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事之乡”热气高

“故事之乡”热气高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事之乡”热气高200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件和奖牌。其中江苏省江阴市荣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1986年6月,在中国新故事学会召开的首届年会上,江阴县文化馆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新故事活动先进集体。自此,江阴被誉为“故事之乡”。
“故事之乡”热气高_江阴民间文艺

“故事之乡”热气高

200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件和奖牌。其中江苏省江阴市荣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故事)”的称号。

故事活动在江阴有着悠久的历史。江阴城乡人民群众从古到今有编故事、讲故事的习惯,田里劳动、夜晚乘凉、茶馆喝茶、结伴行路,到处可以听到曲折动人的故事。解放以后,江阴各级领导认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讲故事这种形式很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要化妆,不要服装道具,不要灯光布景,是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轻巧、简便、节约的好形式。于是,从196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明确将故事活动列为全县主要文化活动项目。就在那一年,江阴县成立了一个由10个人组成的故事研究中心小组,31个乡镇也都建立了故事活动小组。由于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欢迎,故事之花迅速在全县城乡开放。那时讲的故事,大多数是当时流行的优秀长篇小说,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我的一家》、《暴风骤雨》、《江南红》等。也有本县的革命斗争故事,如《宁死不屈的钱大妹》、《地窖三英雄》、《枪打潘梓宝》等。同时,已经出现根据本地新人新事创作的新故事,如长寿文化站站长陈正明创作的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捉火神》等。青阳乡塘头桥茶馆讲故事活动的经验曾在1965年的《新华日报》上作专题介绍。苏州地区文化局还在整个苏州地区介绍推广江阴县开展故事活动的经验。

到了1972年,江阴的故事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从这年开始,江阴县有计划、有组织、有部署地抓好新故事创作,故事员演讲的故事也由长篇小说、革命斗争故事,转向反映现实生活,配合党的中心创作的新故事。为了推动新故事创作和群众性的演讲活动,从1972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全县性的故事会讲,由各乡镇创作新故事,参加县里的故事学习班,经过改稿、定稿以后,选择故事员排练演讲,然后参加县里组织的故事会讲。从1972年到1986年共举办了15次会讲,每年都搞,而且每个乡镇都参加,无一空白。通过开展故事会讲活动,全县涌现了近300人的新故事创作队伍,每年创作的故事近百万字,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数十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为江阴接连出了《春雷》、《并蒂花开》两本故事专集;上海《故事会》连续三年为江阴出了3期《江阴故事专辑》。《无锡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垦春泥》、上海《故事会》等报刊都刊登了介绍江阴开展新故事创作、演讲活动的经验。上海市曾组织郊区10个县的故事作者到江阴现场听全县性的故事会讲;每次故事会讲,上海《故事会》、《故事大王》,江苏《垦春泥》等杂志的编辑总会到现场听取演讲,收集优秀作品录用发表。江阴的故事活动,那时已在华东地区有了较大的影响。

1986年6月,在中国新故事学会召开的首届年会上,江阴县文化馆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新故事活动先进集体。江阴县文化馆负责抓故事活动的黄启元被评为全国新故事活动先进工作者。张树森创作的中篇故事《蛇女恩仇记》被评为优秀故事奖(即一等奖)。自此,江阴被誉为“故事之乡”。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阴的故事走向“出故事作家,出故事大王,出故事精品,出研究成果”稳步发展、渐趋成熟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江阴市加大抓好故事活动的力度,不仅抓好成人故事活动,在少儿故事活动上也紧抓不放,抓出了成果。自1999年开始,在全市举行少儿故事演讲初、复赛和决赛,从娃娃抓起,抓好故事苗子,抓好后备力量队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小故事员。

江阴有一支故事作者队伍和故事演讲队伍。江阴的故事,历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已超过2000万字,这是全市故事作者长期辛勤笔耕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江阴市有新故事作者700余人,其中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过故事的作者近200人,在全国故事界已有一定影响,被誉为“高产故事作家”的有10位:

原江阴市文化馆副馆长黄启元,曾发表长篇故事《特工姐妹》、《五珠九龙冠》两部,故事集《歇后语故事》一部,发表中、短篇故事48篇,计88万字,编辑《江阴市民间故事集》、《江阴民间故事》和《江阴历史故事》等多集,他对故事有系统的较深的研究,他的系列故事创作论文《故事一定要有好的情节》、《口头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题目小议》、《故事悬念琐谈》、《故事人物塑造》等,被上海、辽宁、广东、河南等地作为培训故事作者的教材,无锡江南大学中文系特邀他去系统教授故事创作。2010年,他还创作出版了近20万字的《徐霞客故事》。

