扬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爱尔维修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甚至把它发展到否定理性认识的存在,断言判断也就是感觉,把理性认识还原为感觉的极端的程度。但是,爱尔维修对洛克哲学的发展,主要在于他从洛克的感觉论中提取出“感觉”这个核心概念,以感觉为出发点,论证了他的革命理论。根据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原则,感觉是沟通思维与客观外界的桥梁,是两者联系的中介。正是通过感觉,人类才得以沟通内心世界和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从而才能一方面不断地认识外在世界,另一方面把久已存在于内心的关于自由的欲望和要求变为外在的争取自由的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唯物主义感觉论这种理论,使得自由不再是求之于自我,求之于内在精神的东西,而是求之于外在环境,求之于社会的东西;根据前一个方面,爱尔维修得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结论;根据后一个方面,他又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命题。这虽然使他陷于不能自圆其说的“二律背反”,但是这两个命题的宗旨则在于证明要改造人,首先必须改造环境、改造社会这一革命理论。与此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才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因为只有把一切诉诸感觉,诉诸常识,才能打破在宗教及法律上的不平等现象。感觉是人人皆有的东西,以感觉为基础,才能实现“人人都不应当是门外汉,——不应当是宗教上的门外汉,也不应当是法律上的门外汉”的主张。“这样,在宗教上就没有一个教阶,一群与众不同的、选拔出来的教士,在法律上也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等级和社会。”[3]那种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争取人人平等的革命要求就有了理论依据。综观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都表现出把平等首先视为生理上、感觉上的平等,然后以此为中介转变为社会政治平等的倾向。据此也就把平等说成是某种天赋的东西了。此外,也还是通过唯物主义感觉论,通过把认识论上的感觉和伦理学上的感觉相混淆的方式,借助于“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感觉,爱尔维修建立起他的伦理原则,也就是“自爱”的原则。这样,洛克唯物经验主义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原则和个体主义原则也就被揭示出来了,“感觉”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个体性、现实性、当下性的品格也被揭示出来了。一个妥协的哲学被改造成为一个革命的理论。

总的说来,洛克和笛卡尔的哲学对18世纪法国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这并非说17世纪的其他一些杰出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就不构成他们的理论渊源。比如,培根、霍布斯、特别是莱布尼茨的思想对狄德罗的影响就极大。狄德罗对培根哲学的崇拜是远远超过对洛克哲学的崇拜的。这主要是由于狄德罗不满意于洛克经验主义的片面性,而希望回到培根时代的较全面的观点之中去。他主张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提出了包含“观察、思考、实验”三个环节的认识路线。为了反对经验主义的片面性,他和爱尔维修进行过多次公开的论争。在自然观上,他批判地吸取了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正因为这样,狄德罗才在某些方面有高出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中的其他人之处。

至于霍尔巴赫,他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化者,而他的思想,除了受笛卡尔、洛克等的影响外,还在很大成分上继承和发展了斯宾诺莎的思想。这主要是指他的自然主义思想。他的《自然的体系》不应被看作是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哲学思想的简单凑合。霍尔巴赫是有自己的体系的,而构成这种体系的就是自然主义的原则。他坚持以自然为本,把世界看作是物质的大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服从于自然的法则。他主张绝对的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存在,把世界本身看作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无穷锁链。这些思想,都可以看作是从斯宾诺莎那里来的。自然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它是粗陋的。这种唯物主义形式明显地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同意普列汉诺夫的说法,即法国唯物主义是18世纪的斯宾诺莎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