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单子多元和前定和谐的观点说明世界图景

用单子多元和前定和谐的观点说明世界图景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莱布尼茨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叫做单子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便是他的那套单子论观点。这就是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特点乃在于以特有的方式调和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他是在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思考和批评的基础上实现对经院哲学的回复的。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称莱布尼茨为多元论者。这个经验事实说明,物体除广延外,还有活动的方面。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作为实体是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

第一节 用单子多元和前定和谐的观点说明世界图景

莱布尼茨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叫做单子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在晚年的重要著作《单子论》就是这一世界观的系统表达。据他在《新系统》中概述,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注重哲学思考,先对经院学派钻研得很深,接受了它们关于“实体的形式”、“隐秘的质”的学说;后阅读了近代的数学和哲学著作,为它们用力学的观点机械地解释自然的方法所吸引,便抛弃了经院学派的观点;但当深入研究力学和运动规律的最后根据时,又发现单用原子和虚空、广延性或量的规定性来解释自然,只能满足想象,于是又把经院哲学的“实体的形式”重新召回,给予自然以新的基础和解释。这便是他的那套单子论观点。这就是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特点乃在于以特有的方式调和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他是在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思考和批评的基础上实现对经院哲学的回复的。

一、单子及其特性

莱布尼茨生活在欧洲近代,在哲学上继承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观点,强调“实体概念是了解深奥哲学的关键”(4)。但是,他对实体概念的理解与两者不同,认为实体即单子;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单子。

莱布尼茨是这样来规定单子概念的。首先,单子具有个体性。众所周知,在机械唯物主义者看来,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原子也只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它是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其本身是不可分的。莱布尼茨则不赞成这种观点,指出,凡实体必蕴涵有统一性,此统一性即不可分割性;否则它犹如一盘散沙,将不成其为实体。但是,物质实体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就终究是可分的;即使是原子,占有的空间极小,也不是不可分的。这样,按照上述观点,一方面原子作为实体是不可分的,另一方面真正说来原子又不是不可分的;这显然是一种内在矛盾。为摆脱这种矛盾,莱布尼茨认为,真正的实体必须是没有量的规定,而只有一定质的差别的“单元”;它才是真正不可分的“自然的真正的原子”或事物的真正的“原素”。这即是单子。他解释道,“单子——希腊词,意为一个或单纯”,单子“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5);单纯的实体是一定存在着的,因为没有单纯的实体,也就没有复合物的存在。又单子既然是单纯的实体,没有部分,就不能设想有什么东西能从外面进入其内部来造成其变化,即“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6),它是自身封闭的,一个单子不能对别的单子发生作用,正如别的单子不能对它发生作用一样。他还解释道,单子既然是单纯的实体,没有广延或量的规定,就谈不上有量的差别,而必须有一定的质,否则它就不是存在物了;并且在数量上有无限多个,彼此在质上各异,否则由其构成的事物也就无区别了。总之,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作为实体具有个体性,即它是单纯的、封闭的;又是有质的、众多的。个体概念就其自身而言就是众多个体的意思,是单一性和众多性的统一。如果两个个体完全相同,那就没有任何个体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称莱布尼茨为多元论者。

其次,单子具有能动性。众所周知,机械唯物主义者否认运动是物质实体固有的属性,认为物质实体本身是迟钝的、不动的,其运动依赖于外力的推动。莱布尼茨则不赞成这个观点,指出,当一原本动的物体和一原本静止的物体相碰撞时,其速度就会减慢,其运动方向就会改变。这个经验事实说明,物体除广延外,还有活动的方面。而广延是一种属性,它决不能构成一个完全的存在物;由它也派生不出任何活动和变化来。因此必须把活动概念和实体概念联系起来;若物质实体需依赖于外物的推动,不能独立自主,它也就不能算是实体。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作为实体是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单子的自然变化是从一个内在的原则而来,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是不可能影响到它的内部的”;“一切创造物都是有变化的,因而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有变化的”(7)。他在这里把内在原则称为力,认为每个单子是一个“力的中心”;在力的推动下,单子及由其构成的事物才能运动和变化。在他看来,单子作为实体“当包含某种形式或能动的成分,以便成为一个完全的存在”;这种能动的成分先于广延而存在,是比广延更为原初的东西。因而单子的本性不在于广延而在于力,单子作为实体只有与“力”、“活动力”的概念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力标志着“活动是实体的特性”,“只有活动才构成真正实体的基础”;凡是不活动或不含有活动力的东西,就决不是实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又把单子叫做“隐德莱希”,因为单子自身就是自己内在活动的原因。在他那里,隐德莱希的意义与能动性的意义是相一致的(8)