原澄江镇文化站副站长陈桂娣,出版故事集《黑鹰洞追踪》一部,发表中、短篇故事61篇,共计58万字,得奖故事9个,其中《桑琼泪》获上海《故事会》举办的全国性征文一等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原华士镇实验学校教研室主任徐凤清,擅长中篇故事创作,已发表中、短篇故事250多篇,计150多万字,获奖故事30多个。其中《小校长怒砸校门》在上海《故事会》得一等奖后,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三届“群星奖”银奖,《马神仙和吴市长》获河南《传奇故事》征文赛一等奖。另一篇故事《无法无天的山民》获2004年度华东六省一市“金山杯”故事大奖赛金奖。并有35万字的中篇故事专集《红蝙蝠之谜》出版。2009年,他的又一故事专集《同猴子交换人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最受农民喜爱的故事家丛书》之一。

原桐岐镇文化站副站长陈岳林,擅长创作中篇故事,已发表故事30多篇,共计80多万字,辽宁《群众文艺》曾两次当期单登他1篇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近年来他结集出版了两部故事集《水乡烟雨情》、《美人蝎》,收集了他创作的中篇故事21篇。2010年8月,他出版了20多万字的《古镇梵音》,2011年,他的另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上湖书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原南闸镇文化站长张树森,擅写喜剧故事,他不仅能演讲故事,有“江阴卓别林”的美称,创作的故事屡次在上海《故事会》、江苏《垦春泥》等刊物发表,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中篇故事《蛇女恩仇记》获中国新故事学会首届优秀故事奖(一等奖)。并有故事专集《酸酸草》(34万字),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他的中短篇故事20篇。

原江阴市文化馆戏曲创作室主任邵振良,在基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他关心生活,爱好收集民间故事,创作的新故事和历史故事在上海《故事会》等刊物发表,已发表故事90多篇,计70多万字,得奖8篇,并有新故事专集《神秘的勒索者》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江阴市人民法院书记员肖卫琴,擅长创作武侠故事,已在《武侠故事》等刊物发表《潇湘夜雨芭蕉梦》、《江湖无路红粉舞》、《枫桥遗梦》等10多部中篇武侠故事,被编辑们誉为“肖女侠”。她还发表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故事,总计已达80多篇,超过100万字。

青阳镇桐岐小兆村村民郭凤英,从四川来江阴打工,落户在小兆村,她受江阴故事活动的启发和熏陶,爱上了故事创作,从1999年起开始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光2004年一年中就在《山海经》、《今古传奇》(故事版)、《章回小说》等杂志上发表51篇,还收到编辑部录用通知31篇。她的创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故事250多篇,150多万字。

南闸镇文化服务中心宋建才,从90年代开始创作新故事,先后在福建《故事林》、上海《上海故事》、山西《民间传奇故事》等刊物上发表故事40多篇,计30多万字,有3篇获奖。有故事专集《好梦难圆》出版。

原澄江镇文化站站长李昌达,已发表故事15篇,计16万字,1篇得奖。

原市体改办副主任华国琴,擅写儿童故事,至今已发表儿童故事20多部,计10多万字。

原江阴市文化馆创作干部钱海英,发表新故事、少儿故事20多篇,计13万字。

此外还有赵雪芬、卞文达、周益献、赵歌、陈璐、陈荣达、高玉红、梅玉珍、蔡晓英、徐中奇、张玉庆等一大批故事作者。正是这一群故事作者,用他们手中的笔,在故事园地里辛勤耕耘,使江阴的故事园地呈现出姹紫嫣红春不败的繁荣景象。

除了故事作者以外,全市各镇(区)还有一支故事员骨干队伍。据统计,全市有故事员(包括民间故事讲述者)2000余名,其中参加过江阴市、无锡市市级以上故事会讲并获奖的故事员有162人。

“江阴卓别林”张树森(1942~ ),当过几十年南闸文化站站长,他酷爱民间文学,特别欢喜民间故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故事作者,还是一位传播民间故事、讲述新故事的优秀故事员,在无锡市江阴市故事会讲中屡次获奖,曾参加过1998年全国故事大王展示演讲。2001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他下厂下村到学校讲故事的实况并向全国播放。2008年9月和11月,他自己创作、自己演讲的故事《称公公》参加江浙沪“长三角”地区故事演讲大赛,获得“‘长三角’地区最佳故事员”和本次大赛“金水珠奖”(金奖)。2010年,江阴电视台专门辟了《老张讲故事》栏目,由他作特邀主持人。节目每次40分钟,每周演播6次,重播12次,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民间故事篓子”孙洪才(1931~2008),从小失学,随父做厨师,他雅好文艺,会唱许多民间小调,会讲许多民间故事,2001年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录像录音并播放。

