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在书画之乡

生在书画之乡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家浙江浦江县被称作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因为,大凡浦江人,小到幼儿园小朋友,大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干部、老师……依我看来,浦江人喜欢书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这还得从我小时候家乡看到的一些身边琐事说起。浦江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春节期间迎龙灯十分上心。在龙灯上作画,给浦江人民提供一年一度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也是互相切磋、一比画技高下的好机会。

老家浙江浦江县被称作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因为,大凡浦江人,小到幼儿园小朋友,大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干部、老师……不仅都喜爱书画、欣赏书画,而且多数还能画上几笔。而全国一流的国画家,浦江籍的就有好几位,如吴茀之、吴山明、徐天水、郑祖苇、方增先、张世简以及旅美国画家张书旂等。张书旂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六十寿辰的时候,送去了一幅《百鸽图》,受到总统的接见;后来他就旅居在了美国。依我看来,浦江人喜欢书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这还得从我小时候家乡看到的一些身边琐事说起。

浦江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春节期间迎龙灯十分上心。早在过年前的一个月,村民们就开始准备制作龙灯(也叫板龙灯)的材料,如硬质木板、上好的毛竹、皮纸(一种比宣纸稍薄,纸质柔韧性好的书画用纸)等,再陆续抽时间把龙头和龙身提早制作定当。龙身是一节节连接起来的,能够活动自如;我们称一节龙身为一“鳍”灯。各家各户凡是有成年男子的,至少都有制作一鳍灯的任务。一鳍鳍的板灯上打有圆孔,用灯柱(约五十厘米长、五厘米直径的圆木棍)将两鳍灯连接在一起。每一鳍灯,由一个成年男子控制(用手把握灯柱);在龙头的牵引下,几十节、甚至上百节的一鳍鳍板灯连成了一条长龙。晚上在里面点上蜡烛,“长龙”游走在村道或盘走在明堂(村里的晒谷场)上,看起来壮观极了!

每一鳍灯上面都要画上图画,这是各家各户村民们各显神通、一展身手的好机会。龙灯在晒谷场上游动、绕圈,观灯的人站在边上观赏灯上面的图画。大家品头评足,说谁家的画画得最好。因为都出自各家不同的手笔,画画的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在场“迎灯”的灯手,也往往是画画的作者,听到有人夸他的画画得好,心里自然美滋滋的;也许,还暗暗下决心,明年要画得更好。

浦江人喜爱画画的民风,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村民们虽然多数没有能够受学校教育,可画画的风气,一直长盛不衰。村里好些人家都会有诸如《芥子园画谱》一类的画画入门的书。而且,当地的人也很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比如,浦江产“两头乌”的猪;画这种猪的时候,你就要观察它“乌”在哪儿;“乌”和“白”的衔接处,是泾渭分明呢,还是有一处皮乌、毛白的过度部分?鸭子在水里游动,跟在地上踱步,其姿态也截然不同。这些,你不经过仔细观察,一定是画不出来的。另外,对事物把握的悟性和想象力又是极其重要的先天条件。比如,张书旂送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幅《百鸽图》,据说足足有一百来只鸽子,而每一只都神态各异,做到这样,除了平时观察仔细和临摹写生之外,需要有极好的悟性和想象力。在龙灯上作画,给浦江人民提供一年一度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也是互相切磋、一比画技高下的好机会。

每到春节,我家所在的台门里三十来户人家,挨家挨户都要在家门口挂上“纱灯”。其实,纱灯并非用纱制成,而只是一种沿用下来的叫法。制作纱灯的材料为:毛竹、铁钉、铁丝、皮纸等。制作也不十分难:用四根约两尺来长的毛竹条做灯柱,再分别用稍粗一些的四根竹条,做灯的上下两个支架,支架分别用两个十字形的架子固定;用细铁丝紧紧扎牢。在四面的长方形空间,糊上皮纸,轻轻地喷上一点明矾水,使纸面紧绷、平整,以便在上面作画。在下方的十字架中心,有一个铁钉,供扦插蜡烛之用。在上头的十字架中心扎上一条铁丝或麻绳,将灯笼挂在门口游廊的楼板下面。一到晚上,里面插上蜡烛,融融的烛光把四个面上的图画映衬得更为夺目鲜亮。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门前纱灯通明,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与祥和的喜庆。