再次,单子具有精神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既然无广延或量的规定性,不占有空间,它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而乃是单纯的精神实体、精神原子。不过,他在这里并没有摆脱物质的惟一属性是广延的观点;相反,他是在承认这种机械论的观点下来论证单子的精神性的。笛卡尔曾说,“如果把物质的实体和广柔(或数量)加以分别,则他们所谓‘物质的实体’这个名词是全无意义的”。莱布尼茨就认为这一看法是正确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单子既然是能动的,它就不可能是物质实体而只能是精神实体,因为凡物质实体都是被动的、惰性的。按照他的说法,单子不是“数学的点”,因为后者虽在形式上是不可分的,却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也不是“物理学的点”,因为后者虽是实际存在的,却并非是真正不可分的;而乃是“形而上学的点”,它兼有前两者的某些特性,即既是真正不可分的,又是实际存在的(9)。换句话说,唯有精神性的原子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在这里,莱布尼茨又把这种精神实体叫做灵魂。“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10)在他看来,唯有灵魂这个概念才体现出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这样,如果说单子(灵魂)具有能动性,那么这种能动性也就表现在它具有感知能力即知觉和欲望上。他强调,单子(灵魂)是始终具有知觉和欲望的。尽管我们有过没有清楚的知觉的状态如酣睡而无梦时那样,但决不能由此而说单纯的实体是根本没有知觉的;须知,单子“不能没有特殊状态而存在下去,特殊状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知觉”。这是它之为能动的精神实体的一种标志。

总起来说,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不同,强调实体是单子。他赋予单子以个体性、能动性和精神性,认为单子就是具有个体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他在反思机械唯物主义的实体概念中,以对单子作纯粹思辨的抽象理解,回复到了经院哲学的实体概念。其实,莱布尼茨最初就把他的“实体的原子”叫做“实体的形式”,后来才称其为“单子”的。

二、世界万物由单子构成

一和多的关系问题即实体和自然万物的关系问题,也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中心问题。在莱布尼茨之前,斯宾诺莎曾把实体看作是自然万物存在的逻辑根据;但是,斯宾诺莎的实体是惟一的、不动的,不动的实体怎能产生运动变化的自然万物呢?与此不同,他则强调多样性只能从许多真正的单子中获得存在(11),世界万物由单子构成。

如前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即单纯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和欲望。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知觉是对在它之外的事物或单子的表象,有清楚和明晰的程度的不同。这里,说知觉是清楚的,是指它可与其他的知觉区别开来;说知觉是明晰的,是指它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也都可区别开。而单子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其知觉的清楚和明晰的程度的不同。知觉的清楚和明晰的程度“造成了单纯实体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是各类单子的划分标准。依据着这个标准,单子被区分为无数等级,它们构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

按照莱布尼茨的论述,最低的一类是最不清楚、最不明晰的知觉即“模糊的混乱的知觉”;因其不易被觉察,实际上无多大表象能力,所以又叫“微知觉”。具有这类知觉的单子是“赤裸裸的单子”,亦可称为原始的“隐德莱希”;它们就构成通常所谓的无机物乃至植物。较高的一类是较清楚、明晰的知觉。它有嗅觉、触觉乃至记忆等表象能力,如对狗高举木棍,它记忆起曾遭受过的木棍的袭击,便会逃之夭夭;但尚没有意识。具有这类知觉的单子是“灵魂单子”,又可称为“动物灵魂”;它们是动物藉以构成的本质要素。更高的一类是更清楚、明晰的知觉。它有自觉意识即统觉的能力。具有这类知觉的单子是“精神单子”,也可称为“理性灵魂”。它们是人藉以构成的重要因素;凭借它们,人能思考物体,思考自我,还能思考上帝(12)。最高的一类是最清楚明晰的知觉。它表象能力最强,能洞察一切;是最完善的知觉。具有这类知觉的单子是最高的单子即纯理性、纯精神,它也就是上帝本身。