“说书先生项剑国”(1942~ ),从小学过评弹,所以他讲故事的风格基本上是说书风格,每次他演讲故事,总能引人入胜,使听众如痴如醉。他多次摘取无锡市故事会讲的演讲桂冠,曾参加江浙沪故事演讲大赛并获奖。

“多面手高玉红”,江阴市澄江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能创作,创作的小品多次获奖;能演出,尤其在戏剧小品舞台上一展风采。也写故事,更可贵的是能演讲故事,她演讲的风格不同于上述三位,是用普通话讲,咬字正确,表述清楚,因而更能冲破地域性。2004年她在华东六省一市“金山杯”故事演讲中获得演讲银奖。

蔡晓英,江阴市文化馆副馆长,两次参加上海“长三角”地区故事演讲大赛,分别获得金奖和“中国故事家”(银奖)各一次。

江阴的故事员除了张树森、孙洪才、项剑国、高玉红、蔡晓英,崭露头角的还有陈燕平、景菊平、季建新、卞丹霞、陈永琴、陈永梅、张炳龙、李刚、谭一新、方芳等。有了这一大批故事员,就可以演绎故事作者的作品内涵,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形象地表达故事精髓,使故事创作与故事展演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故事创作与故事演讲是江阴故事的两翼,两翼共振,方能使江阴的故事冲向高处。

江阴的故事活动,饱含着领导、组织者的一番心血。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原副编审钱舜娟,曾经这样评论过江阴的故事活动:“在热气腾腾的故事乡,一个又一个故事作者的‘梯队’好似那波涛滚滚的长江,一浪推一浪,永远奔腾向前。”这位副编审还说:“像江阴这样,以溪源为首的一群作家,组织了700多人的故事创作队伍,创作了那么多来自生活第一线,反映时代脉搏、动人心魄、给人美好艺术享受、可以传之后代的优秀故事,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县、市也是不多见的。他们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强烈责任感、事业心,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在太湖之滨、长江岸畔这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以新故事为形式,开放出如此众多、灿烂绚丽的奇花异葩的文化现象,也值得文艺界、文艺理论界进一步探讨。”

这位副编审的话说得并不过头。事实上,由于故事活动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不仅是娱乐消遣,而且还起到教化作用,江阴市的领导、文化部门的领导历来都重视江阴的故事活动,把新故事创作和演讲活动作为江阴的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文化来抓。

多年来,江阴的故事活动如细水长流,涓涓不绝;又如巨构巧作,环环紧扣:

1.由江阴文化馆组织全市10位重点故事作家,成立故事中心创作组,定期举行活动,交流信息、讨论题材、切磋作品等。

2.开展全市性的故事会讲。在1986年前每年举办的故事会讲,各乡镇全部参加;90年代起开展全市少年儿童故事会讲,在各镇初赛的基础上,片里举行复赛,再选出最佳作品参加市里决赛。

3.举办故事征文竞赛,以征文形式发动群众创作,以评奖激励故事作者出优秀作品。

4.在市设立的文学基金奖和文化局的文学创作奖中,故事创作演讲获得无锡市一等奖以上者,市、局可参照奖励条例给予奖励。

5.举办故事创作笔会。围绕故事会讲和征文,组织各乡镇故事作者分片举行笔会,讨论题材、评论作品。对重点作品还要举办加工学习班,帮助作者重点修改、定稿。

6.邀请故事刊物编辑部来江阴举办组稿、改稿、定稿笔会。多年来,江阴市与江苏《垦春泥》,辽宁《故事报》,上海《故事会》、《上海故事》、《故事大王》,湖北《今古传奇》(故事版),河南《故事家》、《故事世界》等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笔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故事作者的水平,使江阴的故事活动向全国辐射。

7.积极组织创作故事作品,参加无锡市两年一次的故事会讲活动,每次参赛,江阴市总是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反复排练,因而比赛成绩总是名列无锡县市前茅。

