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乞巧之乡”奏响文化发展强音

“乞巧之乡”奏响文化发展强音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乞巧之乡”奏响文化发展强音_西和县文化建设工作纪实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如果说“宝贝的复新地带”阐释了西和物产丰富,“中国半夏之乡”解释了西和物产精美,那么“中国乞巧之乡”则展示了西和非物质文化的雄宏博大!文化设施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馆藏文物179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93件。

甘肃省西和县委报道组 王旭峰 余军

如果说“宝贝的复新地带”阐释了西和物产丰富,“中国半夏之乡”解释了西和物产精美,那么“中国乞巧之乡”则展示了西和非物质文化的雄宏博大!

近年来,西和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陇南”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基本思路,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文化遗产及文化资源的经济优势,变“文化搭台”为“为文化塔台”,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文化设施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加快文化建设和灾后重建等历史机遇,把文化设施项目纳入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南新区开工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文化大厦、文化广场和广电大厦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并在体育馆成功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篮球竞标赛,有力地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上,围绕“乡风文明”和平安创建,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墙”工程,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村级文化室40个、文化大院7个,农家书屋384个,并为每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000余册,标志牌1面,办公桌椅1套、书架3个、报架1个,成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西和县支中心”,安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316个、阅报栏662个,极大的增强了农村文化载体,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平台。

二、非遗保护传承有力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西和县在文物抢救和修复的同时,通过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挖掘整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先后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仇池古国遗址、西峪坪遗址)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峰崖石窟、宁家庄遗址、王公仪神道碑)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继乞巧节、陇南影子腔、春官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羊皮扇鼓舞亮相央视,西和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全县挖掘申报非遗保护项目11类44项,其中国家级1项(乞巧节)、省级2项(陇南影子腔、春官)、市级7项、县级34项。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馆藏文物179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93件。

三、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西和县始终坚持把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建设文化西和的基础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春节期间,每年都要录制一台自编自导、体现西和特色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举办社火汇演、民俗展、灯展、书画展、木偶皮影演出、焰火晚会、青年歌手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每年都要利用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全县范围内通过举办联欢晚会和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全县人民爱国、爱党的政治热情。以“构建和谐西和”为主题,依托西和传统庙会,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深入20个乡镇年均慰问演出30余场(次)。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50多场(次),支持县剧院及乡村木偶、皮影等民间剧团的创新发展,全县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已达11个,常年巡回乡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随着县城东西两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在两山公园常年活动着十几支由文化局、老干局、妇联和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合唱队、健身队,成为西和县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旅游文化越做越强

西和县立足“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以云华山、仇池山、晚霞湖、八峰崖等旅游胜地为依托,全力打造西和“中国乞巧之乡”、“伏羲生处”、“刑天葬首”、“空城计”地域文化旅游圈。继2006年举办“甘肃西和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后,两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尤其是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以西和乞巧为题材的大型歌舞剧《印象七夕》,以及云华山、晚霞湖等分会场进行的乞巧文化活动表演,乞巧文化民俗展,乞巧文化旅游产品展,乞巧书画摄影展,山歌比赛,乞巧文化论坛,将西和浓厚的地域文化推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以乞巧文化为基础创作的“乞巧舞”相继在第四届全省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和第23届中国伏羲文化旅游节成功演出,更是让西和名声斐然。古老神奇的西和乞巧——“女儿节”与仇池文化——“伏羲生处、刑天葬首、仇池国绵延几百年的建国史”和三国文化——“祁山、古西城、建安城遗址”一道,成为西和走出家门,走向世界的独特“身份证”,在让世人重新认识西和的同时,绽放出无穷的文化魅力!

五、文艺创作喜事连连

文化发展,文艺先行。西和县自2007年设立“仇池文艺奖”和“文艺创作基金”以来,始终坚持“推介文艺新人,打造文艺精品”的战略思路,全力推介西和名人名作。几年来,在整理出版《西和县志》、《西和县戏曲志》、《仇池国志》、《乞巧志》、《中国民间故事.西和卷》、《陇南旅游丛书.西和卷》、《西和乞巧歌》、《仇池论集》等一大批文化图书,资助著名作家黄英、知名学者宁世忠、民俗专家杨克栋、农民作家沉静、民俗文化工作者彭战获、青年作家杨天斌、胡询之、魏旭等18人,出版《邓宝珊将军传奇》、《话说仇池》、《仇池风》、《苍山梦》、《西峪传奇》、《天斌散文集》等新作30余部,以文艺季刊《仇池》为平台,发掘和培养文艺新人,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艺作品390余篇(首)。包红梅、杨克栋、陈长江、波眠、李晓波、郑虎林、吕程等文化名人和《魏孝文帝》、《仇池风》、《阳光漫过的村庄》、《七月七》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脱颖而出,继《魏孝文帝》、《仇池风》荣获“中国第三届戏剧文学奖”和获敦煌文艺奖后,舞蹈《阳光漫过的村庄》获创作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汇演”二等奖后,新编大型民俗秦剧《七月七》荣获甘肃省第三届戏剧“红梅杯”大赛中获一等奖,30人获得陇南文艺奖。

六、文化产业铿锵发展

为了持续扩大西和文化圈的影响力度,提高文化在GDP中的比例,西和县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全力打造“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三大品牌文化产业的同时,挖掘、开发了以麻纸、仇池石加工、草编、柳编、绣花保健枕、刺绣鞋垫、十字绣、刺绣挂画、荷包、根雕、剪纸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在花鸟市场和文化旅游产品经销店常年经销,取得显著效益。为了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西和县注册成立了华泰艺术社和仇池民艺公司两家文化产品开发公司,并投资120万元,建成并注册成立了“西和县朱刘麻纸文化中心”,专门从事麻纸纯手工生产。西和“柳编”、“麻纸”、“草编”、“绣花保健枕”、“麻鞋”、“鞋垫”、“仇池石”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西和“麻纸”,荣获2011年深圳文博会文化产品二等奖,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普遍欢迎,上门订购者络绎不绝。

党的十七届六中群会吹响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站在新的起点上,西和独具魅力的厚重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必将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