由上所述,可见,在莱布尼茨那里,世界万物如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等都由单子构成;甚至上帝本身也是单子。上帝是“原始的统一或最初的单纯实体”(13),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能创造一切的完满的单子;其他单子均为上帝的创造物。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某类事物仅由某类单子所构成。莱布尼茨认为,某类事物乃由不同等级的单子共同构成,如同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只是在其中这类单子知觉能力最高,它们作为中心单子支配着其他单子,构成某类事物的本质、“灵魂”部分,其他单子则构成某类事物的形体部分。例如,人有理性灵魂,这是它之区别于单纯的动物的东西;但它还有灵魂单子,赤裸裸的单子,构成人的肉体部分。一般说来,在莱布尼茨那里,世界万物的构成情况均是如此,“一切被创造的单纯实体都永远和一个形体相结合”(14);只有上帝例外,它由惟一的单子构成,是纯精神、纯理性而无形体的。

在这里,需要对莱布尼茨的物质概念作出说明。众所周知,莱布尼茨作为科学家从不蔑视对自然的研究;他在伽利略、牛顿和惠更斯等的新科学面前不能不承认物质对象的存在。但是,他是怎样用单子来解释物质物体的呢?毕竟,在他那里,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说明”(15),仅与自然界的“合目的性”相联系;而物质对象是有广延的,受一定力学规律支配,仅与自然界的“必然性”相联系;两者是不相同的。

莱布尼茨指出,在诸种单子中有一种赤裸裸的单子,具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觉即“微知觉”,这种知觉是单子中的“消极”性的部分,它即是物质因素如广延、不可入性等;而通常所谓的物质物体便是具有这些物质因素的赤裸裸的单子的组合、堆集或联系。莱布尼茨在这里曾有初级物质和次级物质的概念。前者指具有上述消极性成分的赤裸裸的单子本身;后者即指上述单子的联系,也就是具有形体的无灵性的物质物体,它以前者为基础。由于这些赤裸裸的单子,不管其微知觉微弱到什么程度,终究是有生命的;对他来说,“在物质的最小的部分中,也有一个创造物、生物、动物、‘隐德莱希’、灵魂的世界”(16),真正无生命的物质是没有的。因此,真正说来,莱布尼茨的物质物体也还是精神性的。同时,在莱布尼茨那里,物质对象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初级物质即赤裸裸的单子,它具有“形而上学的实在性”,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本身不能说就是物质物体,而只是物质物体的潜在可能性,但这却是物质物体的本质部分;次级物质即这些“单子的联系”本身,它可叫做物质物体,但它不具有“形而上学的实在性”,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仅仅是在感觉或想象中所呈现的某种有广延的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质物体的现象部分,当然,这并非纯粹的幻觉,而是“有良好根据的现象”。换言之,莱布尼茨在这里并没有如古代原子论那样从量的角度来解释实体和物质物体的关系;而乃是从质的角度去解释,把这种关系说成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认为单子“才是构成事物的绝对第一原则”即本质、灵魂。这是他袭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物质的观点,回复到经院哲学的明显表现。

莱布尼茨关于物质概念的解释,是他用单子说明世界万物构成的重要方面。这一解释表明,莱布尼茨并没有笼统地否定物质的存在。他肯定物质物体是“有良好根据的现象”;并把一般的单子看作总是和一个形体相结合着,除上帝外否认有脱离物质形体的精神的存在。但他终究是用单纯的精神实体来说明物质物体,从根本上否认了物质物体的客观实在性。其实,在他那里,不仅无机物,而且植物、动物和人等都是由不同的单子所构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列宁曾说,在莱布尼茨那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或是一种用世俗的、肉体的联系把单子粘在一起的浆糊”(17)

三、世界是前定和谐的系统

如前所述,在莱布尼茨那里,世界由不同的单子构成。但是,这些不同的单子及其所构成的事物并非只是分散的、间断的,而是处于一个连续的系列之中。就单子来说,这是由最低的具有模糊混乱知觉的单子到较高的具有较清楚明晰知觉的单子、更高的具有更清楚明晰知觉的单子,再到最高的具有最清楚明晰知觉的单子的这样一个无穷的连续系列;就事物来说,这是由无机物到植物、动物和人,再到天使、上帝的这样一个无穷的连续系列。莱布尼茨在这里依据连续性的原则(关于这一重要原则,下面将有专门篇幅予以论述)说,“宇宙中没有任何荒芜的、不毛的、死的东西,根本没有混沌,根本没有混乱,而只是看起来如此”;认为,世界是一幅“普遍的和谐”(18)的图景。不仅如此,他还从动态中来描绘世界的这种和谐状态,认为,在上述连续系列中单子具有知觉和“欲求”,而欲求就是从一个知觉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趋势或“内在本原”(19)。由于“在知觉和知觉的变化中包含着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所以单子和事物就不是不变化的,它们在欲望的推动下会不断地发展,从一个知觉变化到另一个知觉。而在这连续系列中,若一个单子或事物有了变化,其余的单子或事物就必定会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否则这整个连续系列就将遭受破坏而不复存在,这当然是不可设想的。

