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义务论倾向

义务论倾向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叔本华是维特根斯坦所敬重的哲学家之一,前面已提到,据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惟一一本他曾从头到尾读完的哲学著作。叔本华著作中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孤独感,那种从精神和意志中创造世界的勇气,以及那种彻底的义务论观念,都对维特根斯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托尔斯泰是维特根斯坦所敬重的另一位欧洲大陆思想家。

第四节 义务论倾向

上面谈到,在否认伦理学是一门科学这个问题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是与摩尔、罗斯等英国伦理学家的观点相对立的。这里要补充的是,在主张把行为的动机看做用以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则与叔本华、托尔斯泰等欧洲大陆思想家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曾相当明显地表现出义务论的倾向:“在提出一条‘你应当……’型式的伦理准则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不遵守这条准则,那会如何呢?但是,伦理与通常所谓的赏罚没有关系。因此,关于一种行为的后果问题,必然是无关紧要的。至少这些后果不应该成为什么事件。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定有某种正确的东西。诚然,必须有某一种类似伦理的赏与伦理的罚,但是这些赏罚必然就在行为自身之内。”(v.1,p.261,§6.422)在这段话里,维特根斯坦明确地把“你应当……”这个命令看做一条伦理准则,明确地把一种行为的后果问题看做是无关紧要的,至少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使我们想起康德关于“绝对命令”这种典型的义务论观点。义务论主张以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以行为的结果作为评判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康德是这种伦理学理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义务是善良意志所产出的绝对命令,人们履行义务是出于意志自律,而不是出于追求个人幸福等等外来的动机。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出于其他外来动机的行为是没有道德价值的。维特根斯坦的义务论观点不是来自康德,他没有读过康德的著作,而是通过他所敬重和钟爱的叔本华、托尔斯泰等人而间接地接受康德的义务论观点。

叔本华是维特根斯坦所敬重的哲学家之一,前面已提到,据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惟一一本他曾从头到尾读完的哲学著作。叔本华著作中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孤独感,那种从精神和意志中创造世界的勇气,以及那种彻底的义务论观念,都对维特根斯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叔本华虽然接受康德的义务论观念,但他对“绝对命令”的提法仍不满意,认为“应当”或“绝对命令”把奖惩包含于自身之中,就使美德依据于某种后果,从而使美德包含有目的论成分。他认为康德对伦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使伦理学摆脱经验世界的一切原则,特别摆脱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幸福论。如果把美德与幸福搀和到一起,就使这种贡献受到损害。看起来,叔本华试图要提出一种比康德的义务论更加彻底的义务论。

托尔斯泰是维特根斯坦所敬重的另一位欧洲大陆思想家。前面也提到,据冯·赖特回忆,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托尔斯泰的伦理学著作和宗教著作,认为“托尔斯泰对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产生了强烈影响,并引导他去研究《福音书》”[3]。维特根斯坦还在一封信中与马尔康姆讨论托尔斯泰的《复活》一书,他说:“你知道,当托尔斯泰只是在讲故事时,他对我的感染力远远大于当他对读者说话的时候……在我看来,当他的哲学隐含在故事里面时,他的哲学最为真实。”[4]托尔斯泰深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接受了他们的义务论观点,并在《安娜·卡列琳娜》中借书中人物西奥多之口表达了他的义务论思想:“我们大家都同意一件事,我们应当为之而生活的事物是善的。我以及所有其他人都坚定地、清楚地、肯定地知道的惟一一件事,而这种认识是不能用理性加以评价的:它处于理性之外,没有原因,也不可能有结果。如果善具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具有结果——酬报,它也就不再是善。因此,善超出因果链条之外。”[5]

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没有对他的义务论观点作系统的、详尽的论述,目前无法确定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康德、叔本华、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他的义务论观点与这些人的义务论观点有何异同,这个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注释】

[1]Engelmann,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with a Memoir,ed.by B.McGuinness,1967,p.143.

[2]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16页。

[3]冯·赖特:《传略》,载于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8页。

[4]冯·赖特:《传略》,载于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8页。

[5]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英译本,第五部分,第12章,1951年,第4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