三十多户人家都要自己制作纱灯,这就成为台门里的人比拼画画的极好机会。各家各户都推出自家画技最佳人手。我家数我父亲,他画得一手好的兰花。他画的兰花,四个灯面,有四个品种:草兰、九节兰、建兰、墨兰,看起来雅致而素静。对门我大伯,喜欢画别的花卉:桃花、梅花、月季、牵牛花,色彩鲜艳,喜气洋溢。左边的忠哥家,画的是农作物:稻、麦、玉米、高粱,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右边的彩哥家,画的是猪、狗、牛、羊,自然是指六畜兴旺了。画得最吸引人的要数竹贤哥了,他不仅画得形态生动,而且还富于故事情节:什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岳飞大战金兀术》《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台门里的人路过他家,无不驻足观看,拍手称赞。我哥对父亲的画颇为不屑,抱怨说:“今年门口的纱灯画,以我们家最差。明年我要亲自露一手,非得胜过他们任何一家不可!”比赛画灯笼,这在浦江县的农村,几乎成为习俗。

浦江的男人们爱画画,女同胞们也不甘示弱。台门里的妇女,不仅能画,还能绣。伯母婶婶们,嫂嫂大姐们把自己从头到脚装扮一身:头巾上、大襟上、袖口上、腰带上,甚至裹脚布上,都是他们展示绣工的地方。他们还要在自己小孩身上装扮:虎头帽、围兜、肚兜、虎头鞋……上面的花饰,都能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家里房间和卧室的布置,也是她们大展身手之所。茶几、案头作为摆设的小屏风上,卧室的幔帐和枕头上,也绣上了“龙凤呈祥”“麒麟喷火”“鸳鸯戏水”“断桥相会”等。大姑娘出嫁前的嫁妆,最能体现一个姑娘的女红技巧。嫁妆在新娘起轿前,总会在明堂上展示一下,让村里人看看这姑娘的嫁妆如何丰厚,姑娘有多么心灵手巧:枕头上绣的并蒂莲花,幔帐上绣的石榴仙桃,屏风上绣的松鹤延龄……这些都引来伯母婶婶们、姑嫂们的窃窃议论或交口称赞。

浦江的农村,男人们爱画画,女人们爱画画也爱刺绣,连儿童们也在施展他们的画画才能。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都喜欢玩香包。什么是香包?它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折成了扑克牌一般大小的纸包,里面装上少许香粉(端午节前后药房有配制出售),然后用糨糊封好,正面印着各式各样的图画:有驱邪捉鬼的钟馗,有屈原,有打虎的武松,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各色人物。这些小型的木版画,都是由孩子们用乌桕木做材料,用雕刻刀悉心完成的,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其效果并不亚于“杨柳青年画”。不少后来成名成家的画家,都在这些孩子中初露他们的画画和美工的天赋。

浦江的能工巧匠们,也是画画的能手。泥水匠在祠堂、民居的墙外或檐下,都留下他们的作品,什么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等一些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物。木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木工,另一类叫雕花匠。这后者兼有木工和雕花的技艺。在祠堂、厅堂的横梁、“牛腿”(厅堂的前头两根主要的柱子上的装饰雕刻)上,雕花匠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再如,富裕人家的眠床,也叫花床,那上面的雕刻更体现工匠的艺术水平;上面的喜鹊报春、黄莺啼柳等都雕得栩栩如生。

还有一种职业叫画匠或画师的,那更应归入专业画家之列。祠堂或厅堂正中的墙上,一般都陈列着祖先们的画像(肖像),在我们当地称之为“容”。“遗像”和“遗容”是同一概念,所以称作为“容”是非常贴切的。这些先人们,不曾留下任何照片之类的形象,完全凭画师按照活着的后代们的相貌,推想之后“创作”出来的。比如,浦江的著名景点“江南第一家”,它的宗祠里面陈列着几世祖先们的肖像。这些肖像也都仅凭后辈们口述的印象,由画师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描画出来。

由于浦江的历届县领导的重视,县城所在的浦阳镇上,专门开辟了一条书画街;走到那里,简直就像进了一条书画艺术长廊,使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浦江的教育界也相当重视对下一代书画人才的培养,几乎从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到高中都设有绘画课程或兴趣班。浦江有良好的书画传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有意识地扶植、鼓励和提倡,我深信,书画之乡的美名,必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我为生在书画之乡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