莱布尼茨关于世界普遍和谐图景的说明涉及到单子和单子、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往方式。然而,按照莱布尼茨,单子具有个体性,是自身封闭的,本身“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被创造出来的单子不可能对别的单子的内部存在发生物理的影响”。既然如此,那么上述单子和单子、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适应即世界的普遍和谐状态又是怎么可能的呢?对此,莱布尼茨用上帝的预先规定来作解释,认为单子和单子、事物和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是物理上的而是“理念上”的联系和适应;上帝具有创造和规范一切的能力,它“在规范全体时注意到每一个部分,特别是注意到每一个单子”,就已预先规定好了它们之间的这种理念上的联系和适应。“既然一个单纯实体的任何现在状态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状态的后果,那么,现在中就包孕了未来”(20);就人来说,“每个人的个人概念完全地包含着以后他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他还认为,上帝也预先规定好了它们各自的独立发展的内容和历程与其他的单子和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历程相和谐一致,每一个单子与别的单子的关系怎样,别的单子与它的关系也就怎样。就如一支庞大的乐队,上帝通过预先谱就的乐曲规定了每个乐器演奏的旋律,也规定了它和其他乐器共同奏出的是一首完整的和谐乐曲。

以上即是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21)学说。这是一种从单子和单子、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说明世界图景的学说。它表明,上帝是世界普遍和谐的根本原因,整个世界是前定和谐的系统。这样,我们看到,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照说是互不相干的个体,世界是绝对的“多”;而根据“前定和谐”学说,单子彼此和谐一致地活动,世界就成为统一的整体。这也就是说,“前定和谐”乃是莱布尼茨解决一和多的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由于上帝本身是最高的惟一的单子,因而这个观点也是他用单子说明世界图景的单子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显示了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特色;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常把他的单子论称作“前定和谐体系”(22)

在这里,需要对莱布尼茨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理解作出说明。在欧洲近代,哲学家们对身心关系问题有各种看法。莱布尼茨则认为,人作为特殊的物体由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构成,其灵魂能表象世界。但它在表象世界时最初直接地知觉到的对象是肉体;它是以肉体为中介、工具“去想象世界和接受世界的影响”的;或者说,“宇宙是随着形体而被表象于灵魂中的”(23)。就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莱布尼茨肯定了灵魂和肉体的和谐的关系;因为,若两者间没有和谐的关系,灵魂通过肉体就不能表象世界。

在莱布尼茨那里,身心和谐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涵义。首先,灵魂虽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并不能脱离物质肉体而存在;肉体虽经常有形态上的改变,也还是附属于灵魂,以灵魂为“隐德莱希”的。莱布尼茨说,“没有完全与形体分离的灵魂,也没有无形体的精灵,只有上帝才完全没有形体”(24)。他强调,灵魂和肉体,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莱布尼茨指出,“灵魂依据目的因的规律,凭借欲望、目的和手段而活动。形体依据动力因的规律或运动而活动。这两个界域,动力因的界域和目的因的界域,是相互协调的”。在他看来,灵魂和肉体虽没有实在的互相作用,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却有相互一致的关系。换言之,它们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共处于普遍的和谐之中,本身也是由上帝前定的和谐的体系。“这个体系使形体好像(自然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灵魂似的活动着,使灵魂好像根本没有形体似的活动着,并且使两者好像彼此互相影响似的活动着”(25)

莱布尼茨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前定和谐的观点是他整个前定和谐学说的组成部分。这是他为克服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妥”而提出来的。如所周知,笛卡尔一方面主张身心二元的理论;另方面又提出通过“松果腺”身心交感的观点。对此,莱布尼茨在《新系统》中指出,这好比主张有两口时钟挂在同一块木板上,其中一个钟摆的振动通过木板传递给另一口时钟,从而使两口时钟走得互相一致。但他批评说,这种身心交感的观点,是难以设想的;它使笛卡尔在身心关系问题上陷入了明显的自相矛盾。还有,马勒伯朗士主张偶因论,即在身心平行观点的基础上强调上帝是使身心双方各自产生与对方相应的变化的直接原因;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变化的机缘或偶因。对此,莱布尼茨指出,这好比是有两口时钟,因机缘问题不能都同步运行,尚需要上帝来调拨时针。但他批评说,偶因论的说明并未解决笛卡尔的自相矛盾;在它那里,上帝是“很坏的钟表匠”,它所制作的时钟竟还需要自己时时来作调整。就是通过这些评论,莱布尼茨提出了自己的身心之间前定和谐的观点。这一观点继承了偶因论的身心平行的观点,但强调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它在创造单子之初,已预先规定好了身心各自变化而又彼此和谐的秩序;就好比制作了两口精密准确的时钟,它们各走各的又绝对地“前定一致”。“即使有意地把它们的摆动搅乱,这两个钟摆也会立刻恢复一同摆动,简直像两根拉直的弦一样”(26)。当然,莱布尼茨的这一观点也远不是对身心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解决。他依然否认身心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有广延的肉体和无广延的灵魂两者如何能相互作用呢?他在否认身心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又要肯定两者之间有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更突出至高无上的上帝的“神迹”,陷入了比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的观点更为神秘的境地。