8.办好每片故事园地。为了让故事作者特别是新的故事作者有发表的园地,并为全市故事员源源不断地提供演讲材料,江阴市设立6个平台让故事作者一展身手:一是江阴市文化馆编辑出版的群众文化报纸《江阴文艺》,确定每年出3期故事专辑;二是市文化局、文联办的刊物《雪浪湖》,每期出2万字故事作品;三是市委机关报《江阴日报》,每月出一整版故事;四是编印《江阴市民间故事集》;五是编辑出版《江阴市精品故事作品集》;六是编印《江阴历史故事》。

江阴的故事作品和活动影响深远:

故事理论教益大众。作为“故事之乡”学科带头人,江阴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黄启元,不仅自己辛勤笔耕,创作出大量优秀故事作品,还精心培养辅导作者,鼓励文学爱好者创作故事,培育壮大故事作者队伍,繁荣全市故事创作;帮助新作者寻找题材,有了题材帮助构思,作品写成了帮助出主意修改;作品发表后为作者鼓励、宣传。江阴的一大批故事作者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让黄启元引上了故事创作道路的。更为突出的是,黄启元在故事创作方面还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故事创作理论,发表在上海《故事会》和辽宁《故事报》等报刊上,除了《故事一定要有好的情节》等篇目外,影响最大的是故事创作“三字经”:新、奇、巧,后来又总结为“六字经”:新、奇、巧、险、趣、情。这些故事创作理论,在当时尤其是刚经过“文革”,我国的文艺理论萧条苍白的情况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不仅使江阴地区的故事作者大受教益,也使全国的故事作者受到启发,至今还有许多已经成名的故事作家提起这“三字经”、“六字经”还感佩不已。“新、奇、巧”这一故事创作理念,在今天的许多故事杂志的用稿要求中,仍然占着重要的地位。

故事作品影响深远。在江阴2000多万字的故事作品中,共有500多件作品获得政府的“群星奖”、“五星工程奖”、刊物的优秀奖、故事大赛的等级奖和故事会讲的创作、演讲奖,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舞台剧和曲艺作品,以另一种文艺形式获奖、展映和展演,如:黄启元的中篇故事《敌塞红石》被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要塞起义》,并拍摄上映。徐凤清的故事《小校长怒砸校门》获第三届群星奖银奖,被福建省莆田地区一剧团改编为多幕剧《侨乡轶事》,上演后获得文化部的“文华奖”。他的另一篇故事《背着老娘游黄山》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陈岳林的中篇故事《烟河芳踪》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福建电视台播映。陈璐的短篇故事《生死球》被改编为评弹,在江苏省曲艺节中获奖,等等。

多年来,江阴市的故事作品编辑出版了不少专集,其中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江阴市民间故事集》(主编黄启元,1988年10月)、《五珠九龙冠》(黄启元著,1990年南海出版社)、《歇后语故事》(黄启元著,1989年黄山出版社)、《特工姐妹》(黄启元著,199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黑鹰洞追踪》(陈桂娣著,1993年北方文学出版社)、《施耐庵江南传奇》(焦保生著,1993年广州出版社)、《水乡烟雨情》(陈岳林著,1998年中国妇女出版社)、《神秘的勒索者》(邵振良著,1998年东方出版社)、《红蝙蝠之谜》(徐凤清著,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红菱》(刘建国、姜宪、陈捷元主编,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服服帖帖》(顾金荣著,2001年银河出版社)、《美人蝎》(陈岳林著,200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酸酸草》(张树森著,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江阴民间故事》(黄启元编,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江阴历史故事》(编委主任孙小虎、倪颖伟,主编黄启元,2005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连心锁》(郭凤英著,2006年作家出版社)、《好梦难圆》(宋建才著,2007年作家出版社)、《无人控诉》(陈璐著,2008年作家出版社)、《同猴子交换人质》(徐凤清著,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霞客故事》(黄启元著,2010年作家出版社)、《古镇梵音》(陈岳林著,201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上湖书侠》(陈岳林著,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等。

除此之外,还有故事单印本《白家花园的魔影》(李昌达著)等。2009年10月,为庆祝江阴市文化馆建馆60周年,江阴市文化馆编辑出版了一套3本《流金岁月》丛书,其中有一本为《江阴市十大故事家》,收录了黄启元、徐凤清、邵振良、张树森、陈岳林、肖卫琴、郭凤英、宋建才、李昌达、陈璐的故事作品。江阴的故事创作,目前每年发表总量在100万字左右,以后将有更多的个人专集出版发行。江阴的故事活动,方兴未艾,扬子江边的故事之乡,正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img54

江阴市历年出版的故事专集(部分) (邵振良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