四、上帝概念在单子论中的地位

莱布尼茨的世界观是与神学观点密切地相联系的。如前所述,在他那里上帝并非是超越单子的东西,它本身就是单子,具有最清楚明晰的知觉能力,是最高的惟一的单子。它是全智、全能、全善的,能创造一切、规定一切、选择一切。换言之,他的上帝概念在单子论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首先,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既然是不可分的,它就不可能通过自然的方式即由部分的组合和分解来产生和消灭。同时,它又不是始终地实在地存在着的;因此它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也就是说,单子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毁灭而告消灭。而在这里,上帝就是各种单子的创造者,可以说它们“是凭借神性的一刹那的连续闪耀而产生的”(27)。上帝创造了各种单子,又以无限的单子的形式创造了自然万物,使它们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

其次,如前所述,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又预先规定好了单子与单子、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和谐的联系;在这里当然也包括预先规定好了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上帝本身又是世界之成为普遍和谐系统的预定者。

再次,莱布尼茨认为,上帝还使得由它所创造和前定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上帝的善使上帝选择它”(28);否则上帝本身也就不是全善的了。这即是他所谓的乐观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他的单子论中现实性最强的部分,它被后人看作是莱布尼茨为当时德国的腐朽和落后的现状辩护的理论依据。在这里,莱布尼茨还着重指出,上帝是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在他看来,一切有限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充足的理由,整个世界的存在也应有充足的理由。因为“在创造物的宇宙中,由于自然界的事物极其繁多,以及物体可以无穷分割,所以对特殊理由的分析是可以达到无穷的细节的”,即它永远不会达到最后的充足理由;所以“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尽管这个系列可以是无限的”。而这也就是上帝本身。“这个实体乃是全部细节的充足理由,而这种细节也是全部联系着的;只有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是足够的”(29)。正因为这样,所以上帝所创造和前定的世界就一定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合理和最好的了;“不但一般地说是如此,就是特殊地对我们本身说也是如此”。

当然,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关于上帝作用的论述乃是以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为前提的。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他曾借用过由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袭用过的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先天的即本体论的证明(30);也曾借用过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后天的即宇宙论的证明,他的上帝是最后的充足理由的说法便是这一证明的发挥和改进。不仅如此,他还根据世界是前定和谐的系统,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等论述反过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并自称,他所提供的乃是引人注目的优于偶因论的新证明方法。

总之,上述这一切都显示了上帝的存在和万能,也实现了上帝自身的目的。可以说,在单子论中,上帝的概念既是开始,又是终结。这表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与神学观点相联系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但是,必须指出,莱布尼茨的上帝概念已不同于传统的宗教神学的上帝概念。在他那里,上帝既“在世界之上”即创造和规定一切,又“在世界之中”即本身乃是单子。同时,他虽然突出和颂扬了上帝的万能,但却还有借一个最大的奇迹来排除其余的一切奇迹,实质上排除了上帝对一切自然过程的干预的一面,即认为:上帝只给自然界以适合其本性的东西——自然规律,上帝创造了世界和预先规定了世界的和谐后就不再过问世界,而是让其按力学规律活动了;它乃“作为立法者的上帝”(31)而存在。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上帝还是在几种可能的世界中“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的惟一选择者,上帝本身就是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它本身不能随时任意活动,而必须按照理性即充足理由律行事。由此可见,莱布尼茨所谓的上帝与宗教神学家们的超自然、任意干涉世间祸福的人格神已属不同,已具有自然神论的涵义。正因为这样,他的论敌克拉克在论战中曾谴责他的前定和谐学说会导致“定命”和“唯物主义”,说他使上帝只成了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